日籍華人陳舜臣說:“對專製帝國來講,皇帝的資質往往左右國家的命運。”(陳舜臣:《鴉片戰爭實錄》中譯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頁)這裏我們可以下判斷了,此話百分之五十正確。皇帝的資質確實主宰著專製國家的命運,但那是在中國的曆史循環圈裏。這話一旦放到國際大環境之下,放到兩種文明兩種製度的格局之上,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一句話,皇帝資質再高,整個王朝自絕於國際主流,麵對新世界、新文明的挑戰,照樣玩不轉!
南京條約簽訂的前一天,道光皇上在寢宮的台階上散了一夜的步,唉聲歎氣,懊惱連天。可憐的道光,他不知道,英國對中國,那可是單相思很久了!
英國對中國:單相思很久了
遠在大清天朝尚沒有誕生的時候,它未來的對手英國,在都鐸王朝(1485~1603年)時期,就開始“十分想念”大中國了。由於英國風行重商主義,更由於葡萄牙、西班牙在航海探險方麵先行一步,各霸占了一條通往中國的航線,使得英國不得不自力更生,自找航線!
1573年,英國的威廉·布爾(William Bourne)發表《論海上霸權》一書,指出,要到中國求親,有五條路可走:
一、取道好望角(這條航線為葡萄牙人所專有)。
二、取道麥哲倫海峽(這條航道為西班牙人所專有)。
三、西北航路(要通過北美)。
四、東北航路(要通過俄羅斯)。
五、北極航路(要通過北極)。
考慮來考慮去,英國人選擇了第三條航線。1577年,由大商人洛克(M·Lok)的“中國公司”(Cathay Company)出資,大探險家兼大海盜佛羅比謝爾(Martin Frobisher)任隊長的探險船隊出航。此次航行,伊麗莎白女王也是股東之一,親自出資1000英鎊,財政大臣、海軍大臣等政府要員各出資100英鎊。問題是天不佑人,他們隻走到了現在的巴芬島(Baffins Land,加拿大第一大島,世界第五大島。加拿大北極群島的組成部分。1615年,英國探險家威廉·巴芬是第一個成功環繞此島航行的人,島名因此而來),此後在尋找中國方麵再也沒有取得進展。女王這次可是虧大了!
1580年,伊麗莎白女王的好朋友、大海盜弗郎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成為繼麥哲倫之後完成環球航行的第二人。在這次曆時三年的航行中,德雷克的船隊不僅掠奪了南美的西班牙殖民地,而且還襲擊了西班牙在歐洲的港口。滿載而歸的德雷克給投資者帶來了4700倍的利潤。作為資助者之一,伊麗莎白女王分到了16.3萬英鎊的紅利,這個數字略相當於當時政府一年的支出。女王這次可是賺了,並激起了再次尋找中國的信心。這位1558年繼位、由於眾多原因而終身未婚的老母雞,對於尋找中國、海外賺錢那是相當的熱衷,與此同時,中國的大明皇上萬曆正無為而治,躲在深宮不願見人、研究長生術呢。一樣的世界兩樣的生活,上帝在搞實驗吧?
1583年,伊麗莎白派商人約翰·紐伯時前往東方,並交給他兩封信,一封致印度的莫臥爾皇帝,一封致中國皇帝。信不長,裏麵關鍵的有這麼幾句:“我西方諸國君王從相互貿易中所獲得之利益,陛下及所有臣屬陛下之人均可獲得。此利益在於輸出吾人富有之物及輸入吾人所需之物。吾人以為:我等天生為相互需要者,吾人必需互相幫助”。(蕭致治:《西風拂夕陽:鴉片戰爭前夕中西關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頁)
女王的“豔信”,中國皇帝沒有收到。因為紐伯裏隻到了印度。
1588年,西班牙的海上勢力被英國徹底摧毀,意味著英國在尋找中國的過程中,用不著再害怕西班牙的搗亂了。隨後,約翰·戴維斯(John Davis)三次探索通向中國的西北航道,湯姆士·甘文底斯(Thomas Gavendish)做環球航行。1593年,戴維斯與甘文底斯雙雙渡過麥哲倫海峽,分頭尋找通往中國的航路,結果,雙雙失敗:甘文底斯死於歸國途中,戴維斯的探險隊隻有五分之一的人生還。
1596年,英國有兩個商人準備到中國去,伊麗莎白女王乘機派伍德(Benjamin Wood)作使臣,和他們同行。伍德此行,主要是幫伊麗莎白給中國皇帝送信。信比上次稍長了些,但基本意思沒變:“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各得其所,何樂不為?今求至尊之陛下,凡我國人來貴國某處、某港、某地或某城貿易時,務請賜以自由出入之權,……且為我兩國國君及臣民之互愛與貿易起見,願對於貴國人民之入境貿易者,到處予以自由,加以保護。”(蕭致治:《西風拂夕陽:鴉片戰爭前夕中西關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