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皇帝,都不是人幹的。不說其他,單說後宮的母老虎,就令一般好漢招架不住。周禮明確規定,天子後宮的規模應該是: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這是有名有位的,實際運作中,理論層麵上,每一個宮女都是皇帝的女人,所以我們的皇帝都處於日理萬機的嚴重的超負荷工作狀態中,很不人道。晉武帝坐著羊拉的車子四處慰問他的娘子軍,隋煬帝在迷樓裏和她的娘子軍藏貓貓。唐玄宗更是可憐,三萬的幹活,若一天接待一位女人的話,這三萬女人得他老兄接待一百年,辛苦到家了。可憐的道光帝雖然用不著陪老婆們捉迷藏,娘子軍的編製也不算太超標,有名有姓有位的妃子也就十來個,但十來個也夠嗆啊!武鬆打虎打了一個,李逵在喪母的激憤情緒下,才打了四個——倆大倆小嘛。
1861年12月,阿爾伯特因傷寒而去世,女王“永失我愛”,這成為女王的致命傷痛。以後每逢丈夫的祭日,她都會在自己的日記中寫下相同的話語:“你的去世是一個巨大的悲劇,我的人生從此支離破碎”;她給親戚寫信說:“世界已經死去了”;她說:“他的觀點就是我的法律”。
最後這句話,有些人認為太過分了。如果道光聽了,可能會持同感的。這裏牽涉到了道光最關心的第三個問題,那就是,阿爾伯特作為國王的配偶,在英國擔任什麼領導職務呢?這還得拿英國的法律說事。按照英國《王位繼承位》,阿爾伯特娶了英國的女王,那他就是英國籍了。準確地講,應該是英籍德僑。按照英國法律,女王的丈夫沒權參與政治,連去下議院旁聽議員辯論都不行。1856年,維多利亞利用自己的女王地位,又是央求,又是逼迫,要求首相引導議會通過一個決議,破格封阿爾伯特為王夫(Prince Consort)。議會拖了一年後才同意。道光要知道,所謂的王夫,就是“現任英國女王的丈夫”,不知道會不會噴飯?
由上可以看出,維多利亞與道光最大的差距,就是他倆的政治生活與婚姻生活了,如果道光那種後宮生活也算婚姻生活的話。諸位說了,兩個人就沒有一點共同之處?有。我覺得,兩個人最大的共同點,就是節儉。
小的時候,維多利亞總是穿同一套衣服。小姑娘被灌輸這樣一種觀念:女人頻繁變換服飾不僅是揮霍浪費,而且是一種不良的品行。當然,這個時候她想奢侈也沒門兒,因為她出生八個月的時候,她的父親就死了,給家裏留下一屁股的債務。所以小時候的維多利亞,就是一個灰姑娘,當然成為女王後,並不意味著她就變成白天鵝了,因為小姑娘從哪個角度來講,都不叫美女。一般的女人,在有了條件之後,可能就要選擇做珠寶首飾和美麗時裝的展台了,人長得不晃眼,起碼那些首飾和衣服可以晃人眼吧。但維多利亞明顯缺少這種偏好,做了女王後的她在服飾上仍然很儉樸,至於王冠上價值連城的珠寶,那僅僅是職業要求,此外別無它意。當然,維多利亞想奢侈,硬件也是有限的。英國早在中古時代,就確立了一個基本原則——“國王靠自己收入生活”。
按照這個原則,國王像其他封建莊園的領主一樣,所有花費隻能出自自己的領地,即自己直接管轄和經營的王室領地。對於王室之外的土地和農民,國王很難從中撥出一根毛來。如果他們得知,中國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麵向全國人民收土地稅,他們會嚇傻的。因為英國國王給自己的官員發工資,都得自己掏腰包。按英國的傳統,英王隻有在爆發戰爭,或國內出現某種特殊情況時,才能麵向全國收稅。收稅時,還必需向全體征稅對象(這些對象的代理機構先是貴族會議,後是議會)說明征稅理由,否則甭想拿到一個鋼鏰兒。比如16世紀英國國王亨利七世借口兒子封騎士、女兒出嫁,要求議會給自己撥9萬英鎊,議會大嘩,當時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後來《烏托邦》的作者、時僅26歲的莫爾在議會上發表了堅決反對的演講,最後亨利七世隻搞到手裏3萬英鎊,羞人啊。
亨利八世在位時期,作為國王的他在街上見了商人小約翰的運輸車隊,竟不無嫉妒地說:哼,這家夥比我還有錢!當然他是白嫉妒,不能像道光父親嘉慶那般,嫉妒和大人,就可以找個罪名把他幹翻,然後獨吞他的財產。至於英國曆史上非常厲害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雖然被自己國內的著名傳記作家描述為一隻凶狠的老母雞—“這隻凶狠的老母雞一動不動地坐著,孵育著英吉利民族。這民族初生的力量,在她的羽翼下,快速地變成熟,變統一了。她一動不動地坐著,但每根羽毛都豎了起來”——但老母雞再凶,豎毛再多,也僅是對外,無法對內。伊麗莎白多次向議會要錢,議會多次不批。搞得這個童貞女王不得不縮緊褲腰帶幹革命,以至於她手下的大臣都嘲笑她是個小氣鬼。你說議會把全國人民的錢袋子看得這麼緊,英國國王不小氣行嗎?維多利亞做國王時,好歹可以拿工資了——“王室年俸”。這工資來之不易,需要追溯到英國的“光榮革命”。光榮革命後,為了剝奪國王因給軍隊發薪餉而具有的控製軍隊的權力,避免軍隊吃國王的奶就聽國王的話的風險,議會決定對國王實行“王室年俸”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