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康熙時代,皇上覺得龍墩問題得有個說法了,你說一家子在全國臣民麵前你爭我搶、你砍我殺的,忒不好看不說,還怎麼好意思教育國民們仁義禮智信?所以就模仿大明的嫡長子繼承製,立了皇太子。結果,問題又來了,康熙兒子多,大家都瞪眼守候呢,皇太子也覺得不安穩,於是,父子之間、兄弟之間,開始了陽謀。乘亂的當口,身為老四的胤禎混水摸魚,居然當上了大清皇帝,這龍椅來之不易。兄弟互相殘殺,血流成河,不厚道不說,還影響大國形象。有鑒於此,雍正想了一個秘密立儲的辦法。具體規矩是:現任皇上秘密寫下接班人的名字(是不是嫡長子倒不在乎了,擇優而立),置於專門的錦匣之中,藏於乾清宮最高處一匾額之後,老皇帝駕崩前,再派專人取匣示眾。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供匣藏身的匾上有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正大光明”,這四個大字乃清世祖順治親筆書寫。老實說,把接班人的選定搞到見不得人的境界,搞到被窩裏、褲襠裏,搞得鬼鬼祟祟的,然後標榜“正大光明”,這種自打嘴巴、嚴重挑戰民眾智商與情商的事體,大清王朝做得麵不改色心不跳,突出體現了中國政治陰陽兩個層麵的滑稽意味。
而道光本人混上皇帝崗位當然也不例外,照樣是正大光明偷偷摸摸地被老皇上欽定下來的。不過倒是側麵說明,道光皇上能被選中,好歹還算是因了資質上乘。道光皇帝綿寧(綿寧做了皇上以後,改叫旻寧。因為祖父乾隆有交待,做了皇上之後,百姓得避皇上諱。而“綿”字百姓用得太多,所以須改為不常用的“旻”字,也算是對百姓的一種體恤吧)小的時候,就因智勇雙全而深受乾隆喜歡了。道光6歲讀書,先學四書五經,後讀《貞觀政要》、《資治通鑒》、《聖祖聖訓》、《開國方略》等。一目十行,經史通融。不說學富五車,至少有三車半吧;不說著述頗豐吧,但僅登基前的詩文就寫了四十卷,出版上中下一套的《道光文選》應該是沒問題的。
8歲的時候,具體來講是1789年,道光就出名了。當年,乾隆爺爺率領皇子皇孫們在木蘭圍場狩獵比武。在校射場上,愛新覺羅·綿寧連發兩箭,兩中靶心。皇爺爺乾隆高興得當場下諭:小家夥如果連中三箭,就賞其皇馬褂。小家夥不慌不忙,張弓搭箭,射出後又中靶心。在眾人的讚歎下,小家夥收起弓箭,跪倒在皇爺爺乾隆麵前。爺爺直誇這孫子不失滿族家風,並故意逗問他想要什麼。小家夥想要什麼,心裏明鏡似的,但他長跪不起,就是不回話。爺爺當然知道小家夥的意思,命隨行人員速賞皇馬褂。由於事先沒有準備,一時找不到小馬褂,隻好賞給小家夥一個大馬褂,乾隆皇爺爺高興地將小家夥一把抱起。這種異常的親昵,也反映了綿寧的資質。十年之後,也就是1799年,愛新覺羅·綿寧被父親嘉慶“正大光明”地秘密指定為皇位接班人。
32歲的時候,綿寧又出了一次名,當時是1813年,天理教農民叛亂。二百多亂民打進了紫禁城,當時嘉慶皇帝正在木蘭秋圍,皇子綿寧先行而歸,正在上書房讀書,聞聽有變,急命太監取鳥槍腰刀,在養心殿下,連斃兩名亂民。另有一種說法,說太監與亂民相通,遞給愛新覺羅·綿寧的鳥槍內裝的是空彈。愛新覺羅·綿寧急中生智,取下衣服上的銅扣作彈,將翻牆的亂民擊斃,嚇得其他亂民紛紛退下。穩定局勢之後,綿寧做出如下動作:
急草奏章,飛報父皇禁門之變情形;命關閉城門,各路官軍入宮捕賊;至後宮安撫皇母,並令弟弟小心守護;親自帶兵出宮訪查……
二天一夜之後,綿寧順利平叛。嘉慶皇帝回來後,對皇子的嘉獎到了筆墨難宣的程度:封綿寧為智親王,封其所使用的鳥槍為“威烈”。除了精神鼓勵,還有物質獎勵,給綿寧發雙份工資,每年增加年薪一萬兩千兩。
綿寧做了皇上以後,最大的武功是平定張格爾的叛亂。張格爾,生於中亞地區的浩罕王國。這家夥本名和卓·亞海亞,尊稱“張格爾和卓”,翻譯過來就是“世界的和平”。這尊稱有些意思吧?因為在大清眼裏,張格爾的祖父們都是專職的地方恐怖分子。其爺爺乃大和卓布拉呢敦,其爺爺的弟弟乃小和卓霍集占。張格爾的這兩個爺爺跟道光的爺爺乾隆對著幹,鬧叛亂,被乾隆滅了。大和卓的兒子、張格爾的父親薩木克在大小和卓滅亡後出逃蔥嶺西邊的浩罕國,清政府每年拿一萬兩白銀,讓浩罕國國王代為監視薩木克……張格爾也算是繼承祖業吧,早年曾在阿富汗的首都咯布爾留過學,而阿富汗受英國的控製,張格爾呢,接受英國人的顧問、訓練和武器,算是大英給大清培訓的第一批恐怖分子啦。從道光登基的那一年,一直搗亂到道光十一年,道光動用了楊遇春、楊芳等老將,與張格爾結結實實地幹了幾次硬仗,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把張格爾弄到北京,淩遲處死了。道光比上祖宗們,也算小有武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