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笑道:“你去找獅子吧!我想它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複的。”
豬興衝衝地跑到森林裏找到了獅子,它還沒到獅子的跟前,就聽到獅子在那裏大叫:“天神啊!這是為什麼啊?我很感謝您賜給我如此雄壯威武的體格、如此強大無比的力氣,讓我有足夠的能力統治這整座森林。可是,盡管我的能力再好,但是每天雞鳴的時候,我總是會被雞鳴聲給嚇醒。神啊!
祈求您,再賜給我一個力量,讓我不再被雞鳴聲嚇醒吧!”
聽到獅子的話,豬又跑到了天神那裏對天神說:“天神,獅子還是不能解決我的問題,你幫幫我吧!”
天神又對豬說:“那你去找大象吧!我想它應該能幫助你。”
豬找到了大象,卻看到大象正氣呼呼地直跺腳。
於是問大象:“你幹嗎發這麼大的脾氣?”
大象拚命搖晃著大耳朵,吼著:“有隻討厭的小蚊子,總想鑽進我的耳朵裏,害得我都快癢死了。’
聽到這個話,豬好像明白了什麼,它沒說什麼,就轉身回去了。在路上他心裏暗自想著:“獅子,它是森林之王,可是它還是害怕一隻小小的雞口烏,體型這麼巨大的大象,還會怕那麼瘦小的蚊子,那我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我至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比他們過得好,生活得好。另外,我不被人類殺死,我也會很快老死的,看來我比獅子、大象它們幸運多了。”
是啊!世上萬物,沒有什麼會一帆風順的長生不老,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無論我們走得多麼順利,但隻要稍微遇上一些不順的事,就會習慣性地抱怨老天虧待我們,進而祈求老天賜給我們更多的力量,幫助我們渡過難關。
但實際上,老天是最公平的,就像上麵所說的故事一樣,每個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麵價值。
有時候,人所麵臨的最大挑戰正是自己本身。如果你總是敗在自己腳下,不肯正視自身的弱點並一點一滴地努力糾正,那麼,在進一步的外部挑戰中你就會千方百計地回避。長此以往你無法麵對逆境,任何不順心的事都能讓你一天的計劃落空,並時刻打擊你的自信。這種糟糕的局麵會一直伴隨著你的職業生涯,讓你默默無聞,了此一生。
所以,相信自己的力量,邁出象征性的一步,樂於在挑戰麵前表現自己,即使失敗也相信會有重頭再來的機會。還等什麼呢,也許下一次的挑戰便是你實力迸發的機會!
經風雨後見彩虹
“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挫折確實會使人受到打擊,給人帶來挫敗感和痛苦,使人失去繼續前進的自信和勇氣。但挫折也能給人以激勵,讓人警覺、積極、成熟、頑強,把人鍛煉得更加自信、更加堅強。挫折既能折磨人,也能考驗人、教育人,使人學到許多在順境中學不到的那些可以終生受益的東西。
歌德說:“挫折是通往真理的橋梁。”在挫折麵前沒有救世主,隻有自己才是自己命運的主人。隻要我們把命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會曆經挫折而更加成熟和堅強,從而更有自信去獲得更大的勝利和成功。
博恩·崔西所著的《勝利》一書中,講述了一個關於丘吉爾的故事。
1941年,納粹德國將戰火灑滿了整個歐洲大陸,並對英國發動了大規模空襲,並積極準備大舉進攻英國本土,當時的英國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陰暗的時期裏。曾有人建議溫斯頓·丘吉爾向德國求和,但是被他堅決拒絕了。當時,丘吉爾麵臨著德國的壓倒性軍事優勢,而美國又明確表示不會再卷入歐洲地麵戰爭。麵對德國的空襲所造成的重大財產損失和慘重人員傷亡這樣的大挫折,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丘吉爾那麼自信,並拒絕向德國求和呢?
丘吉爾後來對記者說:“肯定會出現某種狀況,把美國卷入戰爭,這樣就可以使戰爭急轉直下。”記者問他為什麼那麼自信地認為肯定會出現那樣的狀況,他回答:“因為我研究過曆史,曆史告訴我,如果你麵對挫折,麵對打擊,麵對逆境,而能夠自信地堅持下去,那麼到了一定的時機,就肯定會出現轉機。”
結果正如丘吉爾所預料的那樣,美國後來在日本的挑釁下卷入了世界大戰,從而極大地壯大了同盟國的力量,而英國也在經曆了戰爭初期的陣痛之後,在美國的配合下,迅速在全球各個戰場對軸心國展開了反擊,並最終贏得了勝利。
我們大多數平常人所麵對的絕大多數挫折,同丘吉爾在二戰中所麵臨的巨大挑戰相比根本無足輕重。關鍵是看你能不能以平常心來看待,在挫折中仍能保持自信,並且堅信能夠等到轉機的出現。
因此,即便是那些表麵看起來風光無限的成功者和大人物,他們事業的開頭也往往是以挫折和失敗作為開場白的,而且即便是在獲得了成功後,還仍然會經常性的碰到挫折。
鑒真大師在剛遁入佛門時,寺裏的住持讓他做了誰都不屑於去做的行腳僧。
有一天,已經日升三竿了,可鑒真依然大睡不起。住持感到很奇怪,就前去推開鑒真的房門,發現床邊堆了一大堆破破爛爛的瓦鞋。住持於是就叫醒鑒真問:“你今天不外出化緣,堆這麼一堆破瓦鞋做什麼?”鑒真打了個哈欠說:“別人一年一雙瓦鞋都穿不破,我剛剃度一年多,就穿爛了這麼多的鞋子。”
住持一聽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微微一笑說:“昨天夜裏下了一場雨,你隨我到寺前的路上去走走吧。”寺前是一段黃土坡,由於剛下過雨,道路泥濘不堪。
這時,住持拍著鑒真的肩膀問道:“你是願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還是想做一個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鑒真未加思考的答道:“想做名僧。”
住持撫須笑道:“你昨天是否在這條路上走過,7”
鑒真說:“當然走過。”
住持接著問:“那你能找到自己的腳印嗎?”
鑒真十分為難的說:“昨天這路又幹又硬,哪能找到自己的腳印啊?”
住持又問:“如果今天我們在這條路上再走一趟,你能找到你的腳印嗎?”
鑒真說:“當然能了。”
住持聽了,微笑著拍拍鑒真的肩說:“泥濘的路才能留下腳印,世上芸芸眾生莫不如此啊?看看那些一生碌碌無為的人,沒有經曆過風雨,就像一雙腳踩在又平又硬的大路上,什麼也沒有留下。”聽了主持的話,鑒真恍然大悟。
是的,隻有那些在風雨中走過的人們,才知道挫折和成功、痛苦和快樂究竟意味著什麼。那泥濘中留下的兩行印跡,就是他們的價值所在。
“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任何一種成就的獲得都要經由艱苦的磨煉,任何投機取巧或妄圖在奮鬥的路上尋求捷徑的做法都無異於拔苗助長。隻有在挫折磨難中始終保持一顆自信冷靜的頭腦,百折不撓,頑強拚搏,才能品味到成功的果實。
現在的許多年輕人往往對於未來存有一種近乎盲目的樂觀,對險象環生的人生路看得像賽道一樣筆直,像鮮花一樣燦爛。準備不足的他們,一旦步入其中,稍遇挫折打擊,便會就地悲觀沉淪、喪失自信、陷於迷惘彷徨之中。
我們應該充分的認識到,生活中不會一直都有鮮花與掌聲,而且還有數不勝數的荊棘與暗礁密布其中,稍不留意,就會讓你品嚐苦果。
低穀隻是人生中的一幕要學會麵對磨難,不要錯過人生的失意時刻,也許當生命之神把你拋入穀底時,也是你人生騰飛的最佳時節。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情,學會走出人生的低穀,擺在你麵前的,那將是一片湛藍的天!
20世紀80年代,可口可樂公司遭到百事可樂公司強有力的挑戰,為了扭轉不利的競爭局麵,塞吉諾·紮曼臨危受命——經營可口可樂公司。
紮曼采取的策略是更換可口可樂的舊模式,標之以“新可口可樂”,並對其進行大肆宣傳。在新的營銷策略中,紮曼犯了一個嚴重錯誤,他自以為是,根本就沒有考慮到顧客口味的不可變性,他將老可口可樂的酸味變成甜味,這就違背了顧客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慣。
結果,新可口可樂成為繼美國著名的艾德塞汽車失利以來最具災難性的新產品,以致79天後,“老可口可樂”就不得不重返櫃台支撐局麵——改為“古典可樂”。
紮曼的失敗對他在公司的地位造成了巨大的負麵影響,不久,飽受攻擊的他黯然離職。當紮曼離開可口可樂公司以後,有14個月他沒有同公司中的任何人交談過。對於那段不愉快的日子,他回憶到:“那時候我真是孤獨啊!”但是他沒有關閉任何門路。
世上沒有永遠的失敗,失敗隻不過是成功人生的其中一個步驟而已,受挫也隻是一時,人生如果沒有經曆過受挫,那也不會享有真正的成功,成功其實就是一連串失敗的結果。對於紮曼來說就是這樣。
在紮曼先生經過了一年多的心理低穀後,他和另一個合夥人開辦了一家谘詢公司,在亞特蘭大一間被他戲稱之為“紮曼市場”的地下室裏,他操縱著一台電腦,一部電話和一部傳真機,為微軟公司和釀酒機械集團這樣的著名公司提供谘詢。
後來,紮曼先生為微軟公司、米勒·布魯因公司為代表的一大批客戶成功地策劃了一個又一個發展戰略。
最後,紮曼先生在谘詢領域成績斐然,甚至連可口可樂也來向他谘詢,請他回來整頓公司工作,可口可樂公司總裁羅伯特也承認:“我們因為不能容忍紮曼犯下的錯誤而喪失了競爭力,其實,一個人隻要運動就難免有摔跟頭的時候。”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苦樂成敗,不在於外物的左右,而在於自己的心態和看待世界的角度,如果你用悲傷的眼光看待生活,那麼你的生活就會暗無天日;而且那將會影響你以後階段的人生中前進的腳步。
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認為,不管如何失敗,都隻不過是不斷茁壯發展過程中的一幕。一位哲人說過,成功是由若幹步驟組成的,挫折隻是其中的某個步驟而已,如果由於它停止了前進的腳步,那將是非常愚蠢的。
人生難免有挫折。挫折,就是所謂的“釘子”,即人們所遇到的失利、失敗和阻礙等。挫折與人生相伴;挫折普遍存在,難以避免。而有的人每逢事業失敗,沒等別人說,失敗者自己就會想:我失敗了,從此陽光離我遠去,我再也不會成功了。但如果你知道“一切都不斷在茁壯發展”,那麼你也許就不會沉浸於失敗的黑暗之中,甚至還可以創造出另一個機會來,此時成功也不會離你太遙遠了。麵對失敗,應該具有毫不妥協的戰鬥精神,但對於屢戰屢敗的事實,應該作一番認真的思考。
將成功進行到底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困難會使我們受到挫折和打擊。於是,我們常會抱怨自己的奮鬥和付出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埋怨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總是沒有實現,那麼,怎樣才能成功呢?答案或許隻有一個:隻要我們有一顆堅強的、百折不撓的心,雖然屢遭挫折,卻吃得消,我們就能夠走向成功。
14世紀的時候,有一次,蒙古皇帝莫臥爾的軍隊被強大的敵軍殺得大敗,潰不成軍。敵軍正在大搜捕,莫臥爾躺在一個廢棄馬房的食槽裏,垂頭喪氣。突然,他看到一隻螞蟻努力扛著一粒玉米,試圖爬上一堵垂直的牆。
這粒玉米比螞蟻的身體大許多,螞蟻嚐試了69次,每次都掉了下來,但最後,在第70次的努力中,螞蟻終於把那粒玉米一直推過了牆頭。莫臥爾大叫了一聲,跳了起來!他也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後來他重建軍隊,終於把敵軍打得四散逃竄,他的帝國也從黑海之濱伸展到了恒河。
事實上,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隻要我們在遇到困難時,能夠從一次又一次的挫敗和失敗,一次又一次的迷惘和困苦之中走出來,並且能夠產生一種爆發力,就能夠走向成功。因為我們的爆發力有多大,我們就能夠取得多大的成就。我們的執著力有多大,我們就能做多大的事業。
有個年輕人去微軟公司應聘,而該公司並沒有刊登過招聘廣告。見總經理疑惑不解,年輕人用不太嫻熟的英語解釋說自己是碰巧路過這裏,就貿然進來了。總經理感覺很新鮮,破例讓他一試。麵試的結果出入意料,年輕人表現糟糕。他對總經理的解釋是事先沒有準備,總經理以為他不過是找個托詞下台階,就隨口應道:“等你準備好了再來試吧。”
一周後,年輕人再次走進微軟公司的大門,這次他依然沒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他的表現要好得多。而總經理給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樣:“等你準備好了再來試。”就這樣,這個青年先後5次踏進微軟公司的大門,最終被公司錄用,成為公司的重點培養對象。
由此可以看出,樂觀的人生是藍色的,悲觀的人生是灰色的。隻要我們具有樂觀向上的精神,立誌做一個有使命感的人,無論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有多少障礙,我們都能夠克服。因此,對我們來說,每一個挑戰都是莊嚴的,一個人會不會有偉大的成就,就看他工作時的精神是否飽滿,態度是否莊嚴,是否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使命感。
南丁格爾是世界醫學護理史上一個不朽的名字。在她25歲那年,她決心要當一名護士,結果遭到家人的反對,因為在當時“人們把護士看成已經喪失品格的女人,因而認為最好由那些甚至有了孩子的女人去幹。”但南丁格爾為了把自己的生命獻身於醫學的護理上,她毅然決定要當一名護士,她認為做一名護士是她為此值得全力以赴去工作的偉大事業,對她來說,這是她最偉大的選擇,她為此寫道:“在我的字典裏沒有失望、退縮這樣的詞彙。”
就這樣,南丁格爾在周圍的一片反對聲中,在她31歲那年,她進入了德國凱澤斯勞滕護士學校,邁出了當護士的第一步,兩年後,她的護士生涯開始了。從此,她把一生奉獻給護±這一天職,為了自己所堅守的事業,她一生沒有結婚,一直過著獨身生活。
由此可以看出,南丁格爾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在她看來的偉大事業,她的精神和執著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她說:“我覺得對女性來說,這是最好的一個時代。關鍵是我們自己能否將追求堅持到底。”
能將使命貫徹始終,就能幫助我們將成功進行到底。盡管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上沼澤遍布,荊棘叢生,但我們還是能克服一切困難,不斷向成功的巔峰邁進;盡管我們前行的步履總是沉重、蹣跚,甚至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長時間才能找尋到光明,但我們還是能夠以勇敢者的氣魄,堅定而自信地對自己說一聲:“隻要我具備永不言敗,永不放棄的精神,我就能夠將成功進行到底!”
以苦為樂在苦難麵前,不會感覺到苦,而以快樂的心情去麵對生活中的一切,自己以一貫之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一直迎來幸福甜美的日子,以苦為樂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據說有一個小夥子,在人生中的歲月中屢屢不得意,一連碰了幾次壁。
這使他異常灰心,於是他找到一個先知老人,他把自己的苦衷一古腦地傾訴給了老人:
“人活著其實就是受苦,親情不是很可靠,友情也是這樣。在愛情泛濫的今天,愛情同樣是這樣,做什麼事情都有如攀登懸崖峭壁一般,受苦的日子什麼時候才是盡頭呀?”先知老人默默地聽著,對著他的臉觀察了半天,然後不緊不慢地說:
“事物自有定數,當你30歲的時候就會好轉了。”
小夥子聽了,臉上掠過一絲喜色,說:“到了30歲時,我是不是會苦盡甘來,得到自己應得的人生的一切呢?”
先知老人說:“估計你的情形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你的心理會有很大的變化。那時,你就學會以苦為樂了。”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的苦和樂都是相對而言的,關鍵自己是以什麼心態去麵對,長期的幸福或痛苦都會使人變得精神麻木和感覺上的遲鈍。
即使是生活得幸福也感覺不到幸福了,即“在幸福中習以為常了”。
其實,生活中幸福和痛苦界限不是那麼太明顯。即無所謂幸福,即使是痛苦也無所謂痛苦。我們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人生不可能沒有不幸,我們要學會以苦為樂,即使在順境的時候也要常給自己找些苦吃,特別是當自己處於艱苦的時候,再被動的吃些苦頭,似乎並不是那麼容易。即:由窮日子享受富裕的日子,好適應,但由富日子到過窮日子就難得多了。
所以,我們不但學會苦中作樂,而且應該達到以苦為樂的至高境界。我們過的是苦中作樂的日子,換來前方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始終使自己處於一種備戰的狀態,隨時應對苦境的到來,而且知道,苦過之後必定是無法取代的勝利快樂,那是一種征服的快樂,是一種人生價值實現的快樂。
生活中的人們常常愛吃苦瓜,把苦瓜嚼到嘴細細品味著那陣陣苦感,似乎有一種別樣的滋味和樂趣在裏麵,知道苦瓜苦過之後,給人們帶來的食欲的增加,去火消毒以及清心明目等功效。苦在前,苦過之後帶來的是身體的舒適。
有的人一天到晚喜歡做著重複的工作,如果給他一點新工作,哪怕是一些簡單輕鬆的工作,他們也會一百個不願意,他們喜歡過周而複始的單調生活,……其實,這些人有些可悲,他們不喜歡生活帶來的變化,哪怕是一丁點的變化,也會引起他們的不安,創新和突破與他們無緣,他們不喜歡動腦,不求改變發展,隻是被動地做著自己的工作。一旦環境改變,則會讓他們嚐盡苦頭。有的人隻喜歡新鮮的感覺,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他們由於自己處於一個新工作環境中,幹得富有動力和樂趣,但時間一長,他們就會發現工作中的人處於不同的地位和關係,人人都承擔著自己的角色,而覺得自己變得越來越苦了,工作再不如以前有動力。於是,自己的感覺越來越壞,最後,完完全全地生活在了自己設計的苦洞裏。
其實,以苦為樂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它與自己的見識、環境的變化和自己的修養等都有關係。
有一位潛能開發專家說過:“一個人如果熱心於他的工作,激起自己的興趣來,即使工作枯燥無味或者說負荷繁重,也不會覺得辛苦。而一個專等別人督促他工作的人,永遠不會有出頭之日,他還會受到無窮無盡的苦,甚至連生存也成了問題。”所以,當我們有事可做的時候,是幸福的時候,好好珍惜自己手中的工作或事業,看似苦海無涯的同時,還蘊藏著大量轉機的機會。
以苦為樂是一種境界和智慧,它不是單純地蠻幹,也不是說簡單在加班加點就是吃苦了。以苦為樂,是把生活和工作看成一種興趣,一種享受,自己以一種超然的態度去麵對,激情中不留浮躁,自信中不留狂傲,信念中不鑽牛角尖……總之,以苦為樂,就是說我們對待生活應有“苦行僧”的態度,隻有它,我們才能取到真經,清苦的生活可以讓我們靜下心來,仔細地研究生活。以苦為樂,讓我們耐得住寂寞,才能等來黎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