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3 / 3)

垂老別(1)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

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幹。

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2)。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複傷其寒!

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3)!

土門壁其堅,杏園度亦難(4)。

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盛衰端?

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歎。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5)。

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6)。

【注釋】

(1)梁啟超《中國韻文裏頭所表現的感情》將此詩做為“回蕩的表情法”一例。這“是一種極濃厚的情感蠕結在胸中,像春蠶抽絲一般,把他抽出來。”又說:“他最了解窮苦人們的心理。所以他的詩因他們觸動情感的最多,有時替他們寫情感,簡直和本人自作一樣。《三吏》、《三別》,便是模範的作品。”(2)介胄,猶甲胄,謂軍服。陳貽焮《杜甫評傳》:“神氣活現,儼然一倔強老頭!可憫,亦複可敬。”(3)仇注:“夫傷妻寒,妻勸夫餐,皆永訣之詞。”陳貽焮《杜甫評傳》:“以細節寫夫妻繾綣情深,所以感人。”(4)土門,即土門口,為太行八陘之五。杏園,在河南汲縣,都是當時控製河北的要地。(5)馮至《杜甫傳》:“訴苦到極深切的時刻,一想到國家的災難,便立即轉變出振奮的聲音。”(6)《杜詩鏡銓》引蔣弱六雲:“通首心事,千回百折,似竟去又似難去。至‘土門’以下,一一想到,尤肖老人口吻。”

【點評】

浦起龍《讀杜提綱》稱:“史家隻載得一時事跡,詩家直顯出一時氣運。詩之妙,正在史筆不到處。”杜詩是有血有肉的史,讓你回到生活中,親曆唐人的苦難。噫!

無家別(1)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2)!

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3)。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皊(4)。

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5)!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鼙(6)。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7)!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8)

【注釋】

(1)《杜臆》:“目擊成詩,若有神使之,遂下千秋淚。”人至無家可別,其痛無以複加。(2)此篇以追敘起,天寶後指安祿山之亂。但,隻是,僅僅。意為家園什麼都沒了,隻有蒿藜。(3)賤子,無家者自稱。蹊,小路。(4)《唐詩歸》引鍾雲:“日何以瘦?摹寫荒悲在目。此老胸中偏饒此等字麵。”(5)怒我啼,怒我而啼。狐狸竟敢鼓怒向人,鄉村成鬼窟矣!(6)鼙,軍中小鼓。習鼓鼙,就是又要他去打仗。(7)意為近行到底比遠去為幸,而下聯轉思既已無家,又何害遠近?翻進一層作意。(8)蒸,眾也。黎,黑也。蒸黎指老百姓。浦注:“可作六篇總結,反其言以相質,直可雲:何以為民上?”矛頭已指向統治者。

【點評】

的確,《無家別》已將“三吏三別”推上絕壁,忍無可忍。再進一步,便是東漢樂府《東門行》:“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吾去為遲,白發時下難久居!”當然,杜甫之為杜甫,隻能把筆尖戛然停在:“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秦州雜詩二十首(錄四)(1)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2)。

遲回度隴怯,浩蕩及關愁(3)。

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4)。

西征問烽火,心折此淹留(5)。

【注釋】

(1)肅宗乾元二年(759)七月,杜甫對朝廷深感失望,堅定去誌。《新唐書》本傳:“關輔饑,輒棄官去,客秦州。”此為客秦州以後作,二十首都是五律。秦州今甘肅天水市。(2)因人,附人,與人同行。(3)隴,指隴山,亦名隴阪。《三秦記》:“隴阪九回,不知高幾裏,欲上者七日乃得越”。《隴頭歌辭》雲:“朝發欣城,暮宿隴頭。寒不能語,卷舌入喉。”又雲:“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4)魚龍,川名;鳥鼠,山名,皆在秦州。黃生雲:“五六本以魚龍水,鳥鼠敘所經之地,乃拆而用之,則魚龍鳥鼠皆成活物,益見造句之妙,莫如杜公矣。”寫出塞上神秘色彩。(5)西征,杜甫往西行。烽火,指戰事。言擔心前路有戰事,故不得不淹留該地。其時秦州正處吐蕃威脅之中。趙注:“心折淹留,意不欲久客於秦矣。”

鼓角緣邊郡,川原欲夜時(1)。

秋聽殷地發,風散入雲悲(2)。

抱葉寒蟬靜,歸山獨鳥遲。

萬方聲一概,吾道竟何之(3)!

【注釋】

(1)緣邊郡,“緣”字有回環的意思,四麵鼓角,故曰“緣”。(2)殷地發,《杜詩直解》:“殷,雷聲也。雷至八月已收聲,今自秋聽之,如雷在地中而發聲。”此“雷聲”應指鼓角聲,非真雷聲,即第七句所謂“萬方聲一概”之聲。(3)之,往也。詩人原以為秦州太平,今聞鼓角殷地,乃不知往何方為宜。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穀間(1)。

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2)。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3)。

煙塵一長望,衰颯正摧顏(4)。

【注釋】

(1)《說詩晬語》:“起手貴突兀。王右丞(維)‘風勁角弓鳴’,杜工部‘莽莽萬重山’、‘帶甲滿天地’,岑嘉州(參)‘送客飛鳥外’等篇,直疑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2)高空雲飛,地麵無風而能出塞;邊關晝長,月已臨關尚未入夜。二句寫塞上風景奇異,景中含有邊愁。沈德潛雲:“起手壁立萬仞。無風二句奇語,偶然寫出。或以無風、不夜為地名,不但穿鑿,亦令杜詩無味。”(3)屬國,蘇武留匈奴十九年,回漢朝任典屬國(外交官)。樓蘭,西域國名,傅介子斬樓蘭王頭歸漢。(4)摧顏,摧人衰老。

唐堯真自聖,野老複何知(1)!

曬藥能無婦?應門亦有兒(2)!

藏書聞禹穴,讀記憶仇池(3)。

為報鴛行舊:鷦皌在一枝(4)。

【注釋】

(1)這是雜詩最後一首,帶有總結性質。詩多反語,須領悟。唐堯,指唐肅宗。此句是對肅宗不聽諫的憤慨語。(2)能無,豈無。應門,看管門戶。(3)禹穴,一在紹興,一在陝西旬陽縣東。仇池,山名,在甘肅成縣(同穀縣)西。此句言既不見用,便訪道探奇,聊以卒歲。仍是憤慨語。(4)鴛行,古人以此比喻同列僚友。鷦鷯,一種小鳥。《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言無所求。《杜詩鏡銓》引張上若雲:“(二十首)結以唐堯自聖,無須野人,惟有以家事付之婦與兒,此身訪道探奇,窮愁卒歲,寄語諸友,無複有立朝之望矣。”

【點評】

《後村詩話》:“若此二十篇,山川、城郭之異,土地風氣所宜,開卷一覽,盡在是矣。網山《送蘄帥》雲:‘杜陵詩卷是圖經’,豈不信然!”

月夜憶舍弟(1)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2)。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3)。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收兵。

【注釋】

(1)杜甫有四弟:穎、觀、豐、占。杜甫在秦州時,惟占相隨。舍弟,對人稱弟,猶稱“家兄”之類。(2)戍鼓,戍樓所擊禁鼓。戍鼓一擊,人行即斷。一雁,古人以雁行喻兄弟,一雁已含兄弟分散之意。(3)《杜臆》:“隻‘一雁聲’便是憶弟。對明月而憶弟,覺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鄉之明,憶在故鄉兄弟故也,蓋情異而景為之變也。”

【點評】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劉辰翁曰:“淺淺語使人愁。”

夢李白二首(1)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2)!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3)。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4)。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5)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6)。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7)。

【注釋】

(1)此詩作於乾元二年(759)秋流寓秦州時。至德二載(757),李白因李璘事係潯陽獄,乾元元年(758)長流夜郎(貴州桐梓縣),乾元二年遇赦還。但杜甫一直未能得到李白的消息,憂思成夢,乃作是詩。(2)惻惻,憂傷、悲痛。言死別止於一慟,生離則時常牽掛。(3)瘴癘地,指李白流放的南方。多疾病,故稱“瘴癘地”。逐客,被放逐者,指李白。(4)四句寫夢境如真如幻。夢見李白,卻言“恐非平生魂”;而魂來魂去,又言之鑿鑿。江南多楓,故雲“魂來楓林青”,寓《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之意;秦州多關塞,故雲“魂返關塞黑”。青、黑,寫夜間景色。《唐宋詩舉要》引吳曰:“‘長相憶’下倒接‘恐非平生魂’二句,疑真疑幻之情,千古如生,再以‘魂來’、‘魂返’寫其迷離之狀,然後入‘君今’二句,纏綿切至,惻惻動人。”(5)羅網,法網,指李白係獄遭放逐。此聯本意是擔心李白不能脫禍重獲自由。仍是夢裏疑似之情。(6)此為名句,《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楊慎曰:“‘落月’二語,言夢中見之,而覺其猶在,即所謂‘夢中魂魄猶言是,覺後精神尚未回’也。”妙在以覺後真景與夢中幻境相聯係,情景相生,味愈出。(7)末句再三叮囑,暗示政治環境險惡。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1)。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2)。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態。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3)!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4)!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5)!

【注釋】

(1)李白詩:“浮雲遊子意”。浮雲的飄蕩與遊子的浪跡相似。但如今隻見浮雲日至而遊子不歸。遊子指李白。(2)因遊子久不至,故三夜頻夢之。不說自己思之切,反說君情親,是杜甫常用手法。以下三聯寫夢中李白。(3)冠蓋,代表官僚。冠,帽子;蓋,車蓋。斯人,指李白。這兩句為李白抱不平。(4)網恢恢,《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網,猶天理。恢恢,廣大貌。此為反詰:誰說天網恢恢?像李白這樣的天才,將老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天理何在!(5)身後,死後。此聯與“名垂萬古知何用”同意。

【點評】

杜甫善於將自家相思化為對方情意,是所謂“詩從對麵飛來”手法。而李、杜情性相通,於此可見。

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1)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2)!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3)。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4)。

【注釋】

(1)天末,天之盡頭。陸機詩:“借問欲何為?天風起天末。”(2)《拜經樓詩話》:“少陵‘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一聯,古今以為名句。明人雲:‘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卻有自然之妙。”(3)上句,即“詩窮而後益工”的意思,它使人聯想到法國詩人皮埃爾-勒韋迪的警句:“作品的價值是與詩人同他自身命運的劇烈衝突成比例的。”下句,言魑魅有害人之意,與《夢李白》“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同一憂慮。仇注:“蓋文章不遇,魑魅見侵,夜郎一竄,幾與汨羅同冤。”(4)冤魂,指屈原。汨羅,屈原投汨羅江而死。《唐詩歸》引鍾雲:“‘贈’字說的精神與古人相關,若用‘吊’字則淺矣。”

【點評】

《唐詩成法》:“文章知己,一字一淚。”

搗衣(1)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2)

已近苦寒月,況經長別心(3)。

寧辭搗熨倦,一寄塞垣深(4)

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5)!

【注釋】

(1)搗衣,楊慎《丹鉛錄》:“古人搗衣,兩女子對立,執一杵如舂米然。今易作臥杵。”(2)砧,搗衣石。蕭先生說:“起句極沉痛,因為已撇過許多話、許多痛苦才說出來的。”黃生雲:“望歸而寄衣者,常情也;知不返而必寄衣者,至情也,亦苦情也。安此一句於首,便覺通篇字字是至情,字字是苦情。”(3)兩句說搗衣心情。一來天冷,二來久別。《唐詩歸》引鍾雲:“二語一字不及搗衣,掩題思之,卻字字是搗衣,以情與景映出事來,筆端深妙!”(4)塞垣,丈夫征戍之地。(5)末二句是杜甫同情戍婦的話,“君”字指所有讀者。或雲,即王灣“風響傳聲不到君”意。《唐詩歸》引譚雲:“餘嚐愛此二語,與王右丞(維)‘別後同明月,君應聽子規’,皆以涵蓄淵永意出紙外,而王語之淵永以清,此語之淵永以厚,不可不察。”

【點評】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周珽曰:“此詩因聞砧而托搗衣戍婦之辭,曰‘亦知’,曰‘已近’、‘況經’、曰‘寧辭’、‘一寄’,通篇俱用虛字播弄描寫,何等宛轉嗚咽。”

空囊(1)

翠柏苦猶食,明霞高可餐(2)。

世人共魯莽,吾道屬艱難(3)!

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4)。

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5)。

【注釋】

(1)囊,錢袋。(2)翠柏、明霞,《列仙傳》:“赤鬆子好食柏實。”司馬相如《大人賦》:“呼吸沆瀣餐朝霞。”不說沒飯吃,卻說學仙人辟穀,自嘲口吻。(3)魯莽,粗疏。此聯意謂“眾人貴苟得”,得過且過,自己則意在行兼濟之道,故難免艱難過日。(4)這兩句實寫空囊。上句寫無食,下句寫無衣。爨,燒飯。不爨,即未舉火做飯,故不必打水,故井凍。床寒,無衣被可知。(5)羞澀,不好意思。以幽默口吻寫苦況,與起句呼應。

【點評】

此詩頗得民間樂府諧趣的精神,是杜甫倔強性格的特殊表現形式。

送遠

帶甲滿天地,胡為君遠行(1)!

親朋盡一哭:鞍馬去孤城。

草木歲月晚,關河霜雪清(2)。

別離已昨日,因見古人情(3)。

【注釋】

(1)帶甲,指士兵。胡為,何為。起句突兀,寫出亂世情境。《唐詩別裁》:“何等起手!讀杜要從此等著眼。”(2)上句五字全是仄聲,下句有四字全平,是為拗句。這種“律中帶古”的形式是為了表達其胸中特殊的感受,抒發不平之氣。(3)是說別離已成過去,則離情自與古人相通。《詩辯坻》:“是因我而獲古人之心。”

【點評】

渾然一氣,是《唐詩直解》所稱:“妙在八句佳處尋不出,說不破。”

佳人(1)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穀。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2)。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3)。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4)。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5)。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6)。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7)。

【注釋】

(1)黃生雲:“偶有此人,有此事,適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詩。”在佳人身上,我們看到詩人的影子。蕭先生雲:“我認為這首詩的寫作過程和白居易的《琵琶行》差不多,隻是杜甫沒有明白說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而已。”(2)關中,指長安。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祿山陷長安。(3)轉燭,《草堂詩箋》:“轉燭,言世態不常也。燭影隨風轉而無定。”二句慨歎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母家衰敗,夫婿則斥舊而迎新。(4)合昏,植物名,即合歡。其花朝開夜合,故名。此句寫夫婿輕薄,花鳥不如。(5)黃生雲:“二句似喻非喻,最是樂府妙境。”暗示佳人寧在山守誌。(6)上句言無心修飾,故摘而不插;下句寫甘於清苦。柏味苦,以此為比。(7)仇注:“楊億詩‘獨自憑闌幹,衣襟生暮寒’,本杜‘天寒翠袖’句,而低昂自見。”陳貽焮《杜甫評傳》認為楊詩去掉“翠袖”、“修竹”這些冷清孤寂的意象,顯得單調,故不如杜。《杜園說杜》:“‘合昏’四句,興也;‘在山’二句,守誌也;‘侍婢’二句,安貧也;‘摘花’二句,苦心也;‘天寒’二句,冷況也。此八句比興兼之也。妙在隻是敘事,不加讚語,而高節自見。”

【點評】

不必正麵寫佳人容貌,隻寫其心靈、風韻情境,佳人之端莊美麗自見。末二句尤其傳神。

鐵堂峽(1)

山風吹遊子,縹緲乘險絕(2)。

硤形藏堂隍,壁色立精鐵(3)。

徑摩穹蒼蟠,石與厚地裂(4)。

修纖無垠竹,嵌空太始雪(5)。

威遲哀壑底,徒旅慘不悅(6)。

水寒長冰橫,我馬骨正折。

生涯抵弧矢,盜賊殊未滅(7)。

飄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熱(8)。

【注釋】

(1)乾元二年(759)十月,杜甫自秦州往同穀,紀行詩十二首,今選三首。《十八家詩抄》引張雲:“諸詩縋幽鑿險,獨辟己境。”(2)縹緲,衣裳飛揚貌。(3)硤,通峽。堂隍,《漢書》作堂皇。《胡廣傳》:“列坐堂皇上。”注:室無四壁曰皇。此句意謂鐵堂峽內寬如堂皇。下句“壁色立精鐵”,精一作積,五字皆入聲,造成拗峭之感。二句刻畫“鐵堂”,聲色並作。仇注:“入蜀諸章,用仄韻居多,蓋逢險峭之境,寫愁苦之詞,自不能為平緩之調也。”可見杜甫很注重以音韻聲律來表情,內容與形式相得益彰。(4)穹蒼,蒼穹,即蒼天。趙注:“徑之屈蟠而摩天,以言其高。”仇注:“上四,狀其峭削幽秀,此仰視所見。下四,狀其深峻陰寒,此俯視所見。皆所謂乘絕險也。”(5)修纖,細長。太始,猶雲太古。(6)威遲,曆遠貌。(7)生涯,《莊子》:“吾生也有涯。”抵弧矢,遭用兵之時。(8)逾三年,自至德二載(757)放還鄜州,到乾元二年(759)發秦州,已過了三個年頭。這三個年頭,杜甫都在漂泊之中。飄蓬,《商君書》:“夫飛蓬遇飄風而行千裏。”

【點評】

或雲,此詩句句是應接不暇之境。而尤可注意者,是音韻聲律與內容的互動,可謂聲情並茂。

青陽峽

寒外苦厭山,南行道彌惡。

岡巒相經亙,雲水氣參錯(1)。

林迥硤角來,天窄壁麵削(2)。

翤西五裏石,奮怒向我落(3)。

仰看日車側,俯恐坤軸弱(4)。

魑魅嘯有風,霜霰浩漠漠。

昨憶逾隴阪,高秋視吳嶽(5)。

東笑蓮華卑,北知崆峒薄(6)。

超然侔壯觀,已謂殷寥廓。

突兀猶趁人,及茲歎冥漠(7)。

【注釋】

(1)經亙,經為縱,亙為橫。二句寫地形複雜,山水交錯縱橫。(2)硤角,從旁橫射者;壁麵,當前峙立者。上句是遠望,下句是近見。(3)向我落,極寫石勢傾危。《水經注》:吳山,三峰霞舉,疊秀雲天,崩岩傾仄,山頂相捍,望之恒有落勢。《杜臆》:“石怒向我落,一經公筆,頑石俱活。”(4)《杜臆》:“‘仰看日車側’即‘愁畏日車翻’意。”坤軸弱,古人以地下有三千六百軸。此言落石之勢,恐大地承載不起也。《唐詩歸》引鍾雲:“‘弱’字形容危險,妙絕!”(5)憶昨,即《秦州雜詩》雲:“遲迴度隴怯。”吳嶽,即吳山,在唐隴州吳山縣西北,其頂有五峰(6)蓮華,華山有蓮華峰。崆峒,此指原州之崆峒,在吳嶽北。(7)以上八句用陪襯法。仇注:“此自隴阪說到青陽,乃借眾山以形其突兀。隴阪之上,西見吳嶽,東壓蓮峰,北掩崆峒,已極宇宙大觀。若欲侔此壯觀,意謂寥廓之地隱伏難見矣。今到青陽,其突兀之狀猶若逐人而來,始歎冥漠之境不可窮盡也。”

【點評】

《雪濤詩評》:“少陵秦州以後詩,突兀宏肆,迥異昔作。非有意換格,蜀中山水,自是挺特奇崛,獨能像景傳神,使人讀之,山川曆落,居然在眼。所謂春蠶結繭,隨物肖形,乃為真詩人,真手筆也。”

鳳凰台(1)

亭亭鳳凰台,北對西康州(2)。

西伯今寂寞,鳳聲亦悠悠(3)。

山峻路絕蹤,石林氣高浮。

安得萬丈梯,為君上上頭?

恐有無母雛,饑寒日啾啾。

我能剖心血,飲啄慰孤愁。

心以當竹實,炯然無外求(4)。

血以當醴泉,豈徒比清流(5)

所重王者瑞,敢辭微命休?

坐看彩翮長,縱意八極周(6)。

自天銜瑞圖,飛下十二樓(7)。

圖以奉至尊,鳳以垂鴻猷(8)。

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憂。

深衷正為此,群盜何淹留(9)

【注釋】

(1)台在同穀縣鳳凰山。原注:“山峻,人不至高頂。”陳貽焮《杜甫評傳》:“傳說周文王時有鳳鳴於岐山。詩人因鳳凰台而聯想及此,又見‘山峻,人不至高頂’,勾引起君門九重、忠悃無由上達的慨歎。”浦注:“是詩想入非非,要隻是鳳台本地風光,亦隻是老杜平生血性,不惜此身顛沛,但期國運中興,刳心血,興致淋漓。”(2)西康州,即同穀縣(今甘肅成縣)。(3)西伯,周文王。寂寞,謂西伯已作古。亦悠悠,鳳聲如今也渺遠,聽不見了。浦注:“西伯二句為一篇命脈。茲台非岐山鳴處,公特因台名想到鳳聲,因鳳聲想到西伯,先將注想太平之意,於此逗出。”(4)傳說鳳凰非竹實不食,今以心為竹實,故不必尋求於外。(5)醴泉,甘泉。(6)坐看,將看到。八極周,周遊八方。(7)銜瑞圖,《春秋元命苞》:“黃帝遊洛水,鳳凰銜圖置帝前。”十二樓,《漢書-郊祀誌》:“方士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於執期。”此言鳳凰將瑞圖銜至人間。(8)垂鴻猷,垂盛德於後世。(9)群盜,指安史叛軍。

【點評】

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論語》)孔子以文化載體自許,杜甫以稷、契自許,都以濟世活國為己任。刳心瀝血護持鳳凰,也就是護持自己的理想。《十八家詩抄》引張廉卿雲:“孤懷偉抱,忽爾噴溢,成此奇境。”探得詩心。

乾元中寓居同穀縣作歌七首(1)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垂過耳(2)。

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穀裏(3)。

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

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4)。

【注釋】

(1)作於乾元二年(759)十一月。《唐宋詩醇》:“史遷雲:‘人勞苦倦極,未嚐不呼天地;疼痛慘怛,未嚐不呼父母也。’甫之遇為何如哉?流離困頓,轉徙山穀,仰天一呼,萬感交集,而筆之奇,氣之豪,又足以發其所感,淋漓頓挫,自成音節,自古及今,不可有二。”(2)有客,《詩經-周頌》:“有客有客,亦白其馬。”杜甫寓居同穀,故自稱有客。(3)歲,指歲暮。橡栗,即橡子,可食用。狙公,養猴人。(4)末句抒發強烈的主觀感情,是所謂“有我之境。”

長镵長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為命(1)!

黃獨無苗山雪盛,短衣數挽不掩脛(2)。

此時與子空歸來,男呻女吟四壁靜(3)。

嗚呼二歌兮歌始放,閭裏為我色惆悵!

【注釋】

(1)镵,古代一種鐵器,刨土工具。子,指長镵。《杜詩鏡銓》:“叫得親切。”杜甫當時衣食無著,沒有鋤頭便掘不到黃獨充饑,性命交關,所以說“托子以為命”。(2)黃獨,薯蕷科。蔡夢弼雲:“黃獨俗謂之土芋,根唯一顆而色黃,故謂之黃獨。”(3)《杜詩鏡銓》引張溍曰:“既曰呻吟,又曰靜,言除呻吟外,別無所有,別無所聞也。”

有弟有弟在遠方,三人各瘦何人強(1)

生別展轉不相見,胡塵暗天道路長。

東飛駕鵝後翯鶬,安得送我置汝旁(2)!

嗚呼三歌兮歌三發,汝歸何處收兄骨?

【注釋】

(1)有弟,杜甫有弟四人:穎、觀、豐、占。這時隻有杜占跟著杜甫。強,強健。(2)駕鵝,野鵝。鹙鶬,即禿鹙,似鶴而大。浦注:“鳥群逐而己孤飛,所以興也。”

有妹有妹在鍾離,良人早歿諸孤癡(1)。

長淮浪高蛟龍怒,十年不見來何時?

扁舟欲往箭滿眼,杳杳南國多旌旗(2)。

嗚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為我啼清晝!

【注釋】

(1)鍾離,今安徽臨淮關。良人,丈夫。癡,指幼稚。(2)箭滿眼,猶“帶甲滿天地”,極寫兵亂。四山多風溪水急,寒雨颯颯枯樹濕。

黃蒿古城雲不開,白狐跳梁黃狐立(1)。

我生何為在窮穀?中夜起坐萬感集(2)!

嗚呼五歌兮歌正長,魂招不來歸故鄉(3)!

【注釋】

(1)跳梁,猶跳躍,寫同穀古城之荒蕪。(2)暗用阮籍《詠懷》:“中夜不能寢,起坐彈鳴琴。”仇注:“此章詠同穀冬景也。此歌忽然變調,寫得山昏水惡,雨驟風狂,荒城晝冥,野狐群嘯,頓覺空穀孤危,而萬感交迫,招魂不來,魂驚欲散也。”(3)魂招不來,魂早歸故鄉去,故招之不來。

南有龍兮在山湫,古木翲翴枝相翽(1)。

木葉黃落龍正蟄,蝮蛇東來水上遊。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劍欲斬且複休(2)。

嗚呼六歌兮歌思遲,溪壑為我回春姿(3)!

【注釋】

(1)湫:水池。此指同穀萬丈潭,俗傳有龍自潭飛出。翲翴,形容樹木高聳叢集。樛,枝曲下垂貌。(2)此詩寫龍蛇應有所指。龍蟄,龍潛伏起來,如冬眠。此喻唐王朝處於被動狀態。蝮蛇,喻安史叛軍,自東而來。安敢出,驚怪安史輩何敢叛亂。且複休,言已有此心而無此能力也。四句寫麵對安史之亂無能為力的無奈。末句則於冬日而呼喚春歸,是對清明政治的期盼。

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饑走荒山道。

長安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

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

嗚呼七歌兮悄終曲,仰視皇天白日速(1)!

【注釋】

(1)朱熹雲:“杜陵此歌七章,豪宕奇崛,詩流少及之者。顧其卒章,歎老嗟卑,則誌亦陋矣。人可以不聞道哉!”施鴻保駁之曰:“朱子特未遭此境耳!”道學家過苛之論不必理睬。仇注引申涵光雲:“《同穀七歌》,頓挫淋漓,有一唱三歎之致,從《胡笳十八拍》及《四愁詩》得來,是集中得意之作。”

【點評】

《杜臆》雲:“讀《騷》未必墮淚,而讀此不能終篇,則節短而聲促也。”有道理。《離騷》悲鬱如繭抽絲,纏綿悱惻,往而複返不可排遣;“七歌”則哀響琤琤,慷慨嗚咽,催人淚下。不同效果與采用不同的表達形式有關。

水會渡(1)

山行有常程,是夜尚未安(2)。

微月沒已久,崖傾路何難(3)。

大江動我前,翾若溟渤寬(4)。

篙師暗理楫,歌笑輕波瀾。

霜濃木石滑,風急手足寒。

入舟已千憂,陟翿仍萬盤(5)。

回眺積水外,始知眾星幹(6)。

遠遊令人瘦,衰疾慚加餐。

【注釋】

(1)乾元二年(759)十二月一日,杜甫為謀生自同穀縣入蜀,寫下十二首紀行詩。《發同穀縣》雲:“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春從東都回華州,秋從華州客秦州,冬從秦州赴同穀,不足一月又從同穀入蜀,拖家帶口,其無奈可知。然而行萬裏路卻成就了大詩人。《杜詩話》雲:“大山水詩須有大氣慨,方能俯仰八方,吐納千古。少陵《發同穀縣》十二首較《秦州》詩更為刻劃精詣。”此詩寫夜渡。(2)二句意為:山中行旅不可隨意行止,非到埠頭則無處安歇,所以“有常程”。到此須夜渡,所以“中夜尚未安”。中夜,指深夜。(3)何難,何其難。(4)大江,指嘉陵江。溟渤,泛指大海。《杜臆》:“妙在‘動’字,夜景實曆始知。”《唐詩歸》引鍾雲:“動字靈警。”深夜江麵模糊,隻能感覺到其洶湧。“動”字能寫出這種夜渡特殊的經驗,所以成功。(5)陟,登高。翿,山峰。萬盤,形容山路迂回曲折。(6)眾星幹,曆來評論多以為下此“幹”字險。眾星如何有幹濕?但經曆了“入舟已千憂”的驚險之後,有此奇特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當時以為一切都在波濤中,而今抵岸回看,乃嗔怪何以眾星沒在急流轟浪中被打濕,其惝恍之情如畫。故《唐詩歸》引鍾雲:“險,想卻真。”

【點評】

杜甫山水紀行詩,妙在不可移易,具有鮮明的情感色彩。《杜詩鏡銓》引李因篤雲:“萬裏之行役,山川之夷險,歲月之暄涼,交遊之違合,靡不由盡,真詩史也。”

劍門(1)

惟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2)。

連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兩崖崇墉倚,刻畫城郭狀(3)。

一夫怒臨關,百萬未可傍。

珠玉走中原,岷峨氣淒愴(4)。

三皇五帝前,雞犬各相放(5)。

後王尚柔遠,職貢道已喪(6)。

至今英雄人,高視見霸王;

並吞與割據,極力不相讓。

吾將罪真宰,意欲鏟疊嶂(7)!

恐此複偶然,臨風默惆悵(8)。

【注釋】

(1)劍門,劍門關在四川劍閣縣東北,因大劍山、小劍山兩崖相嵌如門之辟,如劍之植,故名。西晉張載《劍閣銘》:“一夫荷戟 萬夫趑趄。形勝之地,非親勿居。”李白《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都因此關險要而擔心軍閥割據。杜甫此詩主旨亦在於此。(2)惟,發語詞。(3)崇墉,高牆。言兩崖高聳如城牆,且紋理刻畫如城郭狀。(4)此下發議論。上句說朝廷剝削,所以珠玉等物日往中原;下句說蜀民窮困,以至山川氣色也為之悽愴。言下之意,是勸皇帝不要誅求太甚,以免生亂激變。岷峨,岷山,峨眉山。(5)三皇,一般指燧人、伏羲、神農。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二句說上古蜀與中原雞犬相聞而互不往來,相安無事。(6)後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柔遠,懷柔遠方,其實就是征服遠方。此言後王通蜀,使蜀進貢,淳樸之道喪矣,蜀地自此多事。(7)罪真宰,譴責天公(因天公不該造此險要,有利於割據)。(8)複偶然,重複發生。二句意為:怕割據之事再發生,所以思之悵然。

【點評】

《峴傭說詩》:“《劍門》詩議論雄闊,然惟劍門則可,蓋其地古今阨塞,英雄所必爭,故有此感慨。若尋常關隘,即作此大議論,反不稱矣。此理不可不知。”詩中著議論,須帶情以行,此詩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