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魏瑪共和國的興起與崩潰 七、共和國的崩潰——希特勒上台

布呂寧執政期間,經濟危機日益嚴重。1930年9月後,外國資本開始撤離德國。1931年7月14日,全部德國銀行關閉。布呂寧政府的危機達到頂點,人們稱布呂寧為“饑餓總理”。為擺脫危機,布呂寧打算修改憲法,使霍亨索倫王朝複辟。他決心爭取興登堡在1932年春天任期屆滿後再度連任總統,爾後宣布由總統攝政,實行君主政體。為此,他希望得到納粹黨的支持,但遭到希特勒拒絕。

1932年3月,興登堡任期屆滿,德國舉行總統選舉。興登堡接受了布呂寧的勸請,繼續作為總統候選人參加競選。希特勒在解決了德國國籍後,宣布參加競選。民族人民黨推出鋼盔團第二號人物特奧多爾·杜斯特貝格,共產黨提出台爾曼為候選人。社會民主黨采取“取小害(興登堡)而避大害(希特勒)”的對策,支持興登堡競選。支持興登堡的還有布呂寧的中央黨天主教徒。

在這次選舉中,納粹黨避免得罪興登堡,集中火力攻195擊布呂寧。納粹黨宣傳機器大肆吹捧:“希特勒是陷入絕望的千百萬人的救星”,“希特勒必勝,因為人民需要他的勝利”。選舉結果於3月31日揭曉,興登堡獲18651497張票,占總投票數的49.6%;希特勒獲11339446張票,占30.1%;台爾曼獲4983341張票;杜斯特貝格獲2557729張票,均未超過總選票的半數,必須進行第二次選舉。在第二次選舉中,民族人民黨將杜斯特貝格撤回,轉而支持興登堡。4月10日舉行了第二次選舉,興登堡獲19359983張選票,占總選票的53%,希特勒獲13418547張選票,占總選票的36.8%。84歲高齡的興登堡再度當選為德國總統。

在第一次全國投票日,納粹黨緊急動員了40萬衝鋒隊,“政變”字眼也在衝鋒隊中廣為流傳。第二次選舉結束後,在國防部長格勒納建議下,興登堡簽署了“保障國家權威”的緊急法令,取締了納粹黨的衝鋒隊和黨衛軍。查禁衝鋒隊引起了國防軍大部分高級軍官的反對,國防軍將軍兼總統顧問的施萊歇爾呼籲興登堡收回總統法令,或者對等取締社會民主黨的準軍事組織國旗社。在施萊歇爾等國防部官員的威逼下,5月13日格勒納黯然離職。布呂寧也逐漸失去了總統的信任。

為了緩和嚴重的農業危機,1932年5月20日布呂寧擬定了一項新的墾殖法令,打算強行購買負債而沒有償還能力的東部莊園,向遷徙的農民提供土地。此舉引起了東部大莊園主的憤怒,他們紛紛向本人也是大莊園主的興登堡控告布呂寧實行“農業布爾什維主義”。5月29日,興登堡會見布呂寧,猝然要他辭職。5月30日,布呂寧遞交了辭呈。與此同時,興登堡取得了納粹黨的諒解:以取消4月13日頒布的對衝鋒隊的禁令和舉行新的國會選舉為先決條件,納粹黨同意總統自擇人選組織政府。

1932年6月1日,在施萊歇爾的推薦下,興登堡任命天主教中央黨右翼保守派巴本為總理,組織了一個企圖不受黨派影響的無黨派貴族兼軍閥內閣,施萊歇爾任國防部長。6月4日,巴本直接向報界發表政府聲明,聲稱必須結束“議會民主的混亂管理”,最終製止“文化布爾什維主義”,停止“無神論——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腐蝕”。巴本政府政治上反對議會民主製,鼓吹獨裁統治,遭到了包括社會民主黨、中央黨、基督教工會等各種政治集團的反對。

1932年7月20日,巴本政府以普魯士邦社會民主黨人同共產黨人舉行會談為借口,指責社會民主黨布勞恩政府的財政“仍然未上軌道”,反共產主義鬥爭“不得力”,其權威已經“極度動搖”。巴本以興登堡簽署的《關於恢複普魯士邦地區安全和秩序的法令》等為依據,宣布解除布勞恩等人的職務,自任駐普魯士總督,接管邦總理大權。“巴本轉變”顛覆了素有共和國“民主堡壘”之稱的普魯士社會民主黨政府,為納粹黨上台排除了一個重要障礙。

巴本和施萊歇爾企圖讓納粹黨分享部分權利,來綁住他們的手腳,利用和控製納粹黨來維持總統製內閣。6月15日,巴本政府取消了對衝鋒隊的禁令。7月5日,興登堡宣布解散國會,並定於7月31日舉行新的國會選舉。

納粹黨展開了更大規模的競選活動。希特勒乘坐飛機,在不到兩個星期內,穿梭於全國50多個城市,發表競選演說。一部分壟斷資本家紛紛解囊,全力支持納粹黨角逐,僅蒂森在3天時間內就提供了300萬馬克的競選費用。希特勒在宣傳提綱中大肆攻擊政府“把德國的農民變得貧困了,中產階級破產了,幾百萬人的希望破滅了,近1/3的靠薪金生活的人找不到工作”,“共和國和曆屆政府毀滅了德國的一切”,“最終被取消的時刻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