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魏瑪共和國的興起與崩潰 二、《凡爾賽和約》與法西斯的興起
魏瑪共和國政府成立後的第一件大事:麵對戰敗的殘酷現實,與戰勝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召開了和平會議。這一天既是1701年普魯士王國宣告成立的紀念日,又是1871年普魯士擊敗法國,在凡爾賽宮鏡廳宣布德意誌帝國成立的紀念日。參加和會的有27個國家(如加上英國的自治領,共32個國家)。但隻有美、英、日、法、意是“享有整體利益的交戰國”,可以出席和會的一切會議。戰敗國和蘇俄被排斥在大會之外。最初會議由5大國的政府首腦和外長組成,因而也稱“十人會議”,後來“十人會議”縮小為由英、美、法、意4國首腦組成的“四人會議”,而實際起決定作用的是由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裏孟梭組成的“三巨頭”會議。對德和約問題是和會的中心議題。
在開幕詞中,法國總統普恩加萊無情嘲弄戰敗國“生於不義,自當死於恥辱”。以“老虎”著稱的法國總理克裏149孟梭不僅要求德國承擔巨額賠償,而且要求肢解德國。克裏孟梭堅決要求從德國版圖上奪占萊茵河左岸地區,並把薩爾盆地並入法國,以萊茵河為界建立一個法國卵翼下的萊茵共和國;還企圖建立一個獨立的巴伐利亞共和國。勞合·喬治為了贏得戰後選舉,曾誇下海口:如果他重新當選,他們將“要絞死德國皇帝”,並“要敲骨吸髓似的把德國壓得再也翻不過腰來”。但是,為保持在歐洲的霸主地位,維持歐洲的均勢,勞合·喬治堅決反對法國的方案。威爾遜把主要精力放在國際聯盟的建立上,為換取英、法對國聯的支持和諒解,美國對於英、法在德國問題上的建議,常常采取妥協和折中的態度。
經過幾個月的激烈爭論和討價還價,主要戰勝國在需要共同對付日益高漲的革命形勢下,最後擬定了對德和約的初步條款。4月29日,以德國外交部長布羅克多夫—蘭曹為首的德國代表團被召到巴黎。5月7日,在凡爾賽宮,和會主席克裏孟梭傲慢而充滿敵意地告訴布羅克多夫—蘭曹:“清算的時刻來到了,你們向我們求和,我們樂意給予你們和平。”並強調隻允許德國有兩周時間考慮條約內容,有意見可書麵提出,但不得進行口頭辯論,而且無論如何必須簽署。被激怒的蘭曹利用隨後發言的機會,坐在座位上反唇相譏:“我們願意和你們共同完成崇高的使命,那就是迅速給世界帶來永久的和平……我們看得出有人極端仇恨我們,甚至時至今日還以這種態度對待我們,我們已聽到有人激烈地提出要求,讓戰勝者同我們這些被戰勝者算總賬,把我們當作罪人來懲罰”。“人們要求我們承認,我們是戰爭的惟一罪人,在我看來承認這個事實是一種欺騙”。
協約國“恩賜”給德國的和約的內容在德國傳開後,德國群情激憤,堅決要求政府拒絕簽署。艾伯特總統和謝德曼總理也向群眾發表了反對和約條款的講話。5月12日,謝德曼在演說中詛咒:“誰要是簽署這樣的和約,他的手就會爛掉!”。德國還舉行了“國民哀悼周”表示抗議。
德國政府在認真研究了和約草案各條款後,指出草案在多處違反了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建議,要求德國應被允許加入國際聯盟,取得對殖民地的委任統治權,在阿爾薩斯—洛林舉行公民投票,把全麵裁軍作為解除德國武裝的條件,成立“公開的委員會”調查戰爭責任問題。5月底,德國將這些要求以書麵形式交給了和會。然而,和會將稍作修改的和約文本交給德國,並隨之發出通牒,必須在5天內作出答複,否則,貢比涅的停戰協定即告失效,並以恢複戰爭、繼續封鎖和使用武力占領德國相威脅,要求德國必須在6月23日接受和約條款。在德國政府內部,謝德曼、蘭曹、蘭茲貝格等人主張不接受和約,埃茲貝格和其他政府成員認為接受和約危害較小,並且其條件是可以設法避免的。6月20日,謝德曼、蘭曹辭職,社會民主黨人鮑爾和米勒分別出任總理和外長。麵對協約國的武力威脅,興登堡和格勒納表示,德國不能對協約國的進攻組織有效的抵抗。6月22日,國民議會以237票同意、138票反對,通過了接受和約的決議,並授權政府無條件地簽署和約。
6月28日,米勒代表德國政府在凡爾賽宮鏡廳簽署了和約,即《凡爾賽和約》,並聲明德國接受和約是被迫的,不承認在道義上德國有遵守和約的責任。7月9日,國民議會批準了和約。1920年1月10日,《凡爾賽和約》正式生效。
《凡爾賽和約》共15部分,包括440個條款和一項議定書。條約的主要內容為:
第一:德國及其主要盟國應承擔戰爭責任。
第二:重劃德國疆界。西部:莫列斯納、歐本和馬爾梅迪劃歸比利時;阿爾薩斯—洛林重歸法國;薩爾煤礦由法國開采,其行政權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期滿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占領15年,東岸50公裏內德國不得設防。南部:德國承認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獨立,德奧永不得合並,並將西裏西亞南部的古爾琴地區劃歸捷克;東部:德國承認波蘭獨立。將上西裏西亞一部分,波茲南和西普魯士與東普魯士的一部分歸還波蘭,上西裏西亞其餘部分及阿連斯坦和馬裏安維德爾通過投票解決。但澤及周圍地區為國際聯盟管轄下的“自由市”,其港口由波蘭海關管理,波蘭有權處理該市對外關係,保護自己的僑居公民,波蘭人可自由進入該市;波蘭有權控製但澤走廊。波羅的海沿岸的麥默爾由國聯直接代管,1923年被立陶宛合並。北部:在德國與丹麥之間的石勒蘇益格北部歸於丹麥,南部歸於德國,通過這樣對德國疆界的劃定,德國在歐陸喪失了13%的領土和10%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