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大會閉幕後,艾伯特政府開始向革命勢力發動進攻,他下令將具有革命傾向的人民海軍師調離柏林。水兵們拒絕服從命令,政府遂以停發軍餉相威脅。聖誕節前夕,政府軍隊襲擊士兵,釀成了流血事件。柏林工人聲援水兵,艾希霍恩掌管的警察部隊也站到了水兵一邊,政府不得不做出讓步。

政府的行為引起了廣大人民的不滿,在斯巴達克同盟的推動下,12月27日,獨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從政府中撤出自己的代表,兩個社會民主黨聯合執政的局麵宣布告終。與此同時,斯巴達克同盟決心脫離獨立社會民主黨,建立自己獨立的政黨。12月29日,斯巴達克同盟在柏林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全國46個地方組織的83名代表參加,會議決定成立德國共產黨。翌日,德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舉行。威廉·皮克主持大會,李卜克內西作了《關於獨立社會民主黨的危機和建立德國共產黨的必要性》的報告,盧森堡作關於黨章和政治形勢的報告。大會通過的黨綱指出,“必須用無產階級的革命暴力,反對資產階級的反革命暴力”,革命的任務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共產黨的建立引起了社會民主黨領導人的不安。他們蓄意挑起事端,圖謀撲滅革命。1919年1月4日,艾伯特政府下令解除在群眾中頗有威望的獨立社會民主黨人埃希霍恩的柏林警察總監的職務。這一挑釁行為激起了群眾的憤慨。1月5日,柏林工人舉行示威遊行。當晚共產黨人與獨立社會民主黨人組成革命委員會,號召工人起來推翻艾伯特政府。6日,柏林50萬工人走上街頭,占領了火車站、警察局、電報局等據點。艾伯特等人被困於總理府。但是,推翻艾伯特政府的形勢並不成熟。士兵處於動搖狀態,就連人民海軍師也宣布保持中立;城市中間階級對剛剛開始的“民主時代”心滿意足;農村基本上沒有卷入戰鬥;德國共產黨尚無力領導這場鬥爭。獨立社會民主黨擁有較大的影響,但它的領導人不去積極領導武裝起義,反而與政府進行談判,使政府獲得了喘息之機。6日,政府任命諾斯克為柏林總司令,收羅“自由團”等武裝力量,準備反撲。8日,政府中斷談判,聲稱“總清算的時刻到來了!”11日,軍隊向起義工人發起進攻,用大炮、機槍大肆屠殺工人和無辜群眾。13日,起義被鎮壓下去,100多名起義者慘遭殺戮,無數群眾受傷。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也於15日遇害,一月起義被血腥鎮壓下去了。

一月起義失敗後,德國無產階級的鬥爭並未停止。4月13日,巴伐利亞邦慕尼黑工人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英勇的鬥爭,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新政權采取了一係列革命措施:它組建了紅軍和赤衛隊,成立了肅反委員會。製定了工人監督企業的製度,並著手把銀行、鐵路等收歸國有。4月中旬,政府集結10多萬軍隊進攻巴伐利亞。在這危急時刻,獨立社會民主黨拒絕與共產黨合作,下令前線士兵撤退。5月1日,政府軍隊攻入慕尼黑。數百名共產黨人和群眾遭殺害。6000多人被逮捕、監禁。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的失敗標誌著德國十一月革命的結束。

德國十一月革命是一次以無產階級為主體的群眾革命運動。它推翻了霍亨索倫王朝和容克資產階級的半專製主義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德國資產階級以統治者的身份首次登上了政治舞台,容克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變成了資產階級容克的聯合專政,德國曆史發展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十一月革命鍛煉了德國無產階級,在鬥爭中誕生了德國共產黨。德國十一月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革命高潮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推動了歐洲各國的革命鬥爭,也支援了世界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蘇俄。

1919年1月19日,在鎮壓十一月革命的恐怖氣氛中,艾伯特政府舉行了國民議會選舉。參加選舉的除社會民主黨和獨立社會民主黨外,還有中央黨、德意誌民主黨、德意誌人民黨、德意誌民族人民黨、巴伐利亞人民黨等資產階級政黨,德國共產黨沒有參加選舉。社會民主黨得票最多,獲得了37.9%的選票,占有423個議席中的165個議席,獨立社會民主黨獲得17.6%的選票和22個議席。

2月6日,國民議會在魏瑪開幕。魏瑪是古典人文主義者歌德和席勒的故鄉,又遠離曾是普魯士霸權象征、現在是革命中心的柏林。11日,國民議會選舉艾伯特為總統。由於社會民主黨未能在國民議會中獲得多數議席,隻得與民主黨和中央黨聯合組閣,謝德曼擔任總理。7月31日,國民議會以262票讚成、75票反對,通過了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