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近代工業化與德意誌帝國的興亡。 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德意誌帝國的覆滅
兩大對立軍事集團形成後,戰爭陰影一直籠罩在歐洲上空。對立的雙方都大力擴軍備戰,試圖建立起自己的軍事優勢。
作為同盟國核心的德國對戰爭的準備較早。由於麵臨著法俄兩國夾擊的威脅,1878年起,德國就開始製訂針對法俄兩國的兩線作戰計劃,以防不測。由於當時法軍力量還在恢複之中,德軍總參謀長老毛奇認為,同時進攻兩個預想的敵人是可行的。後來隨著法軍力量的恢複,1891年上任的德軍總參謀長史裏芬開始調整相關的作戰計劃,提出了各個擊破,速戰速決,首先集中優勢兵力於西線,在6-8周內擊敗法國,結束西線戰事,然後揮師東進,在3-4個月內打敗俄國的兩線作戰計劃。這一計劃經過長時間討論和修訂,最終於1905年形成。史裏芬之後繼任總參謀長的小毛奇(老毛奇,全名赫爾穆特·馮·毛奇伯爵(Helmuth Graf von Moltke),普魯士陸軍元帥,著名軍事家。1858-1888年任陸軍總參謀長,指揮1866年對奧戰爭和1870-1871年對法戰爭。小毛奇,老毛奇之侄,全名赫爾穆特·馮·毛奇(Helmuth von Moltke),普魯士將軍。1903年任軍需總監,1906-1914年出任總參謀長。)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了史裏芬的基本戰略思想。
為了準備戰爭,德國政府不斷增加軍事投入,擴大軍隊規模。1879年,德國的軍費開支僅4.28億馬克,1899年為9.26億馬克,1913年則已經超過20億馬克,占全部國家預算的一半。大規模的軍事投入刺激了軍火工業的發展。軍火大王克虜伯企業的規模在1870-1913年由7000人擴大到了80000人。德國軍隊的規模也是一再擴大。1874年,德國軍隊人數約為40萬,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陸軍已經達到51個師,75萬多人,海軍艦隻390多艘,近8萬人。
在一切準備就緒的情況下,以威廉二世為代表的德國政府對戰爭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渴望,希望通過戰爭來重新瓜分世界。早在1905年,威廉二世在一次酒會致辭中就表明德國已經做好了戰爭的準備:“火藥是幹的,劍是磨過的,目標明確。”1911年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中,德國更是派出“豹”號戰艦,毫不猶豫地以戰爭恫嚇的方式迫使對手法國做出讓步。當時有德國報紙露骨地指出,“是否同我們在瓜分摩洛哥問題上取得諒解,由法國人去決定,如果他們不願意,那麼‘豹’號就可能發生埃姆斯急電的作用。”換言之,如果法國不做出讓步,1870年德法戰爭就會重演。1912年10月,門的內哥羅、保加利亞等巴爾幹國家與土耳其之間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歐洲各列強趁機介入。由於俄奧之間爭霸巴爾幹的矛盾突出,列強之間的矛盾演變為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力量較量。德國則全力站在奧匈一邊,試圖趁俄國還沒有從日俄戰爭中恢複過來之機,通過戰爭削弱協約國的力量。威廉二世指出:“為什麼我們應該阻止戰爭的到來呢?難道隻是為了讓俄國進行戰爭準備嗎?不,趁著俄、英、法三國現在處於困境時,就讓戰爭爆發吧!”
麵對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咄咄逼人的攻勢,協約國也在進行戰爭準備。除了擴充軍備之外,也製訂了詳細的作戰計劃。法國製訂了所謂的第十七號計劃。據此,法軍將根據德軍的動向,把左麵的凡爾登-麥斯一線和右麵的孚日山脈一線作為實施突擊的主要方向。俄軍則將西部各集團軍組成兩個集團,北方方麵軍對付德國,南方方麵軍對付奧匈。英國則於1911年開始成立由陸、海軍和一些部的代表組成的專門動員委員會,負責製定統一動員以及和平轉入戰爭狀態的日程計劃。由於在海軍競爭中德國的實力不斷上升,英國也希望盡早戰爭,以便消滅現在仍弱於自己的德國海軍。
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都在準備戰爭。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終於成為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進行軍事演習,把塞爾維亞當作假想敵人。其間,負責指揮的奧匈王儲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極端民族主義分子刺殺。奧匈決定懲罰塞爾維亞,但又顧慮俄國的幹涉,遂請求德國支持。德國將這一事件視為開戰的絕佳借口。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甚至表示,在可預期的時間內,不會再出現“在軍事上如此有利的”時機。德皇威廉二世在給德國駐奧匈大使的批複中也急不可待地表示:“要麼現在就幹,要麼永遠不幹。”7月5日,威廉二世在波茨坦接見奧匈大使時明確表示,全力支持奧匈對塞爾維亞的軍事行動,如果俄國幹涉,德國將與奧匈共同對俄作戰,他甚至敦促奧匈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
德國之所以急於利用薩拉熱窩事件開戰,主要出於以下考慮:第一,通過幾十年的發展,德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德國已經成為歐洲最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德國有能力進行一場針對法俄的戰爭;第二,法國在普法戰爭後,軍事實力明顯提高。俄國在日俄戰爭後軍事力量也恢複很快。德國必須在法俄兩國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之前,摧毀其戰爭能力;第三,大戰前,英國玩弄兩麵派手法,一麵向德國發出願意改善兩國關係的信息,表示願意盡力防止戰爭的發生,一麵又竭力挑撥慫恿俄國對德作戰,以打擊和削弱主要對手德國。英國的這種態度不僅給原本信心不足的俄國壯了膽,也使德國產生了錯覺,似乎英國不願卷入戰爭。而德國認為,隻要英國保持中立,德軍可以用閃擊戰迅速打敗法俄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