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普裏維政府拒絕與俄國續簽《再保險條約》,主要出於兩個方麵的考慮:第一,卡普裏維認為,德俄再保險條約有悖於德奧同盟條約的精神,隱藏著削弱德奧同盟的危險。它迫使德國在俄國和奧匈之間采取一種搖擺不定的政策,而俄國卻可以通過透露這樣一個文件而破壞德國與奧匈、意大利、英國以及土耳其等和俄國有矛盾的國家之間的關係。第二,鑒於英俄之間的矛盾,德俄再保險條約的存在會妨礙德國與英國的接近。而追求對英友好是德國新一任政府的重要努力目標。卡普裏維認為,俾斯麥通過與俄國保持關係而達到阻止法俄接近的目的是不現實的,相信德俄對立不可避免,因此必須采取優先與英國聯係的政策,隻有這樣,才能建立一個力量絕對超過法俄的大國集團。

德國在明確拒絕與俄國續簽《再保險條約》的同時,卻對英國表現出極大的熱情。1890年7月1日,德英兩國簽訂了《赫爾果蘭-桑給巴爾條約》。這一條約是英德之間為解決在殖民地問題上的爭端而進行談判的結果。早在1889年,俾斯麥曾就兩國在殖民地問題上的爭端向英國首相索爾斯伯裏提出了進行談判的建議。但這隻老狐狸又不急於達成協議,以便從英國人手中得到更好的價錢。現在,新一任德國政府由於對外政策方向的轉變,一反俾斯麥的態度,迫切要求與英國達成協議。威廉二世甚至表示,在東非殖民地問題上,德國政府準備對英國的任何要求做出讓步。德國政府的這種態度主要出於以下考慮:第一,通過德英和解,爭取英國對三國同盟的支持,彌補拒絕續簽《再保險條約》給德國帶來的損失;第二,卡普裏維政府將北海海岸附近的赫爾果蘭島視為易北河口和正在開鑿的北海-波羅的海運河西口前麵一個不可缺少的堡壘,具有很高的戰略價值。

根據德英《赫爾果蘭-桑給巴爾條約》,德國在東非把蘇丹領地維圖和索馬裏海岸的德屬部分讓給英國,並把對桑給巴爾島及其附屬島嶼的保護權交給英國。作為交換,英國把赫爾果蘭讓給德國,並為德屬西南非提供一條通往讚比西河的通道“卡普裏維角”。此外,條約還調整了多哥和英屬黃金海岸之間的邊界,保證英國人免稅通過史蒂文森路穿越德屬東非。《赫爾果蘭-桑給巴爾條約》對英國人讓步太多,照英國新聞記者史坦萊的說法,英國“獲得了一件簇新的燕尾服,而付出的代價隻是褲子上的一個紐扣”。

德國拒絕續訂《再保險條約》,給俄國人留下了德國政府在對外政策上正在改變的印象。現在德英之間簽訂《赫爾果蘭-桑給巴爾條約》,則進一步向俄國表明,與俄國的友誼相比,德國新政府更偏愛英國的友誼。由於當時俄國在近東和東亞地區和英國關係緊張,在巴爾幹地區與奧匈有隙,德國的轉變使俄國在歐洲處於孤立的境地。為了擺脫這種不利的局麵,俄國加快了與同病相憐的法國接近。

1891年7月,法國艦隊訪問俄國軍港喀琅施塔得。同月,俄國外交大臣吉爾斯與法國大使拉布拉伊會談,商討接近的步驟。1892年8月,俄法兩國簽署軍事協定,1893年12月,協定獲得俄國批準,次年1月,法國批準協定生效。根據協定:如果法國遭到來自德國或受德國支持的意大利的進攻,俄國將以全部軍隊進攻德國。如果俄國遭到德國或受德國支持的奧匈的進攻,法國將以全部軍隊進攻德國;在與德國作戰時,法國應提供130萬人的兵力,俄國提供70-80萬兵力。這些軍隊將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作戰,以便使德國不得不在東西兩線交戰。德國終於出現了兩線作戰的危險。有學者在論及法俄協定時指出:是“威廉自己的不智造成”了法俄同盟。

在與俄國的關係已經僵化的形勢下,德國政府期望通過建立一種良好的德英關係來取得補償。1891年7月,威廉二世在訪問其外祖母維多利亞女王時,明確表達了與英國友好的願望。同時,德國外交國務秘書馬沙爾在與英國首相索爾斯伯裏會晤時,也提出英德聯手對付俄法的要求。

然而,由於德國政府在殖民地問題和世界霸權方麵咄咄逼人的姿態,由《赫爾果蘭-桑給巴爾條約》建立起來的德英良好關係很快出現了裂痕。德國政府對英友好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通過與這位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和海上霸主搞好關係,謀求在海外有所發展。這一點恰似與虎謀皮,當然為既得利益者的英國所不容。由於德國的一舉一動威脅到英國在殖民地事務特別是海上霸權方麵的地位。最後,英國甚至被迫站到了德國的對立麵。

卡普裏維當政時期,德國政府的對外政策有所改變,但仍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固守歐洲大陸的政策。1894年10月霍亨勞厄繼任宰相後,也仍未能在對外殖民擴張等方麵做出“令人振奮”之舉。於是,急於使德國成為世界強國的德皇威廉二世再也沉不住氣了。他決定起用得力人物來貫徹自己的意誌。1897年,主張向海外擴張的海軍少將阿爾弗雷德·馮·梯爾皮茨和比洛夫分別出任帝國海軍部國務秘書和外交部國務秘書。

從此,德意誌帝國急不可待地踏上了爭雄世界的舞台。威廉二世宣稱:“巨浪在有力地衝擊著我們的國門,並且催促著我們作為一個大國維持我們在世界上的地位,換言之,遵循一個世界政策”。1897年12月6日,外交國務秘書比洛夫則在帝國議會一次演說中對“世界政策”作了明確解釋:“德國人讓他們的一個鄰國占有陸地,另一個鄰國得到海洋,而隻給自己留下天空,自命清高,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總之,我們不想將他人擠到陰影中去,但是我們也需要陽光下的地盤”。歸納起來,威廉二世時期的“世界政策”有兩大內容:大力擴建海軍和搶占海外殖民地。

要成為世界強權和搶占海外殖民地,必須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這是德意誌帝國政府熱衷於“艦隊政策”的主要動機。梯爾皮茨在1896年2月明確指出,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對於保護德國的世界政治和經濟利益都是必需的。皇帝威廉二世對建立一支強大的德國艦隊更是情有獨鍾。他在多次演說中大力鼓吹海軍建設,宣稱:“我們的命運將在海上決定!”

擴建海軍計劃得到與之有關的德國重工業以及航運公司的大力促進和支持。1898年建立起來的德國海軍聯合會就是這樣一個組織。德國重工業界等之所以對擴建海軍如此熱心,不僅因為強大的海軍艦隊意味著會為德國帶來海上和殖民霸權,而且因為建造戰艦會給與之相關的企業帶來巨額利潤。據稱,僅艦隊裝甲一項,克虜伯和薩爾鋼鐵巨頭施圖姆男爵每年就各有500萬馬克的利潤,而這僅僅是全部收益的一小部分。德國海軍聯合會主席奧托·薩爾姆-霍斯特馬爾侯爵在致梯爾皮茨的信中直接指出了擴建海軍與經濟的關係:“通過新戰艦的定貨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商業和工業的活躍,會使與之有關的交易所行情上漲,挽救許多財富並穩定市場”。

正是在上述政治與經濟動力下,德意誌帝國議會於1898年通過了第一個擴建海軍法案。根據該法案,德國將在1898-1903年的6年中建造11艘裝甲艦、5艘裝甲巡洋艦、17艘有裝甲板的巡洋艦和63艘驅逐艦。這對德國海軍的發展來說,確實是一個飛躍。1888年,德國海軍的年度經費隻有6500萬馬克,官兵15000人,即使到1898年時,它也隻有年度經費1億馬克,官兵23000人,裝甲戰艦9艘。但是,德國政府仍嫌1898年法案速度太慢。於是,德國的造艦計劃一再擴大。1900年,德國通過第二個海軍法案,規定到1915年時,德國將擁有7艘戰列艦、11艘重型巡洋艦、34艘輕型巡洋艦和100艘驅逐艦,使德國海軍力量達到英國的水平。1906年,由於英國建成新式無畏艦,德國趕忙通過第三個海軍擴建法案,規定今後建造的一切新式戰列艦都必須是無畏艦級。此後,德國在1908年和1912年又通過新的擴建海軍法案。根據1912年的法令,德國海軍預計要增加到41艘戰列艦、20艘裝甲巡洋艦、40艘輕巡洋艦、144艘驅逐艦和72艘潛艇。

德國大力擴建海軍的舉動引起英國的關注。根據梯爾皮茨的計劃,第一個海軍法案隻是滿足德國對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形勢需要,第二個海軍法案則已經包含著要使德國成為海上強權的“思想”。英國害怕自己的海上霸主地位受到動搖,和德國展開了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盡管英國聲稱要保持對德國的海軍優勢,但是正在走下坡路的這一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角逐中有些力不從心。財大氣粗的德國則咄咄逼人,聲稱要建立一支足夠強大的艦隊,以至最強大的海軍強國在發動進攻時也要冒嚴重的風險。到1908年,英國有8艘無畏艦,德國有7艘,舊式裝甲艦的對比為51∶24。德國海軍已經從1897年時位居世界第七的“嬰兒艦隊”一躍成為幾乎可以向英國的海上霸權挑戰的世界第二大艦隊。貝特曼-霍爾維格接任比洛夫的宰相之職後,曾試圖與英國方麵協議限製海軍軍備問題,然而,威廉二世從根本上就反對就“他的艦隊”進行談判。德國的擴建海軍政策必然導致英國和德國的對抗,因為“德國在海上的領先地位是同不列顛帝國的生存不相容的”。英德在海軍方麵的對峙已成定局。

德國在大力擴建海軍的同時,殖民擴張的步伐也驟然加快。其觸角伸至遠東、南太平洋、中近東和非洲。

在非洲,德國企圖在俾斯麥創立的殖民帝國的基礎上建立一個西起西南非和西非,東至坦噶尼喀的斜斷非洲殖民大帝國。這一計劃與非洲大陸上最大的殖民者英國發生了利益衝突,因為當時英國正在實施從開普敦至開羅的縱貫非洲大陸的“二C計劃”。結果,19世紀90年代初這兩個國家在殖民地問題上出現過的默契很快被激烈的爭吵所取代,並且雙方在開普以北、德屬東非和德屬西南非之間的南非地區展開了爭奪,其中對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兩個布爾人共和國的爭奪最為激烈。

早在俾斯麥時期,德國資本家就主張在布爾人共和國土地上建立殖民地。1886年,在德蘭士瓦發現世界上最豐富的金礦後,德英兩國殖民者都急於奪取對這一布爾人共和國的控製權。結果,經營南非鑽石礦公司的英國殖民者羅得斯捷足先登,於1887年建立了“南非統一金礦公司”。與此同時,德國資本在德蘭士瓦的滲透也極為迅速。柏林的威廉·克納佩銀行實際上已經操縱了德蘭士瓦國家銀行,以A·韋爾曼為首的漢堡各大商行與德蘭士瓦也進行著大規模的貿易。在南非重要工業中心約翰內斯堡就有將近15000名德國移民,而聯絡德國移民的俱樂部更是布滿了整個德蘭士瓦。1895年以後,德國已經控製了德蘭士瓦的幾乎全部出口貿易。

英國早就將從兩個布爾人共和國到北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湖的廣大地區視為自己要占領的土地。到90年代初,它已經從西、北、南三麵包圍了布爾共和國。對此,德國政府曾於1893-1894年支持德蘭士瓦搶修了一條從首府比勒陀利亞到莫桑比克的洛倫索-馬貴斯的鐵路,作為出海口,以打破英國的包圍。在逼迫無效的情況下,英國決定以武力吞並德蘭士瓦。1895年12月,英國指使它的南非公司經理率領一支警察部隊進入德蘭士瓦,進攻約翰內斯堡。德國政府在得到這一消息後,立即做出強烈反應,表示決不允許改變德蘭士瓦的現狀。威廉二世甚至準備宣布德蘭士瓦為保護國,並不惜與英國一戰。當英國人的冒險行動失敗後,激動不已的威廉二世立即給德蘭士瓦總統克呂格爾發去賀電,祝賀他“不求助於友邦”,僅用自己的力量就“捍衛了國家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