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3)

第二章、天問

《天問》是一篇規模宏大、體製瑰奇的長詩。全詩三百五十餘句,一千五百多字,全采用問句體寫成。其內容從邃古之初、宇宙洪荒寫起,其中神話傳說雜陳,曆代興亡並舉,宏覽千古,博大精深。東漢王逸認為是屈原放逐在外,心懷“愁思”,“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僪佹,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因書其壁,嗬而問之”,遂成此詩(見《楚辭章句》)。關於此詩的性質和主旨,曆來解釋不同,歸納起來,大致有三:舒發憤懣說、諷諫楚王說、究理問難說。近今人或以為是哲理詩、詠懷詩、詠史詩,亦其說不一。從結構看,全詩可分三個部分:前半部是關於大自然的神話、傳說史;後半部分是夏、商、周的興亡史;尾聲則是憂國傷己的感喟。前半部分,自“邃古之初,誰傳道之”至“羿焉弓畢日,烏焉解羽”,凡一百十二句,詩人就天地的開辟、日月的運行、大地的形狀、川流的走向,以及鯀禹治水的故事等等一一發問,它為我們再現了一個璀璨無比的遠古神話世界,而其中通過詰問所流露出來的,則是詩人對宏觀宇宙的思考,是對古信仰的懷疑。全詩的後半部分,自“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至“易之以百兩,卒無祿”,凡二百四十五句,為人世間曆代興亡史,通過對一些曆史事件的發問,陳事見理,總結了曆史經驗,特別是對夏、商、周三代亡國之君(夏桀、商紂、周幽王)的曆史教訓做了較詳的陳述和探索,流露出對楚國前途的強烈憂患意識和以史為鑒的思想。最後,全詩以楚國的現實和自己的處境做結,對楚國當權者的倒行逆施,表現了無限失望和憤慨。全詩基本為四言句,或一句一問、或兩句、三句、四句一問;疑問詞亦多種多樣,如“何”、“胡”、“焉”、“孰”、“幾”、“誰”、“安”等更替靈活使用,奇矯活脫,充沛有力。《天問》一詩不僅是中國詩史上的罕見傑作,亦為世界詩歌寶庫中的無上珍品。

曰:遂古之初(1),誰傳道之(2)?

上下未形(3),何由考之(4)?

冥昭瞢暗(5),誰能極之(6)?

馮翼惟像(7),何以識之?

【注釋】

(1)曰:發問詞,猶言“問曰”,出現於全篇首句,實則統領全篇。遂古:往古。一說遂作“邃”,遠。

(2)傳道:傳說。

(3)上下:指天地。未形:尚未形成。形,作動詞,即天地尚未成形,亦即天地未分。

(4)何由:何從,根據什麼。考:稽考,察驗。

(5)冥昭:指晝夜。瞢暗:昏黑一片。

(6)極:窮極,動詞,深知窮究的意思。

(7)馮翼:大氣充盈浮動的樣子。惟像:惟有此種景象。按古代形與像所指不同。形,指具體形狀,如萬物各有其不同形狀;像,亦作“象”,指不具形的景象、狀態。如《老子》雲:“無物之象,是為恍惚。”又雲:“大象無形。”故象(像)乃指雖存在而無形體,用以形容宇宙之本原狀態。

【譯意】

在那遠而又遠的古代,還沒有人類,那些關於天地初始的事,是誰曾得知而傳述下來的呢?據說當時晝夜不分,渾沌一片,又有誰能去探究清楚?充滿著的隻是浮動無形的氣體,又怎麼去識別它的呢?

【點評】

詩以《天問》標題,劈頭便對宇宙的起源,天地的生成發問。詩人的這一發問並不是憑空的設問,而是對當時關於“天地初生”的一些鑿空之說的質疑。戰國及其以前,對於天地的生成和起源問題,已多有思考並流傳有種種說法,這從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和《莊子》書中的“渾沌”說已可看出端倪。戰國鄒衍則有“至於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的話。其時所流傳的大致是認為天地未生以前,充滿宇宙的是一種渾沌之氣(後來中國哲學的元氣說,即承此而來),而老莊經過哲學思辨,由此而概括出“道”這一本體論的範疇。所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故強之曰道。”(《老子》二十一章)詩人此處對“遂古之初”的質問,正是對包括當時道家在內的一些宇宙起源說的懷疑。按《天問》全詩皆用問句組成,但又極錯落有致,富於氣勢。這裏是對遂古之初,天地未辟的發問,當時尚無人類,故詩人用“誰傳道之”一語發問,十分雄辯有力。下麵又用“何由考之”,“誰能極之”,“何以識之”等不同的問句,分別加以追問,表現出一種十分睿智而又窮究底裏的氣勢。

明明暗暗(1),惟時何為(2)?

陰陽三合(3)?何本何化(4)?

【注釋】

(1)明明暗暗:指有明有暗,明暗相分,也就是有了晝夜。

(2)惟時:即其時,那個時候。

(3)陰陽:古人認為天地萬物皆稟陰陽二氣所生。三合:古人認為統陰陽之上還有一個本體,或稱天,或稱一,或稱衝氣。所謂“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春秋穀梁傳·莊公三年》)。

(4)本:根本,本體。化:動詞,化之使成,即化生出萬物。

【譯意】

出現了明明暗暗的景象之後,這時將要有怎樣的運作變化呢?天與陰陽三者合在一起而化生萬物,那麼哪個是根本,哪個是變化使之成的呢?

【點評】

繼上文宇宙起源之後,這裏是對關於物種原始以及人類起源的提問。《老子》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知“三合”化生萬物,乃先秦某些哲學家的說法,詩人這裏是對所謂“三合”之間的體、化關係提出疑問。

圜則九重(1),孰營度之(2)?

惟茲何功(3),孰初作之?

【注釋】

(1)圜:同“圓”,指天體。古人認為天圓地方。九重:古人認為天有九層,所謂“九天”。

(2)孰:誰。營度,從事測量,猶言數過。

(3)茲:此。功:事功,功力。

【譯意】

或說天有九重,那是由誰測量數過的呢?試想這是何等樣的事功,是由誰始建成(指天有九重)的?

【點評】

詩中“營度”,古今注多說“營”是經營,營造,是不對的,應是度量之意。否則與下句“初作之”意思重複。又,“何功”之“何”,在此非疑問詞,應是讚歎語氣,即“何等”的意思。明汪仲弘說:“何功,何等之功,言大也。此‘何’字與篇內諸‘何’字異,諸‘何’皆詰詞,此矜詞也。”(見汪瑗《楚辭集解》附)所說極是。明李陳玉《楚辭箋注》雲:“上問無形像畢,到此方問有形有像。營度初作,即今西洋天主教稱世界為天主所造是也。不謂中國數千年前已有人作此想矣。”按詩人此處所問似包含了對上帝(神)創世說的懷疑。

斡維焉係(1)?天極焉加(2)?

八柱何當(3)?東南何虧(4)。

【注釋】

(1)斡:旋轉的樞紐。維:繩。古人傳說天是由大繩係在樞軸上而旋轉的。

(2)天極:指天體中央的至高點。揚雄《太玄經》:“天圜地方,極植中央。”古人以為天似穹廬,有如遮覆而旋轉在大地之上的頂蓋。天極,就是位於其頂端中央的不動的頂點。

(3)八柱:古人又認為天是由八座山為柱子支撐起來的。當:擔當。

(4)虧:缺失,塌落。

【譯意】

旋轉著的天宇繩索是怎樣係著的呢?它那中央不動的頂端又是怎樣安放的呢?擎天的八柱是怎樣支撐住天的?大地向東南塌陷後,天柱又如何從虧陷處來支撐住的呢?

【點評】

首二句是對天有繩係的質疑;後二句是對八柱撐天之神話的質疑。二者都是古人對天上覆而不墜的解釋。

而詩人認為並不合情理。又詩中“東南何虧”句,乃指地陷東南而言,故舊注或稱上二句說的是天,後二句說的是地,如清徐煥龍《屈騷洗髓》解釋說:“大地之下,有八柱承當,故萬古常寧;而地又缺於東南,問八柱所當何事?”按此說將“八柱”釋為托地之柱,非是。《淮南子·天文訓》記有“昔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的神話,稱“怒觸不周之山,天柱折”雲雲,而不聞有托地之柱的說法。上文“斡維”句是說天蓋的維係和旋轉事,後二句是說天何以不塌落事,所問同是關於天的事。“東南何虧”,正是上述神話所說天柱折後“地不滿東南”的情況。按《天問》詩的次序,先問天後問地,至後文“康回馮怒,地何故以東南傾”,方始問地。薑亮夫《屈原賦校注》認為“‘東南何虧’,與下文‘地虧東南’為一事,而問義不同,此言天地處中,有八柱以當值,八柱不聞有長短,而地則東南有虧,則其虧處,又何所而當之也?”其說較合原意。

九天之際(1),安放安屬(2)?

隅隈多有(3),誰知其數?

【注釋】

(1)九天:九重天。際:間,指九層天的各層之間。

(2)屬:連屬,即相連接。

(3)隅:角。隈:彎曲處。林雲銘《楚辭燈》:“有隅有隈,方可放屬。其數目多寡,人無知者。四句舉天外之形為問也。”

【譯意】

天有九層,而層與層之間是怎樣安放和連接的呢?

九天相連接處必有許多突角和彎曲處,誰知道數目有多少呢?

【點評】

這裏仍是接著“圜則九重”發問。上文首問何以知天有九重,誰能有若大本領營造它;次問天宇何以能上懸不墜;此又問既謂天多至九層,那麼層與層之際又是如何安放與連接的?古人傳說天有九重,設想得奇;而詩人對此又追問得緊,表現出對這樣的鑿空之說並不信服。

天何所遝(1)?十二焉分(2)?

日月安屬(3)?列星安陳(4)?

【注釋】

(1)遝:會合,指天與地之間相接相會。

(2)十二:指黃道周天的十二等分。

(3)屬:係屬,指懸掛在太空。王夫之《楚辭通釋》:“屬,係也。縣於碧空,若有係而不墜。”

(4)列星:眾星。陳:陳布,指布列有序。

【譯意】

天覆於上,它是如何與地相會合的呢?十二辰又是怎樣分出來的?日和月如何懸係在天空而不墜?眾星辰又是如何陳布得井然有序,各有定位而不紊亂的呢?

【點評】

上二句問天體畢,後二句及以下開始就日月星辰發問。行文極有次序。

出自湯穀(1),次於蒙汜(2);自明及晦(3),所行幾裏?

【注釋】

(1)出:指日出。湯穀:一稱暘穀,古代神話傳說中太陽升起的地方。

(2)次:止息,住宿。蒙汜:一稱蒙穀。神話傳說中日落的地方。

(3)明:黎明,天亮。及:至,到。晦:暗,指天黑。

【譯意】

太陽從湯穀出發,到蒙汜停息,從天亮到天黑,行程有多少裏?

【點評】

明·李陳玉《楚辭箋注》:“有形有象中無大於日月,故又取而單問之。”

夜光何德(1),死則又育(2)?

厥利維何(3),而顧菟在腹(4)?

【注釋】

(1)夜光:指月亮。

(2)死:指晦暗無光。育:生。此處的死而又生是指月的盈虧變化。

(3)厥:其,指月。利:利益,好處。

(4)顧:眷顧,有愛憐、撫育的意思。菟:同“兔”,月中陰影,古人傳說有兔在其中。

【譯意】

月亮有什麼特殊本性,死了又能複生?對它有什麼好處,而要撫育隻兔子在腹中?

【點評】

稱月能死而複活,腹中有兔,這當是曾經流傳的關於解釋自然現象的月的神話(對月中陰影的觀察和想像),故事的詳細內容已不得而知。神話總是擬人化的,故詩人在詩中有“何德”、“何利”的提問,正透露出詩人對這種用擬人化解釋自然物的不以為然。

女歧無合(1),夫焉取九子(2)?

伯強何處(3),惠氣安在(4)?

【注釋】

(1)女歧:神話傳說中的女神,又稱歧母,或九子母。無合:未婚配。合,指男女交合。

(2)夫:發語詞。取:獲得,此指生育。九子:指二十八宿之尾宿,尾宿有九顆星,又稱九子星。王逸注:“女歧,神女,無夫而生九子也。”(《楚辭章句》)稱尾宿九星為女歧無夫而生,屬古代天文方麵的神話,其故事今已未能詳知。

(3)伯強:指主風的箕星,後視為風神。

(4)惠氣:和暢的風。

【譯意】

女歧沒有婚配,怎麼竟生出九子?風神伯強住在何處?惠風又從何處而來?

【點評】

上二句言星,後二句言風,故前人或以為有誤置,如清屈複《楚辭新注》說:“此節上下文不合,錯簡也。當在後文人物條內。”近人遊國恩先生亦認為“此文不甚可曉。”(《天問纂義》)實際上,這裏有一個神話的演變過程。伯強,原指二十八宿之箕宿,即箕星。箕星主風,故又尊為風神。如《風俗通義·禮典》:“風師者,箕星也。”《獨斷》雲:“風伯神,箕星也”。又《漢書·藝文誌》:“箕星為風,東北之風也。”後世則隻視伯強為風神,而不知原為箕星。舊注或更對伯強作別解,如王逸注:“伯強,大厲,疫鬼也。”按詩的這部分所問的均為天體日月星辰之事,此二句則就箕星而發問。

何闔何晦(1)?何開而明?

角宿未旦(2),曜靈安臧(3)?

【注釋】

(1)闔:關閉。

(2)角宿:二十八星宿之一,有兩顆星,古人稱這兩顆星之間為天門。旦:明亮。

(3)曜靈:指太陽。臧:同“藏”。

【譯意】

什麼門關了就天黑?什麼門開了就天亮?天門角星尚未開啟時,太陽又藏在什麼地方?

【點評】

上述二十八句,是緊接宇宙、物種的起源和發生的問題,而提出的關於天體的構造和日月星辰的運行等問題。

詩人所質疑的對象,是當時仍然在流傳的某些有關它們的神話傳說。如天有九重,天有繩係、柱撐;日神和月神的奇特故事,某些星宿的來源和職掌等等。神話,是被上古人信以為真的,是對自然界和客觀事物的一種非理性的解釋,也是一種原始性的信仰。“凡事物含有宗教性者,例不許作為學問上研究之問題。一作為問題,其神聖之地位固已動搖已。”(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詩人屈原對這些原始信仰所做的考問,實際上是對超自然神界的懷疑和否定,代表了當時一種十分進步的理性精神。

但從另一方麵看,古代神話作為人類幼年時期的思維產物,其大膽的想像和幻想,又極富誘人的藝術魅力。詩人將它們采擷入詩,寫得瑰麗多姿,意境神奇,氣象宏闊,可與《離騷》中描寫神遊太空的文字相仿佛,相媲美。

不任汩鴻(1),師何以尚之(2)?

僉曰何憂(3),何不課而行之(4)?

【注釋】

(1)不任:不勝任。汩鴻:洪水湧溢泛濫。汩,通“淈”。鴻,古字通“洪”,大水。

(2)師:眾人。尚:崇尚,推舉。

(3)僉:皆,都。憂:擔憂。

(4)課:試。行:用。

【譯意】

鯀原本不能勝任治理洶湧泛濫的洪水,眾人為什麼又崇尚推舉他呢?都說不必擔憂,當初何不先考察,試而後用呢?

【點評】

此四句詩無主語,證之其他古文獻,則知是指鯀治理洪水的故事。據《尚書·堯典》等記載,傳說帝堯時逢洪水泛濫,眾諸侯(四嶽)都推薦鯀治水,結果鯀終因治水失敗,而被帝堯所殺。詩中所發問,正指此事。詩後二句舊注有不同理解。遊國恩先生釋此二句說:“四嶽既舉鯀治水,信其可以奏功,故曰無‘憂’。述眾人之言止此。下句乃屈子怪問帝堯之辭。”此說極是。細按詩意,此處問語譴責的是盲目推舉的“四嶽”和不能慎重從事的帝堯。猶言鯀本無治水的本領,而眾人卻一致推舉他,說是不必擔憂。而帝堯竟也附和眾議,對於鯀不先試而後用。可知詩人對鯀的遭遇是持同情態度的。

鴟龜曳銜(1),鯀何聽焉(2)?

順欲成功(3),帝何刑焉(4)?

【注釋】

(1)鴟:貓頭鷹一類猛禽。曳:拖,牽引。銜:口銜。

(2)聽:聽從。

(3)順欲:照鯀之本心。

(4)刑:動詞,加刑給他,進行懲處。傳說鯀因治水不成,而被帝堯所殛。

【譯意】

鴟龜拖土銜泥來堵塞洪水,鯀為何聽從了這種做法?

鯀的初心是要治水成功的,而帝堯為什麼並不體諒他的初心,隻因未能將洪水治平就加以刑罰呢?

【點評】

對此四句詩的理解,古今多有歧義。如鴟、龜,王逸注為“飛鳥、水蟲”二物。而蔣驥、遊國恩、聞一多等人則認為鴟龜為一物,即《山海經》所說的“其鳥首而鱉尾”的“旋龜”。按“鴟龜曳銜”應是說的兩種動物的不同動作,即龜曳鴟銜。“曳猶踵曳,以尾相撣援也;銜猶銜轡,以口相結銜也。”(清毛奇齡《天問箋注》)在古傳說中,鯀治理洪水是采用“堙”(填土)的辦法,這裏或正說的是二物分別用銜泥拖土的動作,助鯀治水。舊注還有解釋“鴟龜曳銜”一語,是指鯀被放殺於羽山之後,其屍被銜曳,或“銜曳而食之”(王逸、王夫之)。按此處說的是治水,並未及鯀死之事,故此說未妥。

“鯀何聽焉”,朱熹《集注》雲:“鴟龜事無所見,舊說(按指王逸說)謂鯀死為鴟龜所食,鯀何以聽而不爭乎?特以意言之耳。詳其文勢,與下文‘應龍’相類,似為鯀聽鴟龜曳銜而敗其事。”朱氏認為此處是說鯀因聽從了鴟、龜用拖泥銜土的填塞辦法治水,以至遭到失敗。其義近是,可從。

“順欲成功”句,舊注有謂指“順眾人之欲”(王逸),有謂指“順帝之欲”(洪興祖),有謂“順水之欲所歸”(朱熹)等諸說,關鍵在於鯀之治水實際並未成功,故這裏應理解為按照鯀的主觀意願來說,是要治平洪水的,渴望取得成功的。“帝何刑焉”之問,顯然是對帝堯的譴責,為鯀的遭遇鳴不平。

按鯀在北方儒家經典中,被說成是“四凶”之一的反麵人物,而詩人卻對他不同程度地表示同情。詩人在《離騷》裏說:“鯀婞直以亡身,終然夭乎羽之野”,在《惜誦》裏說:“行婞直而不豫兮,鯀功用而不就”,同情鯀而非議堯,反映了詩人大膽的反傳統精神。

永遏在羽山(1),夫何三年不施(2)?

伯禹腹鯀(3),夫何以變化?

【注釋】

(1)永:長久。遏(è餓):止,拘禁。羽山:傳說中鯀被處死的地方。

(2)三年:泛指多年。施:釋放。王逸《章句》:“施,舍也。言堯長放鯀於羽山,絕在不毛之地,三年不舍其罪也。”

(3)伯禹:即夏禹。禹曾受封為“夏伯”,故稱伯禹。腹:傳說“鯀腹生禹”(《山海經·海內經》),鯀死後,腹開而生禹。聞一多《楚辭校補》雲:“禹、鯀二字當互易。”

【譯意】

帝堯把鯀長久囚禁在羽山,為什麼多年不釋放他?

傳說伯禹是從鯀的腹中化生出來的,為什麼竟有這種奇異的變化?

纂就前緒(1),遂成考功(2)。

何續初繼業(3),而厥謀不同(4)?

【注釋】

(1)纂:繼續。就:從事。緒:餘緒,餘事,指鯀未完成的治理洪水的事業。

(2)遂:終於。考:死去的父親稱考。

(3)續初繼業:即繼續初業。

(4)厥:其,指禹。謀:謀劃,指治水的方策。傳說鯀用堵塞的方法治水,結果無成,禹則一反其父之法,改用疏導的方法治水,從而取得成功。

【譯意】

禹接替鯀從事治水的事業,終於完成了他父親的未竟之功。為什麼禹繼承當初鯀的治水事業,而辦法上卻不相同?

洪泉極深(1),何以填之?

地方九則(2),何以墳之(3)?

應龍何畫(4),河海何曆(5)?

【注釋】

(1)洪泉:湧出洪水的源泉。

(2)方:周遍的意思。地方:即整個大地。九則:九個區域,指九州。

(3)墳:高起之地。

(4)應龍:神話傳說中一種帶翼的龍。畫:指用尾畫地,幫助禹疏通水道,治理洪水。

(5)河海:由河入海。曆:經曆。

【譯意】

洪水之源是那樣深,用什麼方法填塞它呢?九州大地盡沒水底,怎樣使它高出水麵的呢?應龍是怎樣用尾畫地開出河道,幫助禹疏導洪水的?它開河入海,都遍曆了哪些地方?

鯀何所營(1)?禹何所成(2)?

康回馮怒(3),地何故以東南傾(4)?

【注釋】

(1)營:經營,指治理大地洪水。

(2)成:指治水成功。

(3)康回:古語奸邪的意思,此代指神話傳說中的共工。馮怒:盛怒。

(4)傾:傾斜,塌陷。傳說共工與顓頊爭帝位,怒撞不周之山,擎天的柱子被碰折,從此天往西北傾斜,地往東南塌陷。

【譯意】

在治理洪水中,鯀是怎樣努力經營的?禹又是怎樣千辛萬苦達到成功的?據說這都是當初奸邪共工發怒闖下的禍,那時大地怎麼一下子就往東南塌陷了呢?

【點評】

首二句舊注或以為仍以鯀、禹治水的方法不同而發問(王逸、蔣驥),或仍就鯀、禹治水的成敗功過發問(周拱辰、陳本禮)。如果這樣理解,顯然與前文已問重複。其發問的目的或又以為在“總結前文”,如明黃文煥《楚辭聽直》雲:“再言鯀禹者,總結前文也。”遊國恩《天問纂義》亦以為“此二句但總結‘不任汩鴻’以下一段,以起複問耳。”或更以為此處所問意在為鯀鳴不平,如明林兆珂《楚辭述注》,明李陳玉《楚辭箋注》皆主其說。如這樣來理解則與本節下兩句完全缺少聯係。按為了弄清鯀、禹兩句發問的緣由,還是應該將此四句聯係起來作整體的理解。

共工的故事今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和《原道訓》,它們記載了共工發怒觸不周之山,使得“天柱折,地維絕”,破壞了天地的形狀和平衡,這大約隻是個片斷,其完整的故事應還與引發洪水有關。共工在神話中原是水神,故《淮南子》高誘注稱“共工以水行霸於伏羲、神農間者也。”《淮南子·本經訓》更記載共工“振洪水,以薄空桑”。隱約可以看出共工在傳說中乃是引發大地那場巨大洪水的罪魁禍首。這也就是詩人屈原在此節中將鯀、禹和共工放在一起發問的原因。此節重提鯀的經營(雖然治水失敗)和禹的成功,意在彰顯他們在治平大地洪水方麵的努力和功勞;同時對洪水的引發者共工、稱他為康回(奸邪),表示出譴責和憤慨。明黃文煥《楚辭聽直》說:“忽及康回也。注江注海,非藉怒傾之地勢,禹何由成功哉?”黃氏意識到在鯀禹之後,忽又連帶提出康回,是因前者是大地的治理者,後者是大地的破壞者,這是對的。但又說禹治水的成功,正賴康回共工的怒傾地勢,恐非詩人發問之原意。詩中指斥共工為康回(奸邪),這正明顯地表露出絕無肯定共工的意思,且相反,是在兩相對比,表示對鯀禹之褒和對共工之貶。

九州安錯(1)?川穀何洿(2)?

東流不溢(3),孰知其故?

【注釋】

(1)九州:傳說禹治平洪水後,將大地規劃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九大區域,稱“九州”。錯:同“措”,安排。

(2)洿:掘。

(3)溢:滿。

【譯意】

洪水治平後,禹是怎樣安排九州的?大地上的川道河穀是怎樣開掘的?它們東流注入大海,而大海從不滿溢,誰又能知道是什麼緣故?

【點評】

此接上節問禹治平洪水以後的情狀。後二句指川水東流注入於海,而大海從不滿溢。即《莊子·秋水》所雲:“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之而不虛。”上節有地東南傾,使百川東流之事,故而繼有此問。

東西南北,其修孰多(1)?

南北順橢(2),其衍幾何(3)?

【注釋】

(1)修:長。王逸《章句》:“修,長也。言天地東西南北,誰為長乎?”按此節問大地,非問天地,王注誤。

(2)順:循,有逐漸的意思。橢:狹長狀。

(3)衍:餘,多出。古人認為大地形狀,南北的距離比東西狹長。

【譯意】

大地從東到西與從南到北,其距離哪個長?從南到北漸趨狹長的形狀,它比東西要長出多少?

昆侖縣圃(1),其薲安在(2)?

增城九重(3),其高幾裏(4)?

【注釋】

(1)昆侖:神話傳說中的山名。縣圃:縣古“懸”字,傳說中的空中花園。

(2)“尻”之誤,尾骨,即臀部,這裏指根基,基礎。

(3)增城:傳說中昆侖山上的高城。

【譯意】

昆侖山上相傳有懸浮著的花園,那麼它的根基在哪兒呢?重疊有九層的增城,它的高有多少裏?

【點評】

這裏的昆侖,並不是現今地理上的昆侖山,而是傳說中的神山,是上帝在下界所設的陪都。《山海經·西山經》:“昆侖之丘,實為帝之下都。”因此關於昆侖山有許多荒誕不經的傳說。懸圃,指懸浮在半空中的神人之圃,作為神話來說,設想得十分瑰奇,而詩人所問亦尖銳潑辣,十分風趣。“縣圃者,神人之圃,懸於中#之上,上不粘天,下不粘地,故‘尻’字最奇。尻,臀尾所坐處也。既是懸圃,則所坐當於何處?”(李陳玉《楚辭箋注》)詩人問既稱懸圃,“其尻安在”,它屁股在那兒,詼諧得令人發笑。

四方之門(1),其誰從焉(2)?

西北辟啟(3),何氣通焉(4)?

【注釋】

(1)門:指天門。傳說天有東南西北四門。

(2)從:指出入。古傳說昆侖是“帝之下都”,上通於天,是神人上下出入的地方。

(3)辟啟:開啟。

(4)氣:指風。據《淮南子·地形訓》說:昆侖山有許多門,“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納不周之風。”這一傳說可能與共工“怒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的神話有關聯,惜已不傳。

【譯意】

天有四方之門,是誰從那裏上下出入?又說天的西、北門大開,是什麼風從那裏通過?

日安不到(1)?燭龍何照(2)?

羲和之未揚(3),若華何光(4)?

【注釋】

(1)安:安有,哪裏有。不到:指日光照不到。

(2)燭龍:古神話傳說中,居於西北方位的神,據說他雙目能發光,眼睛睜開就是白晝,閉上眼就是黑夜,故稱燭龍。

(3)羲和:古神話中給太陽駕車的人。未揚:未揚鞭啟程,即日尚未出的意思。

(4)若華:若木的花,華古通“花”。若木,古神話中能放光,光照大地的神樹。王逸《章句》:“言日未出之時,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黃文煥《楚辭聽直》:“凡物皆借日之光為光,羲和未揚,若華何自生其光?”詩人所問正屬此意。

【譯意】

哪裏有太陽不能照到的地方?什麼地方又要靠燭龍去照?太陽未升起的時候,若木的花怎麼能放光?

何所冬暖(1)?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2)?何獸能言?

【注釋】

(1)所:處所,地方。

(2)石林:石生若林。

【譯意】

什麼地方冬天反而溫暖?什麼地方夏天反而寒冷?哪裏有石樹成林?什麼獸能夠說話?

焉有虯龍(1),負熊以遊(2)?

【注釋】

(1)虯龍:神話傳說中的無角龍。

(2)負:背負,馱著。

【譯意】

哪裏有無角龍,背馱著熊而出遊?

【點評】

關於虯龍背負熊遊的神話,今已失考。有人認為此乃指黃帝有熊氏曾乘斑龍巡遊的故事(見毛奇齡《天問補注》、徐文靖《管城碩記》)。又一說認為古有鯀死化為黃熊之說,此是指鯀、禹之事(聞一多《天問疏證》,薑亮夫《屈原賦校注》),皆為揣測之詞。按此節僅兩句,或有脫簡。遊國恩《天問纂義》:“此文與上下韻俱不葉,且與本篇四句一節之例不合,前後必有脫簡。”

雄虺九首(1),倏忽焉在(2)?

何所不死(3),長人何守(4)?

【注釋】

(1)虺:毒蛇類。

(2)倏忽:迅疾,速度急快的樣子。

(3)不死:長生不死。古神話中,有不死之民,不死之國的傳說(見《山海經·海外南經》)。

(4)長人:身體奇高的人。守:所居守之地。

【譯意】

雄虺蛇九個頭,來去極快速,它出現在哪裏?何處有不死的人,長人居住在什麼地方?

靡蓱九衢(1),枲華安居(2)?

一蛇吞象(3),厥大何如?

【注釋】

(1)靡:蔓延。蓱:即“萍”,浮萍類植物。衢:本義指道路四通八達,此指枝葉分叉。

(2)枲(xǐ洗):菌類植物。華:同“花”。

(3)一蛇吞象:古傳說有種巴蛇,其大可以吞象。(見《山海經·海內南經》)。

【譯意】

布散著九個枝杈的萍和無枝葉的枲之花,生長在什麼地方?巴蛇能吞下一頭大象,這蛇有多大?

【點評】

“枲華”句,舊注或稱指麻類植物,或稱指熏衣草,均無據。林庚《天問論箋》雲:“縱觀全句,‘枲華’與‘靡萍’對舉,似為一種無枝無葉的菌類寄生植物。枲華既無枝,那麼居地何處呢?此所以為問義。”按浮萍本無枝杈,這裏說長著很多枝杈;有花植物必有枝,這裏問花“何居”,自然是說枲有花無枝。古神話傳說中有這二種奇異之物,故引發出詩人的詰問。

黑水玄趾(1),三危安在(2)?

延年不死,壽何所止(3)?

【注釋】

(1)黑水:神話傳說中的水名,傳說發源於昆侖山。玄趾:黑色腳趾。相傳有人住在黑水之濱,因常涉黑水而足皆呈黑色。蔣驥《山帶閣注楚辭》:“玄趾承黑水言。《路史餘論》注黑水染足,涉者其色黝黑入膚,是也。”

(2)三危:神話中山名,傳說在黑水之南。

(3)止:至。

【譯意】

黑水之濱據說有黑足之民,黑水南又有三危山,它們在什麼地方,那裏的人延年不死,到底能夠活多久?

【點評】

後二句乃承前二句而問。按在古神話傳說中,黑水、三危等地的物產可以延年益壽,人吃後可以長生不死。

如《穆天子傳》雲:“黑水之阿,爰有木禾,食者得上壽。”《廣博物誌》:“黑河之藻,可以千歲;三危之露,可以輕舉。”故詩人有上述之問。陳本禮《屈辭精義》:“前言不死(按即上文‘何所不死’),是言其人本多壽。此言不死者,見服食之能延年。何所止,壽命無期也。”按戰國時道家和一些方士,喜談服餌長生不死,詩人對此兼表懷疑。

鯪魚何所(1),鬿堆焉處(2)?

羿焉薳日(3)?烏焉解羽(4)?

【注釋】

(1)鯪魚:古代傳說中的一種人麵魚身,生有手足的怪魚。

(2)鬿堆:當作“鬿雀”,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食人的猛禽。

(3)羿:古代神話中的善射之神。傳說帝堯時代,十日並出,天下大旱,民無所食。於是堯派遣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類。日:射日。

(4)烏:傳說中居住在太陽裏的神鳥即三足烏。解羽:羽翼散落。此代指九日的被射落。

【譯意】

鯪魚在什麼地方?鬿雀居處在哪裏?羿怎樣射下了太陽?太陽中的三足烏是怎樣羽折墜落的?

【點評】

從“不任汩鴻”至“烏焉解羽”是長詩的第二大部分。

是繼上文宇宙的起源、天體的構造和日月星辰的運轉等問題,轉入到對大地問題的發問。

關於大地的問題,首從鯀禹治水開始。這是因為在古神話傳說中,認為大地形成之後,曾遭到共工的破壞,“天柱折,地維絕”,以至洪水泛濫,大地盡被淹沒(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也與此有關)。經禹治平洪水,才現出地形地貌,萬物得以滋生。所謂“水平地成,始顯山川人物”(屈複語)。這部分的最後,又提到後羿射日,這是因為在神話傳說中,洪水之後,還又經受了一次“十日並出”的大旱之災。幸而有神羿下降,射掉九日,使大地萬物得以平複和重生。本一大節對大地的發問,主要問到了大地的形狀,九州的安排,山川氣候的神奇現象,以及奇禽怪獸、奇花異草等令人難以理解的問題。這些有關自然界的古代神話傳說內容,有的可以從《山海經》《淮南子》等書中的片斷記載,得到某些印證,而有些已屬失傳,僅從詩中的發問,得知古代曾有過這些神話。詩人的詰問,是對這些神奇傳說的懷疑。而詩人把這些瑰異的神話彙集在一起,也正表現了作為一位浪漫主義詩人的“好奇”,構成了詩歌的浪漫色彩。

禹之力獻功(1),降省下土四方(2)。

焉得彼塗山女(3),而通之於台桑(4)?

【注釋】

(1)力:致力,指盡其全力治理洪水。獻:進獻。功:功績。此指向天帝獻功,因神話傳說中,禹治洪水是秉承天帝之命的。《山海經·海內經》:“洪水滔天,……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2)降:自天而降。禹在早期神話中,屬於天神形象。省:省察,察看。下土:天下。

(3)塗山:地名,其地理位置有多種說法,如說在壽春、當塗、會稽等等,此作為神話故事,毋需深究。

(4)通:男女私通,野合。台桑:山林野外。

【譯意】

禹是受命於天帝,降臨人間,察看四方,治理洪水以獻功的,為什麼遇到塗山氏之女,而與她在桑林苟合私通?

閔妃匹合(1),厥身是繼(2)。

胡維嗜不同味(3),而快朝飽(4)?

【注釋】

(1)閔:憐惜,喜愛。匹合:匹配交合。

(2)厥:其,指禹。身:自身。繼:後嗣,繼承其身的後代。

(3)胡:為什麼?維:語助詞。嗜:嗜欲,愛好。這裏用嗜欲與常人不同,比喻與常人的誌趣、理想不同。

(4)快朝飽:快,快意。快一朝之飽。飽,飽食,隱喻男女之歡,此指一時情欲的滿足。傳說禹與塗山女匹合後,幾天後即離去,並未長久貪戀。

【譯意】

禹愛戀塗山氏女,與她匹合,是為了延續自己的後代。怎麼他的嗜欲與常人不同,跟妻子隻有瞬時之聚,片刻之歡?

【點評】

按上文責問禹本當急於治水獻功,為什麼又去私通塗山女。這裏則是代為解釋,禹與眾不同,雖有男女之歡,並未忘記治水的急務,隻是為了後嗣而有一時之歡而已。夏大霖《屈騷心印》:“問禹治水之時,方以獻功為急,親曆九州,應不遑娶婦。既娶婦,又不以婚姻燕婉稍為留戀,此何故也?下節再問以解之。”正是此意。

啟代益作後(1),卒然離孽(2)。

何啟惟憂(3),而能拘是達(4)?

【注釋】

(1)啟:傳說中禹的兒子,禹死後為夏王朝君主,史稱夏後啟。代:替代。益:傳說中禹的輔臣,又稱伯益。後:王,君主。

(2)卒然:終然,離孽:脫去災禍。指啟曾經受益的拘禁,後逃脫終於殺益。

(3)惟憂:是憂。

(4)拘:拘禁,即被囚。達:通達,解脫出來。

【譯意】

啟經過與益的較量而代替益做了夏的君主,終於免去了禍患。為什麼啟遭此憂患,而竟能夠從困厄中解脫出來呢?

【點評】

這裏述說的是夏王朝初年啟和益互爭天下做王的事。據說禹最初欲把天下禪讓給益,禹死後啟受到人民的擁戴,於是益逃往箕山之陽,由啟繼承了王位。事見《孟子·萬章上》和《史記·夏本紀》。此即王逸《章句》所說:“言禹以天下禪與益,益避啟於箕山之陽,天下皆去益歸啟以為君。”但也有某些記載是說,禹傳天下給益,啟和他手下的人不服,從而奪得天下。事見《戰國策·燕策》和《韓非子·外儲說右下篇》。又有記載說,益繼禹做王以後,曾把啟拘禁起來,啟起而反抗,反把益給殺了。

見王夫之《通釋》引《竹書紀年》。啟、益之爭是中國曆史上由部族選舉製(禪讓製)往家族父子繼承製(所謂家天下)過渡所發生的鬥爭,其時的鬥爭和反複較量是可以想像的。這裏所反映的正是這樣的一段史實。

皆歸射鞠(1),而無害厥躬(2)?

何後益作革(3),而禹播降(4)?

【注釋】

(1)歸:歸附。射:指射箭。鞠:指蹋鞠,類似比賽踢球的一種練武活動。劉向《別錄》:“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此指啟與益動武時,益之兵徒都交出武器歸附於啟,啟於是得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