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約的簽訂,比較順利。
雙方主要就貿易商品的定價做了較為長時間的討論,爭得最多的無非就是馬匹價格,以及明王朝的兵器、甲具價格。
至於其他商品,大明使者已經列出了價格表。林丹汗拿過來一看,這些商品的價格確實要比那些山西晉商走私到蒙古草原販賣的貨物價格要低,有的商品價格甚至是成倍的下降,畢竟隻要把商品運到張家口,並不需要承擔太多的風險。
這些商品雖然便宜,但實際上價格還是比關內的價格高出了兩三成,隻是沒有那麼暴利罷了。而對羊毛、皮貨等蒙古特產的收購,價格上也高了不少。但這樣的價格,也隻是相對此時雙邊貿易價格來說高了不少,但賣到大明的市場價,還是比較低廉的。隻要皇家資本買走這些皮貨和羊毛等特產,進行一番加工之後,同樣能獲得十分可觀的利潤。
但是這樣的定價,反而對大明最有利。
為什麼這麼說呢?
暴利的貿易盡管賺錢,但也要看蒙古人有沒有錢啊!蒙古人經過這麼多年與大明的貿易,早就貴金屬大量流失了。蒙古人沒有錢了,一群蒙古貴族隻能希望他們的帶頭大哥,帶著他們一起南下劫掠,好搶到一些銀子,彌補失衡的進出口,讓好日子能繼續過下去。
那麼現在蒙古人產出的皮貨、羊毛等特產,就能維持對茶葉、鐵鍋等基本生活物資的需求,並且蒙古貴族能也弄到點銀子過日子,再加上林丹汗獲得利益最大,自然也就不會來騷擾大明邊關。一旦蒙古人嚐到了甜頭,發動劫掠之前都要好好想清楚,會不會影響到雙邊貿易。
看到這個價格表,林丹汗突然產生一種,明國朝廷好厚道的趕腳。相比那些黑心的晉商,這樣的價格確實是太厚道了。
此前明王朝與蒙古人的貿易,主要就是茶馬。
但是蒙古人的特產並不是隻有馬匹,而需求的商品也並不是隻有茶葉。於是那些皮貨、羊毛之類的東西,都被晉商用極地的價格換走。最值錢的就是馬匹了,但價格也隻是比明王朝官方的定價要高,實際上也高不到哪裏去。
對於蒙古的特產收購價格,以及明王朝的商品出售價格都很滿意的林丹汗,唯一不滿意的就是馬匹的售價,以及明王朝出售的鋼鐵軍事裝備的價格。
“上上馬一匹最少要30兩,不可能再低了。”林丹汗大喊道,大明使者則討價還價,道:“最高25兩,再高我們就承受不起了。而且大汗您應該知道,我們那些商品價格降低後,25兩銀子可以買現在超過40兩的商品。”
“本汗說30就是30。”林丹汗堅持道。
“要不這樣,我們雙方各退一步,價錢折中,27.5兩如何?要知道我們大明,並非是隻能從蒙古購買馬匹,葉爾羌和烏思藏都願意向我大明出售戰馬,我們采購的數量暫時也隻定為3萬匹。”大明使者提議道,林丹汗頓了幾秒,無奈道:“好吧!那就是27.5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