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是,聽說東江軍有個遊擊隊員,單槍匹馬提回來六個建奴的首級,已經拿到三百畝地的賞賜了。”
“遊擊隊死的人也多,能有那運氣的畢竟隻是少數,還是安心當我們的正規軍吧!反正建奴正麵也但不過我們。”
“建奴兵力比我們多啊!”
“比人多,我們大明又是多少人啊?過兩年皇上再李練一批京營出來,還不兩下把建奴摁死啊!”
“可惜了,都是軍功啊!到時候競爭對手豈不是太多了。”
士兵們私下興奮的聊著軍功的事情,心頭都是一片火熱。對於他們這些沒有機會通過科舉出人頭地,又沒有什麼經商天賦的大頭兵來說,顯然隻有靠軍功出人頭地了。
如今京營和東江軍的製度,都越來越酷似秦代的模式,都是豐厚的戰功獎勵加上嚴酷的軍法。不過僅僅隻是軍隊類似,國家製度並不相同。秦代的法製模式,比較缺乏變通,地方小的時候還適合,地方大了就不行了,劉邦那些人反秦,很多都是因為不可抗拒的原因而觸犯了律法,按律要被殺頭,那還不如幹脆反了。
皇家農業公司很快就派出了大批人員,前往金州丈量土地、組織開墾、水利修繕及耕種。不過這一次皇家農業公司在遼東采取的經營方式又有不同。不再是按照每戶三十畝分給佃農耕種,而是采用雇工製進行農業生產。
遼東顯然可以建設成一個商品糧生產基地,既然是生產商品糧,那自然效率越高越好。
加上遼東經過戰亂之後已經人口銳減,那些被救出來的百姓,此時大部分已經安置到北直隸當工人去了,皇家資本旗下的各個公司,開始優先招募這些從遼東撤下來的百姓。
再加上這種雇工模式下,負責生產的工人的風險比較低,隻要幹活就能拿到錢,不用考慮天災等因素。
在北直隸等地開墾荒地分給佃農,一來是開墾成本比較高,所以需要佃農的勞動力。再則目的是為了安民,所以才把土地分下去給他們耕種。遼東的耕地很多都是隨便開墾一下就可以耕種的,加上又沒有什麼百姓需要安民了,自然不用采取之前的模式進行生產,雇工製顯然是最為合適的。
至於管理方麵的問題,這個實際上並不難。
曆來官場、國企什麼的會腐爛,都是從上麵爛到下麵。上麵抓好了,層層往下抓。如果最上層有這個那個的意識,再加上基層的舉報,很容易杜絕腐爛的問題。
最要命的就是金字塔頂端率先貪汙,就會掀起國有資產瓜分浪潮。例如發生幾百萬國有企業和和幾百萬家集體企業集體倒閉,然後出現大量下崗職工。吃倒了之後還能低價買走資產,美名曰幫助國家承接負擔,甚至國家還要倒貼錢給這些人。相比之下,英國對於那些經營有問題的國有資產,態度完全是相反的,出了問題的國家資產反而不能亂甩。
朱由校的皇家資本顯然不可能出現這種現象,因為皇家資本從一開始就屬於皇帝的私人財產。本來就是自己的,自然不需要挖自己的牆角。在他有生之年,皇家資本顯然不可能出現經營不善的問題。後麵的子孫什麼的,隻要腦子還算正常,也不可能出現太大問題。
皇家農業公司此時的農業生產技術,可以說是大明最為先進的了。民間的農業生產技術已經被皇家農業公司大量吸納,而皇家科技學院則開始研究很多農業生產課題,從育種到農用工具的設計發明,都涵括了進去。
生產技術先進,加上雇工製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勞動力,農忙的時候再招募一些臨時工。實在沒有臨時工,也能把軍隊調去搶收莊稼。這個時候隻要不是過量生產農產品,或是遇到大規模的災害,根本不可能虧本。
按照這個勢頭發展下去,皇家農業公司顯然會越來越龐大,到時候每年做好生產計劃,就可以規避過量生產的問題。而且一兩年過量生產是沒問題的,糧食太多可以存起來當儲備糧,第二年減少一些糧食的種植麵積,多一些棉花之類的經濟作物種植麵積,馬上就解決問題。
天災實際上也並不可怕,天災不可能年年持續。皇家農業公司產生盈利顯然是必然的結果。
至於遼東的林地、礦產,顯然在收複之後,都將交給皇家資本進行處理。當前內帑和國庫的財政支出明顯處於一個算不清楚的混亂狀態,也分不清什麼國家和私人。所以這些資產交給皇家資本處理的時候,皇家資本甚至不用花錢。
戰爭給明軍將士帶來了紅利,同樣也給朱由校帶來了紅利。遼東的土地、森林、礦產等等,全都在向朱由校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