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清廷提倡興辦工藝實業。清廷命各省督撫核查編造《官民荒田及氣候土宜》圖冊。提倡大力興辦工藝實業,並將有關情況報農工商部。
8月14日。浙江天台會黨滋事。會黨何元旺和嵊縣會黨竺紹康聯合發動起義,攻擊哨卡和巡防營駐地。
8月15日。郵傳部交通銀行與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在北京簽訂《京漢贖路公債與正金銀行合同》。合同議定清廷向正金銀行借款220萬元,用於贖回京漢鐵路。
《蜀報》在成都創刊。該報為半月刊,是憲政會、法學研究會等四川立憲派團體主辦的報紙。社長是省諮議局議長蒲殿俊,由朱山(雲石)擔任總編輯。吳虞、鄧孝可先後為該刊主筆,當地名士蕭湘、楊士欽、葉治鈞、沈宗元等撰稿。設有諭旨、論說、奏議、批評、記事、文彙、譯叢等欄目。其宗旨是:“以監督行政,促進憲政之成立,以指導社會,鼓鑄憲法之精神”,鼓吹伸張民權、自由,要求速開國會,擁護君主立憲,反對暴力革命,聲援保路運動,力主鐵路商辦。該刊被公認為是諮議局的言論機關。共出版22期,1911年9月7日被四川督撫趙爾豐封閉。
8月16日。清廷批準軍人犯罪統歸軍法會議處審斷。清廷批準管理軍諮處事務大臣、貝勒載濤關於軍人犯罪,統歸軍法會議處審斷的奏請。
8月17日。清廷任命部分官員。清廷命世續開去軍機大臣,專管內閣事務;吳鬱生毋庸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任命貝勒毓朗、協辦大學士徐世昌為軍機大臣。任命候補侍郎唐紹儀署理郵傳部尚書。唐紹儀自美國回來後,一直為侍郎候補,直至本日被正式任命為郵傳部尚書。未到任之前,由郵傳部右侍郎沈雲沛為郵傳部尚書。
清廷命盛宣懷速赴郵傳部右侍郎任同時幫辦度支部幣製事宜。盛自從補任郵傳部侍郎後,一直沒有到任。本日入京覲見,清廷命其盡快赴任。目前清廷正在討論厘定幣製,盛宣懷多年研究幣製,經常提出幣製改革建議。清廷特別諭令讓其幫辦度支部幣製事宜。
8月18日。外務部奏準在各省分期設立交涉使。外務部、會議政務處稱:近年各省相繼開放一批口岸,商埠林立,中外交涉方麵的事務也日益紛繁,因涉外辦事機構太少,經常貽誤時機或節外生枝。以前各口岸、關道及省會所設置的洋務局,大多由其他官員兼任,職員多非專業人員,經常出現差錯。外務部提出:繼奉天、吉林、浙江、雲南設立交涉司之後,直隸、江蘇、湖北、廣東、福建也應設立交涉司;安徽、江西、湖南、廣西四省可以劃歸兼轄總督所在省份的交涉司兼辦;黑龍江、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新疆、四川、貴州等省可暫緩設立交涉司。各省洋務局應予以撤銷,其經費統歸交涉使。清廷照準。
《少年中國晨報》在舊金山創刊。該報社址設在美國舊金山企利街,其前身是少年學社於1909年創辦的《美洲少年》周刊。1910年2月16日,同盟會舊金山分會成立,少年學社的成員全部入會,《美洲少年》也進行改組。孫中山離美之前,建議將周報改為日報,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定名為《少年中國晨報》,每日清晨6時出版。由黃超五任總編輯,黃芸蘇、崔通約、張靄蘊、李是男、伍平一等人任編輯。其發刊詞以鮮明的民族主義立場吸引廣大華僑中的青少年讀者。該報繼承《美洲少年》的革命宗旨,鼓吹反清,批判保皇,與保皇黨人徐勤主辦的《世界日報》展開論戰。武昌起義後,該報每日至少發行兩次號外,報道革命消息。後來該報又發起反對袁世凱專製,鼓吹“二次革命”的宣傳。
清廷命開去毓朗訓練禁衛軍大臣及步軍統領之職。
8月19日。東三省總督錫良奏請招募內地移民、借用外債開發東三省。奏折稱:東三省早已形成日、俄分據之勢,近來日、俄簽訂第二次協約,蔑視中國主權,不許第三國插手,東北大局日益危迫。東三省地域廣闊,物產豐富,倘若銳意振興,非無轉弱為強的可能。東三省經濟之所以長期處於弱勢,主要在於地廣人稀。建議朝廷盡快在東三省設立墾務局,派員前往內地招募移民,分段墾辟;借外債2000萬兩,一半用於設立實業銀行,一半用於移民、開墾、築路、開礦;先修建錦洮一段鐵路;將葫蘆島開辟為商港。隻要籌款落實,上述各項措施可以同時並舉,此乃救亡圖存上策。9月5日,清廷批準度支部、外務部轉奏的錫良所奏之事,待借款具體細節議定以後,再請旨辦理。10月4日,清廷將東三省籌借2000萬兩外款一事交由度支部辦理。10月6日,清廷令所有東三省借款事宜,仍由度支部向美國議借。
安徽大水為災。兩江總督張人駿、安徽巡撫朱家寶致電清廷,說安徽省5月下旬連降大雨,南陵等縣堤壩潰決,洪水淹沒20多萬畝糧田。6月下旬,又猛降三晝夜暴雨,宿丹、靈壁等縣房屋、糧食、田產全被大水衝走,餓殍載道,災情十分嚴重。清廷決定發放四萬兩賑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