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建儲
1900年1月24日(清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後為廢黜光緒帝位,另立傅攜為皇儲“大阿哥”的事件。因該年為舊曆己亥年,故史稱“己亥建儲”。
1889年(光緒十五年),慈禧太後表麵上“歸政”光緒帝,實際上仍然操縱著清朝軍政大權。光緒帝不甘於長期處於無權地位,亟想擺脫慈禧太後的控製,故清廷內部一直存在帝、後兩黨爭奪統治實權的鬥爭。戊戌變法時期,光緒帝深感民族危機嚴重,同時受到康、梁變法維新主張的激勵,更加渴望掌握統治實權,有所作為,以雪國恥。因此,這—時期的帝、後黨爭,更與維新、守舊的鬥爭交織在一起。戊戌政變後,光緒帝不但是一個傀儡,還慘遭慈禧太後的長期囚禁。盡管如此,慈禧太後仍不滿足,總想廢掉光緒帝位,或借助光緒帝“病重”的謊言,將光緒謀害,但由於外國公使和部分疆臣的反對,始終未能如願。
慈禧太後鎮壓戊戌變法後,康有為、梁啟超出逃海外。在海外,康有為、梁啟超大肆鼓吹“惟我皇上聖明,乃能救中國”。1899年7月20日(光緒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康有為等在加拿大成立“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簡稱保皇會),狂熱宣揚光緒“聖德”,抨擊慈禧侵奪帝權、抗拒變法等罪行,號召國人起而迫慈禧歸政,擁光緒帝複辟。在康、梁等人鼓動下,南洋、歐美華僑紛紛響應,各地人保皇會者達百餘萬人。海外保皇勢力又與國內維新派互通聲氣,裏應外合,形成一股促太後“還政”的強大輿論,對慈禧太後的統治構成很大威脅。
在這種形勢下,慈禧不但惱恨康有為、梁啟超等保皇黨人,下令緝拿康、梁,同時“益恨德宗(即光緒帝),思廢”。後黨頑固派骨幹榮祿、載漪、剛毅等人,曾助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因此對光緒帝存有很大戒心。光緒帝雖被幽禁,而帝位猶存。榮祿等以為“太後既老,皇上方壯”,一旦慈禧先死,光緒帝複政,則他們難免殺身大禍,因此耿耿於懷,必欲去光緒帝位而後快。
1899年12月31日(光緒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榮祿向慈禧太後獻密計:選擇宗室近支子為大阿哥(即皇儲),以便日後取代光緒。慈禧采納。後黨懼怕帝國主義幹涉,便派李鴻章探聽各國公使的態度。各國公使一致表示“不讚成”。但是,慈禧仍堅持己見,於1900年1月24日(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召集王公大臣至儀鸞殿,宣讀了以光緒帝名義發布的詔書,內稱光緒孱弱多病,久無後嗣,上負祖宗社稷,下誤黎民百姓,故決定立嘉慶皇帝曾孫、端王載漪之子傅為皇儲“大阿哥”,繼承穆宗毅皇帝(同治)為子,派崇綺為師傅授讀,並派徐桐、常川照料,定於次年正月初一(1900年1月31日)舉行建儲典禮。
“己亥建儲”之後,慈禧為取得各國列強對其廢立一事的支持,親自宴請各國駐京公使夫人,各國公使仍持反對態度。載漪也派人放風,希望各國公使人宮祝賀,但遭到各國公使的冷落和拒絕。
建儲消息公布後,社會上群起反對,各界人士紛紛斥責清廷此舉“名為立嗣,實則廢立”。就在清廷宣布立大阿哥的第三天,即1月26日,上海紳商經元善(電報局總辦)、葉瀚、馬裕藻、章炳麟、唐才常、丁惠康、蔡元培、黃炎培等1200餘人合詞電奏,強烈反對,並指出“各國有調兵幹預之說”,“務請聖上力疾臨禦,勿存退位之思”。湖北官紳50多人赴京“拚命力爭”。南洋及美洲華僑中也有人電達總理衙門諫阻此事。
清廷命李鴻章探詢外國公使意見,英國公使答稱:此事雖係中國內政,鄰國無幹涉權,但以後“遇有交涉事,我英認定光緒二字,他非所知”。英駐上海領事甚至公開宣稱:如光緒帝被廢,於一月內英可調印度兵30萬來華。日、美、法等各國公使也紛紛表示“幹預”,並拒絕為大阿哥致賀。
榮祿電詢部分疆臣意見,兩江總督劉坤一複稱:“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宜防。”其他疆臣大吏也多持反對意見。
國內外的反對聲浪,給慈禧後黨頑固派造成巨大壓力。所以,雖然立了大阿哥,卻遲遲不敢進而廢掉光緒帝。
1900年夏,義和團運動高漲,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盼子成龍心切的載漪極恨列強阻止廢立之事,遂捏造列強發兵是為“勒令太後歸政”的謊言,激慈禧對洋人開戰,以借混亂之機,速行廢立。
八國聯軍攻占天津後,繼續向北京進軍,直逼北京城下。慈禧攜光緒和大阿哥等倉惶西逃。逃難期間,慈禧和光緒晝愁夜憂,一時一刻都不得安寧。而大阿哥卻少年不知愁滋味,又是玩鳥又是聽戲,大臣見了,個個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