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1月(1)(2 / 3)

桂永清曾參加上海八·一三抗戰

桂永清(1900~1954)字率真。江西貴溪人。早年投靠贛軍佐軍簿部。1924年以軍政部軍官入伍生資格,考取黃埔軍校第一期,在校期間曾參與組織孫文主義學會。第一次東征時任連長、營長。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五十八團團長、第三十一旅旅長。1930年留學德國,入步兵學校。回國後,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總隊長,後調任安慶警備副司令。曾任複興社中央幹事會幹事。1935年任第七十八師師長,複任教導總隊總隊長兼首都警備副司令。1937年參加上海八·一三抗戰。1938年任第四十六師師長、第二十七軍軍長,參加對日蘭封戰役。1940年任駐德武官。1944年任駐英國武官、軍事代表團團長兼駐德軍事代表團團長。抗戰勝利後,任海軍副總司令、代總司令。去台灣後,曆任台灣國民黨當局總統府參軍長、參謀總長等職。1954年8月12死於台北。

聶士成清豐將領

聶士成(卒於1900年)中國清末將領。參加主要戰爭:鎮壓義和團運動(1899~1901年);參加主要戰役(戰鬥):楊村之戰(北京附近,1900年)。

聶士成是安徽合肥人,淮軍將領,早年參與鎮壓撚軍和太平軍。1894年在朝鮮曾痛擊日軍。在帝國生涯的軍事和地方事業取得顯著戰功後,指揮直隸省榮祿的武衛前軍(1898年)。雖然其軍隊不如袁世凱的北洋軍訓練有素、裝備優良,但1900年初,他對義和團運動采取了凶猛的進攻行動。盡管此舉遭到朝廷中支持義和團運動派別的譴責,但他一如既住,殺害和俘獲了大批起義者。援救在北京的被包圍的外國使館的第一次努力被挫敗,在天津楊村戰鬥中擊退了EH西摩爾將軍指揮的一支2000人的殖民侵略軍的進攻(1900年6月26日)。不久於1900年7月在北京附近的戰鬥中被八國聯軍殺害,此後其部隊的戰鬥力急劇降低。

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

1900年普朗克提出熱輻射能量的量子化分布理論以後,很少被人注意,就是普朗克本人都一再尋找途徑推翻這一假說。首先認識到量子假說重要性的是愛因斯坦。1905年3月愛因斯坦發表題為《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的論文,在普朗克的量子假說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光量子假說,認為光可以被看作是能量相互獨立的粒子的集合。這些粒子均以光速運動。這些粒子叫做“光量子”(即光子)。當輻射頻率為v時,光量子的能量為hv。利用光量子假說,愛因斯坦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推出了輻射過程中的普朗克公式,求得了固體比熱。愛因斯坦理論與牛頓的光的微粒說有著深刻的區別,在這裏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被看作是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側麵,即光本身是波粒二象性的。這一理論揭示了微觀世界的本質,為人類認識自然界提供了理論依據。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是對普朗克理論的發展,然而就是普朗克本人亦認為愛因斯坦“太過分”了。直到1922年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完成了他著名的散射實驗後,光的量子論才得到確認。由於這一貢獻及在理論物理方麵取得的成果,愛因斯坦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梁之彥編著有中國第一部《生理化學》

梁之彥(1900~1986)河南孟津人。1923年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畢業,1927年赴德國啟耳大學醫學院攻讀生理化學,1929年獲博士學位。1930~1942年任同濟大學醫學院副教授、教授、生化學館主任、醫學院院長。1943~1946年在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生化係任客座研究員兼研究室主任。早年從事內分泌學方麵的研究。50年代首先提出“促腦垂體因子”的存在。編著有中國第一部《生理化學》。

向達著有《蠻書校注》等書

向達(1900~1966)字覺明,土家族,今湖南漵浦人。1923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後繼續在東南大學(即原南京高師)學習曆史。畢業後,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作編譯員。1930年秋,任北平圖書館編輯。1935年,作為交換員去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整理中文圖書。後又轉赴德國、法國整理流散海外的中國珍貴文物。1938年回國,在浙江大學任教,後應聘任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專任導師,兼西南聯大曆史係教授。1942年任中央研究院組織的西北史地考察團考古組組長。1949年後,任北京大學曆史係主任兼圖書館館長、校務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曆史研究所第二所副所長、《曆史研究》和《考古學報》編輯等職。在中西交通、敦煌學、西北少數民族曆史問題的研究和文獻史料整理等方麵,作出了傑出貢獻。著有《中外交通小史》、《中西交通史》、《西學東漸史》、《蠻書校注》等。

徐文珊著有《中華文華概論》

徐文珊(1900~)河北遵化人。燕京大學畢業。曆任國民政府教育部中學國文教科書編輯召集人、國民黨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委員兼科長、國民黨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處長、中國醫藥學院教授兼訓導主任、台灣逢甲工商學院及靜宜文理學院教授、中國文化學院三民主義研究所指導教授,現任東海大學教授。著有《中華民族之研究》、《中華文化概論》《文化主義與國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