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後記:沉沙無意卻成洲(1 / 1)

不知不覺(時間)、不明不白(狀態)、不長不短(篇幅)、不倫不類(體裁)、不稂不莠(品質),在三年多時間裏竟像擠牙膏似的“擠”出了30餘篇拙作。現在回過頭一想,當初真應了時下一句流行語:“膽子大,沒文化”。如果現在要重新塗鴉20餘萬字的東西,怕是先要從別處借一些膽量來,誠如當年武鬆打死吊睛白額大蟲的第二天,當酒醒了時,連他自己也嚇得發抖。旁觀者分析:武二郎即使有哨棒在手,也全仗了那“三碗不過岡”的泡酒。

幾年前,當供養我的“一畝二分地”劃轉到市人大時,受一位北漂遊俠之托,為其剛開張的“川北文化會館”博客初級灌水,誰知別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早已“良禽擇木而棲”另謀高就,而我卻還執著地堅守至今:一邊從故紙堆中找尋過往的曆史片斷,一邊記下自己末學膚受的譾識。唯一值得欣慰的是,雖借用的是古人的料,但做出來的卻是自己的饃。從挖掘整理出一些曆史的“邊角廢料”中,溫故知新、見微知著。當在朋友、鄉黨、親人的鼓動下準備結集付梓之時,才有了一些惶恐,而今總算設身處地領悟到了前輩感歎“文章驚恐成”“得失寸心知”時的一種別樣滋味。

幾千年的滄桑歲月,幾千年的厚重文化,還需要不斷地從深度、高度上去發現、解讀和品鑒,猶如一座富礦,捷足先登者早已淘得缽滿盆滿,後來者隻能順著礦脈找尋新的礦苗,抑或依靠提高加工冶煉技術,方能小有所獲。本輯文章在撰寫過程中,力求遵循“新發現史料→愚夫之感悟→相關知識鏈接”這樣一個基本思路進行架構,除部分曾用“私享無疆”等筆名在地方文史資料發表過外,大多數都是第一次公開麵世,原則上按行文先後編排為序。另有《反派人物也算是人物:記幾位本土籍國民黨將軍》《巴國別都與“鹽巴”》《落下閎姓氏及其人其事小考》《杜甫:“為閬州王使君進倫巴蜀安危表”淺析》《良吏揚瞻墓誌新考》《探拾古蜀開明國定都“巴閬”》《1953年:“雲台仙風”分割始末》《追憶建國初期幾位省文史館館員》《清末三位貢生墨寶賞析》《一抹夕陽:記新發現的保寧府最後一位兵備道史料》等素材,隻有躬耕之後,另擇吉日奉呈諸君見笑了。

傅斯年先生曾說過:“我們不是讀書人,我們隻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這話像是很有針對性的,當年在文化荒蕪的革命時代,也不知從哪裏弄到了一冊童恩正教授寫的《古峽迷霧》,囫圇吞棗之後便播下了“找東西”的好奇心,從此便伴隨著人生萌發、生長,直到漸懂人世,才驀然發現在一個汲汲於功名、碌碌於紅塵的世界,當隻有追憶逝水流年、回歸人性常識,才能找尋到精神家園時,傳統已不是懷舊的情緒,而是生存的現實需要。如果說尚能修身養性,那也未免太功利和太抽象了,因為至少它還可以讓人“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如何讓靈魂跟上疾行的軀體,這實在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世紀嚴肅話題。

蓬雀苦翅短,豈能登高枝。短暫幾年的筆耕曆程中,少不了得益於著名發明家、中科協科技與人文委員會主任張開遜教授,本源文化的領軍人物、閬中市文聯老主席李文明先生的提攜,他們於百忙中為本書寫下了充滿哲理和人文精神的序言,既讓人汗顏,又催人奮進。特別是德高望重的馬識途老前輩,在95歲高齡還為後生題寫書名,為拙作添了一筆重彩,也為本人壯了一次鬥膽。還有為本書付出辛勞的攝影師奉藝、陳勇,篆刻家繆永舒、拓片製作者任閬,特別策劃人冶青,閬中市圖書館、名城研究會、檔案館、民間博物館、市誌辦、市文聯、書法協會、收藏協會、“老照片”客棧以及許許多多的朋友同仁,是他們秉承“天地雖蒼茫,古道照顏色”的淳樸民風,借給了我一雙“隱形的翅膀”,在這裏我還要畢恭畢敬地再三道一聲:謝謝了!

“守望”精神家園,固然需要,但更值得敬重、欽佩的還是那些世世代代用心靈去“守護”家園的人們,而不是僅知道恣意狂舞一柄雙刃劍的“浪人”。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但願一個人的“守望”,能換來更多更多人的“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