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0年5月,鄭成功在廈門擊潰清軍的圍剿後,意識到清軍絕不會善罷甘休,又聽說台灣百姓受荷蘭殖民者的統治,痛苦不堪,於是決心離開廈門東進,一舉收複台灣島。
為了麻痹荷蘭統治者,鄭成功一麵招募士兵,修造船隻,積極做好東進準備,一麵給占據台灣的荷蘭總督揆一寫了一封信,表示了“對荷蘭國的善意”和自己決無對台灣“采取敵對行動”的意圖。揆一早已知道鄭成功在大陸屢遭清軍追剿的情況,擔心有朝一日鄭成功會到台灣來。荷蘭政府為加強台灣的防務,特意從巴達維亞抽調樊特郎率領12艘戰艦和1453人增援揆一。接到鄭成功的信後,樊特郎認為鄭成功的信“可信”,於是,隻留下3艘戰艦和600名士兵,率其餘的艦隻和人員返回了巴達維亞。
鄭成功探知樊特郎的去向,感到機不可失,便於1661年3月22日率3萬精兵從科羅灣出發,直奔台灣島。
當時,荷軍在台灣的總兵力為2000餘人,由外海進入台灣的主要水道已完全處於荷軍的炮火控製之下。進入台灣的另一條水道是北線尾島與鹿耳嶼島之間的鹿耳門港,隻能通行小船,荷軍在那裏隻建有一座小屋,派一名伍長率6名士兵駐守。
鄭成功在探知這些情報後,製定了避開荷軍炮火控製下的主要水道,經由鹿耳門港直接在台灣本島登陸的計劃。4月2日下午,鄭成功的戰艦利用漲潮的機會平安穿過鹿耳門港,消滅了毫無戒備的6名荷蘭士兵,成功地駛抵台灣本島。在台灣本島老百姓的幫助下,隻用了兩個小時就全部登岸。隨後,鄭成功迅速搶占了赤嵌城的糧食倉庫,包圍了僅有200名荷軍士兵防守的赤嵌城。
消息傳到揆一那裏,揆一大吃一驚。但是,麵對十多倍於已的“敵人”,揆一心有餘而力不足。4月6日,赤嵌城的200名荷蘭守軍全部投降。此後,荷蘭人雖然又從巴達維亞派兵來增援,但回天乏術。到這一年年底,荷蘭人全部投降,台灣島從此回到了祖國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