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消化係統(11)(3 / 3)

功效:理氣調理、補虛養身調理。

營養分析:生薑中的薑辣素能抗衰老,老年人常吃生薑可除“老年斑”。生薑的提取物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血管運動中樞及交感神經的反射性興奮,促進血液循環,振奮胃功能,達到健胃、止痛、發汗、解熱的作用。

《黃帝內經》作為祖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在中華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曆史長河中,它的醫學主導作用及貢獻功不可沒。大約700年前,歐洲鼠疫暴發,有四分之一的歐洲人失去了生命,而中國近兩千年的曆史中雖也有瘟疫流行,但從未有過象歐洲一樣慘痛的記錄,中醫藥及《內經》的作用由此充分展示。155.蘿卜酸梅鴨肫湯原料:白蘿卜640克,鴨肫150克,烏梅30克。

製作:1.鴨肫用溫水浸軟,洗淨。2.鴨肫開邊之後,洗了汙穢的東西,保留粘附在鴨肫內壁上的黃色厚膜,即鴨肫衣,洗淨。3.蘿卜去皮洗淨,切件。4.將材料一起放入已經煲滾的水中,繼續煲3小時,加少許砂糖和細鹽調味,即可飲用。

用法:早餐、中餐、晚餐。

功效:健脾開胃調理、清熱解毒調理、祛痰調理。

營養分析:白蘿卜可消積滯,清熱化痰,下氣寬中,解毒;酸梅(烏梅)能幫助消化;鴨肫開胃健脾,幫助消化。

156.發菜佛手蚌肉湯

原料:發菜(幹)30克,河蚌250克,石花菜30克,蜜棗10克,陳皮6克,佛手6克。

製作:1.蚌肉、發菜、瓊枝先用清水浸泡、洗淨;佛手、陳皮洗淨。2.把發菜、瓊枝、蚌肉、蜜棗、佛手、陳皮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煲2小時,加鹽、味精調味供用。

用法:中餐、晚餐。

功效:祛痰調理、清熱解毒調理。

營養分析:發菜富含蛋白質和鈣、鐵、磷等,均高於豬、牛、羊肉及蛋類,它的突出特點是脂肪含量極少。發菜性味甘、寒;發菜具有清熱消滯、軟堅化痰、理腸除垢、解毒滋補、通便利尿、化濕去膩和降血壓的功效;河蚌營養豐富,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明目的功效,治煩熱、消渴、血崩、帶下、痔瘺、目赤、濕疹。

157.蘿卜豆腐湯

《黃帝內經》的著成,標誌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黃帝內經》總結了戰國以前的醫學成就,並為戰國以後的中國醫學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

在整體觀、矛盾觀、經絡學、髒象學、病因病機學、養生和預防醫學以及診斷治療原則等各方麵,都為中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具有深遠影響。曆代著名醫家在理論和實踐方麵的創新和建樹,大多與《黃帝內經》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原料:豆腐200克,蘿卜400克。

製作:1.把蘿卜洗淨,去皮,切絲,放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投入冷水中。2.把豆腐切成粗條。3.香菜洗淨切成段。4.炒鍋加油燒熱,放入蔥(切末)、薑(切末)熗鍋。5.隨即添湯,放蘿卜絲、豆腐條,用旺火燒沸。6.見蘿卜已熟透,加入精鹽、味精,小火燉燒至入味。7.出鍋裝入湯碗裏,撒上胡椒粉、香菜末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健脾開胃調理、胃炎調理、理氣調理、清熱解毒調理、祛痰調理。

營養分析:豆腐的蛋白質含量豐富,而且豆腐蛋白屬完全蛋白,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而且比例也接近人體需要,營養價值較高;有降低血脂,保護血管細胞,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158.黃酒核桃泥湯

原料:核桃仁5個,白糖50克,黃酒250克。

製作:將核桃仁加白糖搗成泥狀,放入鍋中,再加黃酒。然後將、鍋置火上,煎煮10分鍾即可。

用法:食核桃仁泥,每日2次。

功效:補腎安神。

營養分析:桃仁可以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用於經閉,痛經,瘕痞塊,跌撲損傷,腸燥便秘;荸薺中含有磷是根莖蔬菜中最高的,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維持生理功能,對牙齒骨骼的發育有很大好處,同時可促進體內的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物質的代謝,調節酸堿平衡。

159.蟲草枸杞淮山羊肉湯

原料:冬蟲草10克,《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原書18卷。其中9卷名《素問》;另外9卷無書名,漢晉時被稱為《九卷》或《針經》,唐以後被稱為《靈樞》,非一人一時之作,主要部分形成於戰國至東漢時期。每部分各為81篇,共162篇.《素問》主要論述了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人與自然的關係等;《靈樞》的核心內容為髒腑經絡學說。枸杞子15克,淮山藥20克,羊肉500克,生薑3片,蜜棗3枚,大蒜頭4個。

製作:1.將冬蟲草、枸杞子、淮山藥洗淨;大蒜頭去皮;羊肉洗淨,切塊,用開水洗去膻味。2.將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再改用文火煲3小時,調入適量醬油、味精食用。

用法:佐餐食。

功效:調補肝腎、益精養血壯陽。

營養分析:羊肉含有很高的蛋白質和豐富的維生素。羊肉可以補氣養血,溫中暖腎。用於治療氣血不足,虛勞羸瘦;脾胃虛冷,腹痛,少食或欲嘔。

160.蓯蓉杞地海參瘦肉湯

原料:肉蓯蓉50克,海參50克,豬瘦肉60克,枸杞子30克,熟地30克,芫荽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