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寶庫明珠擷串(2 / 3)

日本橋本氏於公元1810年才發現並描述了恙蟲病。直到1910年,立克次(Ricketts)才進一步發現恙蟲病的病源是一種比細菌小得多的“立克次氏體”。而葛洪比日本橋本氏的發現要早一千四百多年,比立克次的發現要早一千五百多年。

公元265—341年,晉·葛洪的《肘後救卒方》已記載了疥蟲。書中說:沙虱以“針挑取蟲子,正如疥蟲,著爪上映光方見行動也”。葛洪把沙虱同疥蟲做了比較,說明在發現沙虱之前,已經早發現了疥蟲。

阿拉伯醫生阿文茲(Avenzoar,1113—1162年)到了十二世紀才發現了疥蟲。他比葛洪的記載遲了八百多年。

公元265—341年,晉·葛洪已發現天花。他在《肘後救卒方》是這樣記載的:病人一經傳染就從顏麵到全身生瘡,瘡頂出現膿漿,成批出現,易造成死亡,即便治愈也留有疤痘。當時葛洪把它叫做“天行發斑瘡”,實際上就是天花。公元610年,隋·巢元方等編著《諸病源候論》已進一步懂得天花與麻疹的鑒別方法。

阿拉伯著名醫學家杏塞斯(Phazes,於公元850—928年),在九世紀才發現並鑒別了天花與麻疹。他比葛洪遲了五百多年,比巢元方遲了三百多年。

公元282年,西晉·王叔和撰寫的《脈經》,確定了寸口部位切脈方法,地納為二十四種脈象,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脈學專著。

阿拉伯著名醫生阿維森納(Avicenna,公元980—1037年)撰寫的醫著《醫典》,其中關於切脈部分,基本上是根據《脈經》寫成的。他比王叔和的《脈經》遲了七百多年。

公元624年,唐朝設立太醫署,由行政、教學、醫療、藥工及學生等各部分人員組成,共340人,並附設藥園,從事製藥和培養藥園生。學製為三年至七年不等。畢業時授予醫師、醫正、醫工等職稱。

意大利於公元846—856年,建立聞名於世的薩勒諾(Salerno)醫學校,學製為五年至十年不等,畢業時授予醫師學位。但唐“太醫署”比薩勒諾醫學校早了二百餘年。

公元652年,唐·孫思邈撰寫《千金要方》,共三十卷。他在世界上第一個正確記載了重氣病和治療方法,提倡用海藻、羊靨治療大脖子病,遠較國外馬來氏早1200年。

公元659年,唐朝組織了蘇敬、李等二十餘人集體編著《新修本草》,共54卷,收載藥物約844種。這是當時政府頒行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

西歐最早的藥典是公元1498年意大利佛羅倫薩藥典和公元1535年紐倫堡政府的藥典。這兩部藥典比《新修本草》晚七百至八百餘年。

公元659年,由唐朝頒布的《新修本草》中記載:以白錫、銀箔、水銀製成的汞合金銀膏,用以補牙齒。

英國椿爾(Bell)於1819年才用汞合金鑲牙。他要比《新修本草》中的記載遲一千一百多年。

公元752年,唐·王燾花費了。十年時間,整理編成的《外台秘要》。書中記載:消渴病(糖尿病)人的尿是甜的。它比西方威爾斯(Willis)於公元1670年才知道糖尿具有甜味早九百多年。

唐·李商隱(812—858)的《李長吉小傳》寫道:“長吉細瘦,通農,長指爪”而早死,終年才二十七歲。有人考證李長吉(李賀)可能是死於馬凡氏綜合征。因為該症是遺傳性疾病。有染色體異常,除了通農外,還有其他畸形。往往在年輕時死亡,主要死因是心血管並發症,主動脈瘤破裂或心力衰竭。因此,認為馬凡氏綜合征是我國最早的描述。

法國兒科學家馬凡(Marfan 1858—1942)被認為是馬凡氏綜合征最早描述者。但他比李商隱的描述遲了一千年左右。

公元1102—1106年,北宋統治者殘殺起義人民,並進行剖腹,“刳其腎腸”。然後命醫生和畫工繪成解剖圖譜。當時由著名醫生楊介整理校對,繪製《存真圖》一卷。書中對人體“喉咽而下,心、肺、肝、脾、膽、胃之關屬,小腸、大腸、腰腎、膀胱之營疊,其中經絡聯附,水穀泌別,精血運輸,源委流達”等,均有較詳細的描述。所繪的解剖形態與位置,基本上都是正確的。

意大利藝術家、現代解剖學創始人之一達·芬奇(Leonardo daVinci),約於公元1472—1519年描繪了人體內髒的位置和形態,繪出。百幅精美的解剖圖;證實血管起自心髒。現代解剖學主要奠基人、比利時學者維薩留斯(Andreas Vesalius)於1543年著解剖學名著《人體之構造》,被譽為“世界上第一部科學的係統解剖法”。但楊介的《存真圖》比達·芬奇的解剖圖和維薩留斯的《人體之構造》要早四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