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中醫學在國外拾零(1 / 3)

在東方傳統醫藥學中,中醫學是一顆耀眼的明珠,光彩照人。早在唐代,中醫藥書籍已進入朝鮮和日本。十五世紀,日本已確立了以中醫學為基礎的漢方醫學。十七世紀,中醫文獻,如脈學、針灸等專書已傳至歐洲和中南美一帶。十九世紀初,法國的一些大醫院已采用針灸療法。目前日本、朝鮮、法國、德國、加拿大、羅馬尼亞、蘇聯、英國、美國等研究中醫學的學術團體、機構、刊物、書籍空前活躍。日本有個研究針灸組織曾提出:“跑步前進趕中國”的口號。看來,中醫藥學在國外的醫藥衛生界中迸發出了異彩。

譯完《黃帝內經》的日本“壽星”

1981年,日本有個八十四歲的“壽星”,經過二十五個秋冬,勝利譯完中國四大醫學經典著作之一的《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理論巨著,包括《素問》和《靈樞》兩大部分,共18卷,162篇。這本中醫巨著,得到國際上的重視,其中部分內容已被譯成日、德、英、法等多種文字,深受讀者的歡迎。美國醫學史女博士維茨所譯的《內經·素問》,雖然隻譯了34篇,其中誤譯和錯譯之處也不少,如把“三焦”譯成“三個燃燒的部位”等,但還是屬暢銷書,一版再版。《黃帝內經》是秦漢時代形成的,學理深邃,文字古奧艱深,世界上有不少翻譯家曾嚐試譯完全書,然而都未曾有人攻下這個“堡壘”。

去年,這個“堡壘”竟被一個日本的“壽星”攻下來了。他名叫柴崎保三,六十歲才畢業於東京高等針灸學校,打下中醫的堅實根底。後留校當教師,一邊教學,一邊翻譯《黃帝內經》。二十五年來他嘔盡心血,終於在白發蒼蒼之年,第一個奪下翻譯《黃帝內經》的“瑰寶”。

譯文全書共二十六卷,每卷450至500頁。日本京都醫學出版社已陸續出版,不久將全部出齊。隨著《黃帝內經》全部譯文的問世,柴崎保三將成為醫林中舉世矚目的翻譯名流。

“回到張仲景的時代”

十七世紀中葉,日本漢方中的古方派鼻祖名古屋玄醫曾大聲疾呼:“回到張仲景的時代”的口號。

張仲景是我國東漢名醫,被譽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著有《傷寒雜病論》,後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書,皆屬中醫學“四大經典”著作。在祖國醫林中有專崇張仲景者,被稱為“經方派”。

在日本,張仲景也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十七世紀,日本漢方中也隨著中國宋元醫學流派的出現而產生了三大派。一派專崇“醫聖張仲景之遺訓者為經方學派”;一派“奉晉、唐、宋、元、明、清之醫術者為後世學派”;一派“不分經方及後世者為折衷學派”。這三派中,經方派一直占優勢。他們把張仲景抬高到“千古用方之鼻祖”的地位。主張“自幼而壯而老”,專一攻讀張仲景的書,“猶如身在當時,親受訓誨”,隻要“精究其意,推廣其意,則萬病之治,易如反掌矣。”因此,他們開的是張仲景方,用的是張仲景藥,不能越雷池一步。

據《國外醫學》報道:“今天日本中醫界,在實際臨床運用的方劑中,《傷寒論》方及《金醫》方仍占大多。1972年《漢方研究》曾出過一期《中醫方劑解說專集》,其中載有臨床常用方劑82個中,傷寒方為53個,占65.9%。日本一些著名中藥製藥工廠,如小太郎、內田、盛劑堂等製藥公司出品的中成藥(浸出劑)中,傷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顯是傷寒方的演化方)。1978年1—6期《漢方の臨床》中,專門討論《傷寒論》的文章就有八篇。可見張仲景在日本中醫界有著深遠的影響。”

棄西學中的佼佼佼

在日本的醫學界,原來是學西醫的,後改為學中醫者為。不少,但像和田啟十郎、湯本求真以及大塚敬節,既是三代的師徒關係,又都是從西醫改行為中醫,並都成為漢方界中的佼佼者,卻絕無僅有。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主張西化,漢方醫學受到壓製而日趨衰弱,直至二十世紀初,漢方醫學處於非常衰落的時期。這時有位西醫生,名叫和田啟十郎,認識到漢醫在臨床等方麵的優越性,不顧政府對漢醫的種種限製與歧視,從西醫的營壘中衝殺出來,大力讚揚中醫,鑽研漢方醫學,還在他家鄉和東京開設診所,並於1910年奮力寫了《醫界之鐵錐》一書,成為日本漢醫複興的先聲。他認為西醫有長處也有短處,強調漢方醫學作為治療醫學的優越性。由於他本身是西醫,一時引起醫學界的震動。一些西醫步著他的後塵,也開始學習漢方醫學,掀起了一個複興漢醫運動。他的弟子湯本求真就是其中一個取得卓有成效的佼佼者。

湯本求真畢業於日本金澤醫學專科學校,從事診療工作多年。一次,他的長女患疫痢,屢治不效,不幸病逝。他“恨醫之無術”,極度悲傷,“精神幾至潰亂”。偶然他讀了先師和田啟十郎的《醫界之鐵錐》,“始發憤學中醫”。他雖然“流輾四方,窮困備至”,但“未嚐稍易其誌”。曆經十八年的刻苦攻讀,他竟有所悟。認為“中醫。千年來,就億萬人體研究所得之病理及其藥能,曆千錘而煉,勝於今日之新法多矣。”於是他抱著欲振中醫衰弱之誌,獨力宣揚中醫之長,於1927年撰寫了《皇漢醫學》巨著。內容全以中醫理論為基礎,闡明中醫治療的效用。此書出版後,轟動了日本當時的中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