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序的人,大抵都知道王仲宣這個名字。但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原來他就是建安時期赫赫有名的作家和詩人王粲。
王粲,字仲宣,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劉勰稱他為“七子之冠冕”,當時著名學者蔡邕亦譽之為“有異才”。著有《王侍中集》。關於他的死,中醫界相傳是因“農落”而卒。現查閱有關史料,似屬訛傳。
其肇端應出自晉·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序》:“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農落,農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仲景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謂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信。後二十年果農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到了宋代,《太平禦覽·何顒別傳》也有類似記載:“王仲宣年十七,嚐遇仲景。仲景曰:‘君有病,宜服五石湯,不治且成門後(疑有奪訛),年三十當農落’。仲宣以其貫長也,遠不治也。後至三十,疾果成,竟農落。”以上記載,仲宣遇仲景時,年齡稍異,一作“年二十餘”,一作“年十七”;而病發時,一作“四十當農落”,一作“三十當農落”。但都證實仲宣不服張仲景的五石湯而“農落”致死。直至清代陸懋修寫《補後漢書·張機傳》,還把皇甫謐這一記載引入傳裏,並讚道:“美哉乎,仲景之能候色驗農也。”如此世代相傳。於是乎近代有人進一步考證:認為仲宣患的是麻風病,以至有人探討王仲宣“四十落農的理論基礎”,在於“內髒陽氣不足,腎尤最弱”。這樣步步深入探討,促進百家爭鳴,本是好事。問題在於王仲宣是否真由於“農落”而死。近來查閱有關史料,發現並非如此。
《魏誌·王粲》雲:“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時年四十一。”這裏雖然記載了王仲宣死時年四十一歲,與當年張仲景所推斷的“四十當農落,半年而死”的歲。相近(這可能是曆史的巧合,因而造成曆史的誤會),然而卻未道出“卒”之病因。查《王粲年譜》,他是“正月二十四日戊申”死的。在他死前“一百八十七日”並未有“農落”,也毫無麻風病的跡象,反而在他死前三個月,即建安二十一年十月份,還隨曹操東征孫權。十一月至譙,寫下了《從軍詩》,懷著“從軍征遐路,討彼東南夷”的雄誌。第二年正月,曹兵屯駐於居巢,此時正好流行疫癘,曹兵病亡甚多。王仲宣也死於此時此地。據《魏誌·司馬朗傳》雲:“建安二十二年,與夏侯惇、臧霸等征吳,到居巢,軍士大疫,朗躬巡視,致醫藥遇疾卒”。又據《魏誌·阮瑀傳》雲:“幹(徐幹)、琳(陳琳)、(應)、楨(劉楨)二十二年卒。文帝書與元城令吳質曰:‘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以上材料,足以佐證:“粲蓋亦死於疫癘”。至於說王仲宣是“農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的說法,除了宣揚張仲景超人診術之外,毫無其他史料可證,似屬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