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糾正聞法動機(1 / 1)

一、正確的聞法動機

首先請大家發菩提心,我們聞法之前要糾正自己聞法的動機,以菩提心來聞法:為了一切的如母眾生可以快速地由生死輪回中間解脫出來,所以我們要來聞法。通過聽聞佛法可以知道怎樣修行。以菩提心來聽聞成佛方法的開示,之後通過正思、正修,我們就可以成佛。唯有成佛才真正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由六道輪回之中解脫出來。

這個動機是非常重要的。好像一棵樹一樣,如果樹根有毒,樹的花、果都是有毒的。我們修行也是這樣,如果你最初起心動念動機不是那麼理想,你的功德就差很遠,所以請大家要以菩提心來聞法。

二、快樂生活與快樂修行

我們講的題目是《如何做一個快樂的修行人》。禪宗的三祖僧璨大師就開示過:快樂無憂就是佛陀。如果我們每一天都非常開心、快樂,沒什麼憂愁,這種生活就是解脫的生活,就是歡喜自在的生活。

怎樣做一個快樂的修行人呢?佛陀說:快樂其實有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暫時的快樂,就是人間天上的快樂;第二個層次是永恒的快樂,就是涅槃的快樂。

我們用兩個晚上的時間,首先給你們講基礎,怎樣得到暫時的快樂,就是人天福報,人間天上的快樂。其實學佛應該是非常快樂和輕鬆的一件事,不管你學佛不學佛,我們想一下,一般人所追求的是什麼呢?首先是希望自己和家裏的人、朋友、周圍的人可以生活條件好一點,財富自在,這一點是最基礎的。

有的人以為我修行就要放下,學佛就要放下,放下就不可以追求世間的財富,不可以追求自己的事業順利。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如果世間法你想求都求不到,你想求出世間法是很困難的。比方我們求財富,求聰明智慧,求身體健康長壽,如果你這些東西都求不到,“噢,我念阿彌陀佛,將來可以往生西方。”你求得到嗎?世間法都求不到,你有障礙、有業障沒有消除,你以為可以求到出世間法的解脫嗎?很困難的。所以一定要有基礎。

大家學佛不可以將生活跟修行分為兩部分,我們應該將佛陀的智慧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間,這樣你每一天的生活都非常的快樂,非常的開心。遇到煩惱你懂得用佛陀的智慧來轉變,有不如意的事情,你會運用佛陀的智慧和教導來提升自己生命的境界。這樣每一天都生活得非常的開心,就是真正的佛弟子。

如果你學佛每一天都愁眉苦臉,其他人見到你就產生一種反感。而且對佛法有一種誤解:“噢,他不學佛還好,學了佛之後,每一天好像很憂愁,好像很痛苦。噢,看來學佛不是一件好事。”

這樣你就讓眾生誹謗三寶了。

所以我們學佛每一天都很快樂的,而且學了佛以後身體很快恢複健康,你以前對任何事情很難看破放下,現在可以看破放下,提升自己生命的智慧。

這樣大家就說:“噢,學佛之後真是有很大的好處。”

你不要度他,他自然就跟著學佛了,所以這一點就是一個方麵。

三、快樂修行的三種追求

不管你學佛還是不學佛,首先,我們追求的基礎是怎樣得到福報,怎樣財富自在。

第二是怎樣可以有智慧,提升自己的智慧。

第三是怎樣可以健康長壽。

怎樣可以得到財富自在,這個是世間人所求的,我們怎樣可以讓自己的事業比較興隆,生意做得比較好?

有些人說:“很簡單,念《藥師經》。”

很難講,有時還好,但是有時覺得沒有什麼變化。這個原因在哪裏呢?因為你不是真正了解佛法,你是表麵學佛,表麵的修行。

但是如果你有了財富,生活條件好了,這樣就可以了嗎?不是的,還要有智慧。你看很多人有一點福報,以前做生意,或者做其他事,掙到幾百萬,但是他不夠智慧,去到澳門那邊賭博,一夜之間一次就輸了幾千萬,這就是沒有智慧。或者甚至有一些人吸毒,讓自己生不如死,這種也是沒有智慧。所以我們應該有了福報,還要有智慧。

你有福報,也有智慧,如果你沒壽命,那也沒用。你自己有命賺錢沒命享受,這種也不是很好。所以我們第三種就應該追求自己的身體健康長壽。

一般人學佛之後,如果隻是表麵修行,時間長了之後慢慢地信心就會有動搖,就會有變化了。所以有些人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那段時間的信心很堅固,很精進。每一天早上三點鍾起床做早課。但是時間長了,覺得自己想求也求不到,慢慢地心就退轉了,所以“學佛兩年,佛在西天”,那段時間距離就很遠了。“學佛三年,無影無邊”,或者“化為雲煙”。怎麼會這樣呢?因為他不是真正了解佛法,所以他得不到什麼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