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育兒篇:做個完美媽咪!(11)(1 / 3)

新生兒長了鵝口瘡可用棉棒蘸冰硼散塗患處,每天2~3次,或加入用10毫升生理鹽水和50萬單位製黴菌素粉配成混合液塗口腔,每天3~4次。如果鵝口瘡是由於其他疾病引起,應去醫院積極治療。

471.吃母奶的寶寶得了黃疸的護理方法

吃母奶的寶寶得了黃疸,屬於病理性黃疸中的母乳性黃疸。病理性黃疸原因較複雜,常見的有新生兒溶血、感染、先天性膽道閉鎖等。

如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即有黃疸,或是黃疸程度較重並持續2周以上,極可能是病理性,應送醫院檢查治療。

對於病理性黃疸,光療效果較好,如無效可進行換血。母乳性黃疸較輕者不必處理,重者可暫停哺乳2~3天,看黃疸是否減輕,而後恢複母乳喂養,絕對不能因寶寶患母乳性黃疸而長期停喂母乳。

472.得了肺炎寶寶的症狀及護理

寶寶出生後一周內發生肺炎多由於分娩過程中吸入了汙羊水或陰道分泌物而引起,稱為吸入性肺炎。若數日後才發病,則與其他途徑的感染有關。

新生兒患肺炎後,症狀多不典型,發病急者有發燒氣促(即氣急)、口唇青紫、腹脹、咳嗽等症狀;發病慢的多不發燒,甚至有的體溫偏低(36℃以下),全身發涼。所以新生兒雖然不發燒,但隻要看情況不好,如不會哭、不吃奶、精神萎靡、煩躁、嗆奶、嘔吐或口吐白沫等現象,一定要仔細觀察是否患了肺炎,不能延誤,需要馬上去醫院救治,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肺炎患兒需要安靜的環境,以保證其充分休息,減少對氧的消耗,保護心肺功能。要避免能引起患兒哭鬧、咳喘及妨礙睡眠的各種因素,如大聲喧嘩、吸煙等。室內應定時通風,每次約15分鍾,但要避免對流風,同時注意保持空氣濕度。當患兒喘憋不安時可抱到室外,讓患兒呼吸新鮮空氣,數分鍾後即可呼吸平穩,安靜入睡。要注意將患兒包好、穿暖,隻露出口、鼻,不要受風、受涼。

患兒發熱、喘氣可消耗大量水分,需要隨時補充水分,以防脫水。要經常給患兒變換睡眠姿勢,不要讓患兒長時間平躺著,以防止肺部充血。患兒咳嗽時可輕拍其背部,以利於痰液排出。

473.肩關節脫位時怎樣複位

當寶寶走路或奔跑中突然摔倒,手掌或肘部著地,身軀向一側傾倒,產生壓向地麵的衝擊力,這時在地麵的反衝擊力下容易發生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後寶寶可能會立刻哭叫,患側手臂不能上舉,用手撫摸或按壓患側肩部時疼痛難忍,這時應該迅速送往醫院,請有經驗的外科醫生進行複位。由於肩關節複位相對複雜,一般家長很難做到。

醫生常用足蹬法複位。讓患兒仰臥在床上,先用2%普魯卡因10~20毫升進行肩部局部麻醉,以減輕複位過程中的疼痛。醫生麵對患兒,半坐於傷肩一側的床邊,雙手握住傷肢的手腕,以足跟頂住腋窩部移位的肱骨頭。患兒右肩脫位時要用右足,左肩脫位時用左足。雙手從患兒的肩外旋,稍外展,沿上肢縱軸方向用輕柔的力量牽拉,繼而逐漸內收、內旋,當聽到“哢嚓”聲時,說明肩關節已複位。

患兒肩關節複位後家長必須注意保護,可在傷側腋窩內置一塊棉墊,用繃帶和膠布做環形固定上臂於胸前,並用三角巾懸吊固定1~2周,直到肩關節恢複正常功能。肩關節複位後很容易再次發生脫位,所以應當避免再次用力的牽拉。

474.寶寶頭部碰傷後的注意事項

寶寶頭部碰傷後應盡快且盡可能輕地將寶寶抱起,讓寶寶躺在床上或家人懷抱中,輕柔地安慰寶寶讓其鎮靜,不要過度搖晃。如果受傷部位未破損或輕微擦傷不要揉搓,以免加重毛細血管破裂造成皮下淤血,應局部冷敷,冬季可用冷毛巾,夏季可用冰箱內冷凍物品外裹濕毛巾冷敷並輕微加壓,數分鍾更換一次毛巾,需冷敷半小時左右,因為冷敷可使局部毛細血管收縮,減少皮下出血及滲血,減輕“起包”及“發青”現象。

即便是輕度摔傷在數天內也應密切觀察寶寶,發現有過度煩躁、嗜睡、嘔吐、肢體活動障礙等意外情況,應馬上去醫院診治。

頭部外傷後會有少數寶寶發生顱內出血,家長應細心看護寶寶,防止頭部外傷的發生造成嚴重後果。

475.肘關節脫位的護理方法

肘關節脫位常發生於寶寶奔跑而突然摔倒時,摔倒後上肢外展並後伸,使肘關節伸直,手掌著地。由於身體重力的作用,使肘部伸直過度,造成肘關節脫位。

肘關節脫位時,肘部表現為外翻或內翻畸形,肘後三角區喪失正常的功能,使前臂縮短,前後徑增寬。肘部逐漸腫脹,皮膚表麵可發青發紫,疼痛劇烈,手臂隻能彎曲,不敢下垂。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