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匈奴退居漠北之前,當時還年輕的聶行就與中、左各帳和大小部落混得熟識了。匈奴完全離不開這些商人,加之他們原始的血性中潛伏著豐富的情感因子,一旦被調動而活躍起來,便能待相識如族親,達到深信不疑的程度。當然,如果發現被戲弄和欺騙,他們又會施以十倍殘酷的報複。
聶行細節性熟悉匈奴的禮儀習俗性格情操,來往之間粗細有度信行禮至,絕不會有分毫差池,這恰恰是遊牧部落對外族客人最苛刻的要求,內部反倒不盡然。出於心理深層說不明道不白的原因,他們在交往中不自覺地希望得到充分尊重。
聶行駝隊攜帶的物資,相當一部分是提供給單於和各帳首領的。交易極其慷慨,甚至附帶大量的饋贈,這使頭曼及以下都感到愉快。
露天的民間交易也在同步進行。聶行為熟人們帶來了許多新鮮而實用的禮物,這些不論大小輕重,都能給美麗而單調的草原增加異樣的點綴,使沉悶已久的主人們高度興奮起來。那些不甚熟悉的人也趨之若騖,希冀在下一輪的交易中同樣獲得朋友般的待遇。
匈奴的貴族和官員們爭相邀請聶行到氈帳作客,直弄得應接不暇。僥直那來到聶行臨時搭起的氈房。這氈房外表與匈奴人家沒有多少差別,室內卻布置了榻席幾案,細軟精致,陳設規整講究。
行過禮,僥直那傳達了太子左屠耆王冒頓的邀請之意。聶行請衛隊長同座,問訊之間,順手從幾上拿起一把帶鞘的匕首相贈,嘴上說“實在不成敬意。初次見麵,沒啥準備,就算交個朋友!”僥直那本是實在人,睹物便覺心愛,見聶先生這麼誠心,便謝過了,欣然收下。由於以肉食為主,匈奴人喜好隨身攜帶鋒利小刀,但大多數牧民條件有限,便以戰刀代勞,但那畢竟不合貴族、騎士的風範。中原匕首煆淬精良,型製豐富,嵌飾各異,當然有別於匈奴中隻為實用的小刀,牧場上也是物以稀為貴的。
這裏私人有迎來送往之事,不一定都要提前約定。聶行不願怠慢,便即作了些準備,又捧出一個挺大的描金漆匣子栓在馬背上,隨僥直那來到冒頓的氈帳。這樣一請就到,雖說本是意料中的事,但還是讓冒頓感到了更多的親近。
太子帳中設置的是家宴,美貌伶俐的夫人妁莪不甘寂寞,也乘冒頓高興湊來作陪。客人首先敬贈一條綴著玉帶扣的金腰帶,特別那對玉帶扣是中原皇族、士大夫和品行高尚的君子才配使用的,冒頓多少明白這尊重與貴重的雙重意思。接著,又捧出一對做工精致的金簪送給太子夫人,其線條點綴集中原與匈奴特色於一體。妁莪當即試了,那份子人美自美,意蕊橫飛之色無需掩飾。
早期的差異性人群,可能因為利益之爭而敵對,因為習性的文明程度不同而歧視,彼此間頻繁挑起殘酷的喋血事件,但心理卻沒有被偏執和人為營造的塊壘所禁錮。他們沒有產生整體情緒的異化,即使存在惡意的圖謀,也還沒有開鑿永久性的********鴻溝,因而總是在人類曆史的自然軌道上正常行駛。他們的大局沒有被極端的思想觀念和宗教化的神秘力量所幹預,共性心理沒有遭到陰謀戕害、沒有被外力所扭曲,因而普遍的個體之間也不存在那麼多不可調和的芥蒂。他們不畫地為牢,本就是分合變幻的融合體當然不拒絕新的自然融合,匈奴人就是這樣。天生一種淳樸的好客情結,當客觀條件允許時,他們不會刻意拒絕與任何族群交往,也不計名分地接受各種可能的饋贈。這雖然會顯露出某種程度的貪婪,但從不虛套,因為拒絕善意不合人之常情,拒絕利益更不合生存原理。
主人和客人隨意喝著酒和馬奶,吃著手抓肉,交談得很融洽。冒頓把金腰帶放回包裝的錦囊,兩眼還不離那玉帶扣。他感到納悶,因而也好奇,中原人為啥稀罕這種看上去很漂亮的石頭呢?聶行感覺到了他的心理,於是給他講了一個後來在現代中國已經被中學課文普及了的精彩故事:
中原的東周時期,趙惠文王設法弄到了楚國的一塊寶玉,寶玉稱作“和氏璧”。秦昭王也很想得到和氏璧,便派使者與趙國交涉,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
冒頓大吃一驚:“啥樣的玉,再漂亮的石頭還是石頭,咋能頂得上十五座城池呢!”城池,他又想,要城池做啥呢!
聶行詭秘地一笑,說:“您先聽著……盡管這代價叫人難以想象,趙王還舍不得交換呢!可是心裏又害怕實力強大的秦國。倘若不得已拿出和氏璧呢,又怕被秦王欺騙,換不來那十五座城,真是又心疼,又為難。”
“交換個啥,值當嘛!”冒頓有自己的潛台詞,但表麵興致勃勃。
趙王想不出對付的辦法,他就找來宦者令繆賢商量……
“宦者令是個啥?”妁莪提出疑問。
“就是管理宦官的頭目!”聶行禮貌地回答。
“宦官又是啥?”妁莪追問。
“宦官就是皇上宮裏服侍皇上和他夫人的男人!”
“男人……伏侍女人?”妁莪感到不解。聶行繼續講來:繆賢乘機向趙王推薦了自己家中的一個舍人,名字叫藺相如。
“舍人……”妁莪才發出聲,被冒頓瞪了一眼,把疑問咽回去了。她的確太能攪和了。
藺相如對趙王說:“秦國是完全不可信的,但大王如果不答應他們的要求,我們多少會顯得理虧……”
“還理虧呀……”妁莪忍不住又插話,但立刻又被冒頓擺手堵了回去。聶行繼續講:“如果我們給他寶玉,他不兌現承諾,這就是秦國不講道理了。反複掂量,我看必須設法揭露秦王的騙局,那時就是他對不住我趙國了!”
這可是一個難題。趙王問:“咋樣才能揭露呢?”藺相如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我請求得到大王的差遣,保護和氏璧到秦國去。假如秦王不拿出城來交換,我就保證把和氏璧絲毫無損地帶回趙國!”趙王將信將疑,但實在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就勉強派藺相如出使秦國。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來到秦國,把它獻給了秦王。秦王十分高興,拿在手裏反複欣賞,讚口不絕,還讓大臣們一同觀看,大臣們也紛紛表示祝賀。藺相如察言觀色,果然秦王沒有誠意,隻是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於是,他自言自語:“這和氏璧好是好,可還不免有那麼一點瑕疵,難以察覺而已,難以察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