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日之後,病體支離的李斯,為鄭國『操』持了最為隆重地平民葬禮。
列位看官留意,秦法有定:官員無端『自殺』,一律視為有罪,非但不得享受生前爵位禮遇厚葬,且得追究罪責而後論定。唯其如此,李斯請求廷尉府折衝斡旋,能使胡毋敬與鄭國不再被追究罪責,而以平民之身了結喪事。若在帝國常政之下,李斯身為奉法首相,自不會有此等請求;廷尉府身為執法官署,也不會接納此等違法之說。然則,此時之帝國大政業已麵目全非,一切皆猙獰變形,故“違法”之舉反倒具有了不同尋常的大義。廷尉正之所以不想追究死因,而以“老來聚酒,無疾而終”呈報處置,便是想在『亂』政之中為功臣爭得個最後的厚葬。而已經開始痛悔的李斯,則所想不同:鄭國胡毋敬雙雙同時服毒『自殺』。無疑是對秦政變形地最大不滿,是最深的無奈,其間自然也包括了對李斯的失望與不滿。從天下評判與身後聲譽而言,鄭國胡毋敬『自殺』,無疑為不堪邪政地正道殉國之舉;若仍以功臣厚葬兩人,則無異於為胡亥趙高貼金,使其至少落得個“尚能善待功臣之名”,而鄭國胡毋敬之以『自殺』抗爭。則可能大大地蒙受曲解。是以,李斯寧可使兩人不獲厚葬,也要維護兩位老功臣的聲望。李斯深信,一個太史令出身的胡毋敬,一個絕世水工鄭國,誰都不會在乎死後如何處置,而更看重一世的節『操』,更看重大義的評判。如此處置。至少,李斯那顆破碎地心尚能有些許的慰藉。
李斯所痛心者,自己竟在暮年之期失卻了這位最敦厚的老友地信任。
自當年的大決涇水開始,李斯便與鄭國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長長的歲月裏,鄭國幾乎懷疑包括秦王在內的任何人。而隻相信李斯,隻敬重李斯。寡言地鄭國,隻對李斯說心裏話。素來少和人交心地李斯,也隻對鄭國毫無隱瞞。鄭國不通政事。李斯不通水務,兩人共事卻和諧得血汗交融……自甘泉宮之後,鄭國與李斯的來往越來越少了。然則,當李斯主持始皇帝葬禮焦頭爛額地時候,年邁的鄭國依然在垂暮多病之時接受了李斯的懇請,帶病出來為始皇陵工程奔波……之後,鄭國顯然對李斯絕望了。因為,不善交誼的鄭國在最後的時刻。沒有找李斯飲酒,也沒有找李斯說話,而是不可思議地找到了同樣不善交誼地胡毋敬了結一生。李斯深信,隻要鄭國來找自己,便是指著自己的鼻子痛罵,李斯也會一如既往地敬重這位老友,甚或,李斯能改弦更張亦未可知。是的是的。鄭國固然沒有找自己。可李斯自己也沒找過鄭國。自認絕無迂闊氣息地李斯,自認是鄭國保護者的李斯。你為何沒有體察到鄭國在目下艱難之期的絕望?平心而論,你李斯僅僅是忙碌麼?僅僅是沒有閑暇麼?僅僅是內心深處有愧而畏懼麵對老友麼?不!你李斯在內心深處,是有一絲蔑視鄭國之心的。鄭國不通政事,不求權力,不善交人。於是,你李斯便將鄭國看做了一個大政無主見之人,自覺不自覺地,你以為鄭國任何時候都會是李斯的人馬,都會跟定李斯,而絕不會疏遠李斯,絕不會對李斯生出貳心……事實果真如此麼?非也,非也。鄭國已經以不告而永別的方式,宣布了與你李斯的最終分道。李斯啊李斯,你自以為精明得計,實則何其淺陋,何其不通人心也!……
鄭國的墓地,李斯選在了涇水瓠口峽穀地一片山坳裏。
老秦人沒有忘記鄭國。盡管葬禮未曾知會任何局外人,涇水兩岸的民眾還是絡繹不絕地趕來了,瓠口峽穀的山坳裏擺滿了香案犧牲,已經是男丁罕見的老秦人扶老攜幼『婦』孺相攙,黑壓壓布滿了山頭。下葬那日,漫山遍野哭聲震天,悲愴憤激之情雖始皇帝國喪而未嚐得見。李斯眼睜睜看見,兩個老石工跌足捶胸慟哭不已,兩三個時辰竟哭死了過去,最後與鄭國一起合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