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心平,蛙鳴蟬叫也怡人(1 / 1)

從容,幫你脫離困擾。

心靜自然涼,人們難以控製天氣,但是心態卻可以。生活當中,像天氣一樣難以控製的事情有很多,這時我們就需要調節自己的心態,爭取平和些,才能消除內心的煩憂。心平氣則靜,心態好一些,凡事看淡一些,才能做到真正的從容。

可以想象,炎炎夏日,蛙鳴蟬叫總是讓我們感到心煩氣躁,但是到了夜涼如水的晚上,心頭的煩躁好像就能緩和一些。我們的心也分為兩麵,一麵是夏日的太陽,一麵是淡如水的月亮,隻有如月般從容,才能消除心底的煩躁和憂慮。環境在於我們怎樣去感受,如果隻沉浸於自己的安然中,自然不會受環境影響,反之,如果太過注意周圍的環境,就隻能讓自己產生憂慮和煩躁。

從前在一個廟裏有很多小和尚,因為年齡小,所以很難保持安靜。住持很慈祥,對這些小和尚的管教並不嚴厲,他希望他們能夠自己悟出道理,而不是通過自己強製地傳授。小和尚們每天在不坐禪的時候都在寺院中唧唧喳喳,打掃的時候也會玩鬧起來。

有一個入寺比較早的小和尚,年齡稍大,此時的他已經習慣於坐禪的生活。他曾經厭惡喧囂,才選擇此地出家,也正是這樣才能夠讓他遠離喧囂,過上平靜如水的生活。但是這些小和尚打亂了他的內心,他在坐禪的時候總能聽到那些小和尚的喧嘩和吵鬧。雖然他很想教訓他們,但是住持曾經告訴他要慈悲為懷,寬容待人,與世無爭。沒有辦法,為了留得一方清淨,他隻能選擇到寺廟外的樹林中坐禪。

有一天,住持在小和尚坐禪的時候來到了樹林,問他為什麼在這裏坐禪,小和尚便一五一十地說了。

小和尚說:“因為這裏難得清淨,寺院中的小和尚實在是太過吵鬧了,為了修禪,我隻能找得一方清淨。”

住持笑了笑,問他:“這裏的蟬鳴沒有吵到你嗎?”

小和尚答:“不去注意就不會影響到我。”

住持微微一笑,反問他:“那麼你覺得小和尚的吵鬧和蟬鳴有什麼區別呢?”聽完住持的話,小和尚恍然大悟。從那之後,他再也沒有到樹林中坐禪了。

住持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即取決我們心境的並非是客觀的環境,而是我們自身。在意周圍的環境,就會被周圍環境所影響,從容一些,就能忽視那些讓我們煩躁憂慮的環境。

如果我們難以保持平和的心態,難以做到從容,那麼即使處於再安靜的環境,我們也隻會感到煩悶,這種情緒持續發展就會成為憂慮。我們要改變的不是環境,而是我們內心的波動,隻有從自己本身出發,做到從容,才能收獲心中向往的安然。

有一個女孩異常容易焦躁,這經常使得她的氣質大打折扣。每當她焦躁的時候,就會難以抑製自己的情緒,變得非常衝動,從而致使她周圍的空氣都像改變了一樣。每到夏天的時候,她的焦躁就會更勝以往,這樣的季節讓她非常反感。

午睡時,女孩會被蟬鳴影響得睡不著,晚上又會感覺燥熱,有時越想安靜下來就越是聽到規律的表針走動的聲音,這些都成為了影響她睡眠的因素。越是安靜的環境,她越是容易聽到各種聲音,這讓她難以入睡。一直保持著這樣的生活,她感覺自己有些神經衰弱了。

有一天,女孩的朋友約她一起出去玩。她想,反正回到家裏也是睡不著,不如就去放鬆一下好了。他們選擇到酒吧去消遣,那裏異常喧嘩,大家瘋狂地跳著舞,音樂的聲音大得震耳。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許是因為這段時間實在是太缺少睡眠了,也或者是放輕鬆了,這個女孩漸漸沉入自己的小世界之中,不一會兒竟然在沙發上睡著了。

耳邊震耳的音樂沒能成為影響她的因素,直到最後朋友叫她,她才從睡夢中醒過來。真是奇跡,這竟然是她睡得最舒服的一次。由此,這個女孩也領悟到了,環境並非是影響自己的因素,影響自己的是自己焦躁的內心。從那之後,女孩下班後就給自己減壓,從容地麵對生活,也是從那時開始,她每天都可以安然入睡了。

從容一些,往往能夠幫助我們脫離困擾。佛之所以能夠成為佛,遠離世間的煩惱,並非是佛所處的環境沒有煩惱,而是因為佛的心已經脫離了情緒的控製,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沒有了煩擾,生活自然能夠恬淡而幸福。我們缺少的,就是佛的從容。

世上沒有絕對的安靜,越是安靜的環境,聲音反而越容易凸顯出來。隻要我們能夠不在意,那麼怎樣的客觀環境就不再是影響我們心情的因素了。放寬自己的心,如月一般從容淡定,放下不必要的憂慮,自然能夠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平靜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