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能忍辱,就要有大度量、大胸襟、大氣魄。
或許你仍然向往一帆風順,可是卻在麵對曲折的人生。其實,所謂的一帆風順隻是對心靈的一種自我安慰,當不願成為命運的奴仆而又暫無扼住命運咽喉的能力時,切記,要學會忍耐。
張良忍辱下橋取履,終為帝王之師;韓信忍胯下之辱,統率百萬大軍,終於拜將封王;劉備隱忍苟活,寄人籬下,終成帝王大業;司馬懿忍辱負重,終挫諸葛亮之計謀。這些人雖然沒有“萬乘之尊”,但都能在對自己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含垢忍辱,忍常人所不能忍,終將取得常人未有的成就,名留後世。而真正忍辱最成功的還是要說越王勾踐。
烽火狼煙,血染千軍。春秋爭霸時,越王勾踐因不聽賢臣良言,長刀相向,因而忍受亡國之痛,方知悔恨。為了活命,為了複國,他舍棄尊王之位,含垢忍辱,派文種攜帶美女寶器賄賂夫差的寵臣伯嚭,才使吳王夫差允許越國求和。
勾踐隨後帶著妻子作為人質,來到吳國侍奉夫差。夫差出行,勾踐為其當馬夫,牽馬墜鐙;夫差生病,他親自送茶送飯,端屎端尿,甚至親嚐夫差的糞便。他終於贏得夫差的信任,被釋放回國。
返回越國以後,他親自到民間訪問疾苦,與有才之士共商治國大計。為鞭策自己,他臥薪嚐膽,過著貧苦百姓的生活。勵精圖治,發憤圖強,十年教訓,終於使越國民強國富。後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會,出兵攻打吳國,方報亡國辱君之痛,成其春秋霸主之名。
勾踐為雪會稽之恥,才忍屈受辱,不惜寄人籬下屈當馬夫,不惜親嚐夫差的糞便,用各種方式來表明對夫差的無限忠誠。舍棄尊位,為的是有朝一日站在姑蘇台上,雪恥建國;那時大勢已不可逆,天下最終是被這位“忍大辱,沉大氣”的越王而得。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忍辱負重,以圖將來。也許忍到最後一刻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才有希望看到轉機,隻有笑到最後的人方才是真正的英雄。
商朝末年,商紂王建酒池肉林,設炮烙之刑;對內沉溺酒色,奢靡腐化,對外殘忍暴虐、荼毒四海,使得民不聊生,國勢日漸衰微。而生活在陝西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領姬昌廣施仁德,禮賢下士,發展生產,深得人民的擁戴。這逐漸引起了商紂王的疑慮,於是就找了個借口將姬昌抓了起來,囚禁在當時的國家監獄羑裏。這時的姬昌已是82歲的老人了,這一關就是7年。
其間,紂王以種種野蠻手段對其進行侮辱和折磨,最為惡毒的是將其長子殺害後做成肉羹逼其吞食。相傳文王長子伯邑考非常孝順,在父親被囚禁後非常擔心父親的安危,於是不顧一切來到殷都,想到上層活動活動,懇求紂王釋放年邁的父親,不承想卻被紂王扣為人質。這時姬昌演易的事已被紂王得知,為了檢驗姬昌算卦是不是準確,紂王想出了殘忍的一招,將伯邑考殘忍地殺害了,竟然還烹成肉羹,派人送給姬昌吃。
姬昌看到肉湯,知道這是愛子的血肉,也很清楚這是紂王來試探他,如果不吃,必定會引起猜疑。於是,他強忍悲痛,裝作若無其事地把肉湯喝了。紂王聽了彙報,自鳴得意地對手下人說:“誰說姬昌是聖人?喝自己兒子的肉煮成的湯都不知道!”從此就放鬆了對姬昌的警惕。
姬昌能夠“忍難忍恥”,胸藏智識,腹隱韜略。一方麵,姬昌在被囚禁羑裏城的7年歲月裏,潛心研究,發憤治學,將伏羲八卦推演為64卦384爻,完成了《周易》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另一方麵,姬昌在回到自己的領地後,暗中招兵買馬,擴充勢力,準備與紂王對抗。後姬昌的兒子姬發(即周武王)繼承了父親的遺誌,禮賢下士,拜薑子牙為軍師,率兵討伐,與紂王軍隊激戰於商郊牧野,終究使得紂王大敗,縱火自焚。自此,姬發推翻了暴政,建立了自己的周朝統治,開創了曆史上的盛世之基。周文王、周武王也因此成為曆史上的賢明之君,被後世景仰。
故“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這需要大見識、大度量、大胸襟、大氣魄。那些缺乏胸襟氣度、目光短淺的人隻能成為世人笑柄,以提供血的教訓成為他人借鑒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