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擁有也是一種負累。
古代有個賢人叫許由,許由是個通達之人,平日不喜俗物,也沒什麼煩惱。有一次,他在河邊用雙手捧起水來洗臉,有人看到後,好心地送給他一個水瓢。許由用了後將水瓢掛在樹枝上。風吹過來,許由認為瓢發出的聲音讓人厭煩,就將瓢還給送瓢的人,繼續用雙手洗臉。
傳說上古明君堯傾慕他的才能,願意將天下交給許由治理。可是許由認為堯治理天下很合適,自己不想要這個負擔,就拒絕了堯。可見,在聖人眼裏,多一物就多一心。
許由是上古有名的賢人,他連天下都不要的風采一直令後人追慕不已。許由是不是一個沒有追求的人呢?不是。隻能說他不追求世俗之物,他所追求的一直是心中的清淨,這也是心靈的最高追求。像這樣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別的都放在一邊不予理會的人,自然煩惱少。
在現代社會,即使是修禪者,也不能說自己完全切斷萬物,沒有任何追求。人要生存,就要追求合適的謀生方法;人要感情,就要追求合適的心靈伴侶。追求並不等於心存雜念,也並不與禪的要義相違背。隻是人們漸漸發現,擁有的東西越多,負擔就越多;想要的東西越多,就越成為心靈的負累。就像一個人背著背包,如果放進太多東西,就會負重行走,以致腳步越來越慢,心境越來越不明朗,開心也離自己越來越遠。
可是人們很難放開已經到手的東西,這就是前麵說過的“癡”。“癡”如果更進一步,就成了貪,它們的表現都是對某種事物的過度偏執。人生在世,每個人難免會有偏執的念頭,將已有的東西牢牢握在手裏不肯放開。舍不得早已成為負累的舊物,就不能抓起生活必需的新物,也得不到兩手輕鬆的寧靜。一切煩惱都來自不如意,一切不如意皆來自偏執,可見人們什麼時候懂得放下,什麼時候才能遠離煩惱。
古代有個大官住在一所大宅子裏,卻經常覺得心煩意亂,很想尋個清靜。但他發現天地之大,清靜之地難尋,隻好請一位高僧為他指點迷津。
高僧聽完官員的煩惱,對官員說:“大千世界,讓人心煩的事很多。比如您身邊這幾位侍妾,每個人都佩戴著珠玉釵環,發出響聲,人一多,您自然覺得心慌意亂。不如讓她們摘掉這些珠玉首飾。”官員依言而行,果然覺得耳邊清靜了不少。
高僧繼續說:“人生在世,人人求富貴,即使摘掉了身上的珠玉,心裏想的仍是珠玉。隻有將心裏的雜念扔掉,才能如這房間一樣安靜。”
官員終於明白了自己心煩氣躁的原因。從此,他勤懇於公務,不再醉心於功名,果然神清氣爽,人們也越發敬重他。
世人常說想要覓一方清淨的天地之處可以暫時遠離俗世煩擾,可是最理想的桃花源迄今還沒被發現,周圍處處有煙火氣,這“清淨”總是無處可找。就像故事中的官員,眼看著簪環玉佩、功名利祿,哪裏還有清淨?可見擁有的東西太多,就會讓人心煩氣躁。
能夠擁有是一件好事,或者證明了你的能力,或者證明了你的運氣。但擁有太多卻是一種負累,何況我們擁有的一些東西並不是屬於自己的,我們隻是暫時的保管者,不如順其自然,讓它們也能發揮最大的作用。能夠放下,於人於己都是一種輕鬆。
少一份擁有便少一份執念,這不是要求人們做到一無所有,而是告訴人們要選擇將最重要的放在手裏,而不是一堆零碎的邊角。明理的人看得明白,人生所追求的不過是那麼幾樣東西,其餘的都是附加,什麼時候看透這一點,什麼時候就能懂得專心致誌。多一點也許不是壞事,但少一點卻意味著輕鬆和更多的可能。人生的道路漫長,要常常給自己減負,才能輕裝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