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什麼都想要,什麼都得不到(1 / 1)

抓不牢自己的人生,隻能被“路過”。

遊牧民族的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牧羊和打獵,看到豐茂的森林草地,全族的青壯年男子就要衝進去尋找獵物。一個孩子剛剛學會騎馬,在叔叔的帶領下學習打獵,想要一展身手。

小孩子愛玩,心態又浮躁,看到兔子就想追兔子。正在追兔子,旁邊躥出一隻鹿,他又想追那隻肥大的鹿。這時一隻野雞從頭上飛過去,他又想拈弓射箭打下野雞。孩子就這樣看到什麼想打下什麼,結果打不到一個,回頭想找一開始看到的那個,動物們早跑沒影了,忙了一天,他兩手空空。

叔叔告訴他說:“我第一次打獵和你一樣,看見什麼想打什麼。其實一次隻能射一箭,得到一隻獵物就是收獲,為什麼要貪心?隻有戒掉這個毛病,你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獵手。”

孩子初學打獵難免三心二意,什麼都想抓的結果是什麼都沒得到,白白浪費力氣。長輩以自身經驗告誡孩子,想要做一個優秀的獵手,先要學會不貪心,一心一意地抓緊眼前的目標。打獵如此,做其他事也是一樣,目標一旦堆積,就會造成視覺上和心理上的雙重障礙,隻有頭腦清醒的人才會從一開始就盯準一個,抓到手再著手下一個。

俗話說,一個人不能同時追趕兩隻兔子。如果一隻兔子朝東,一隻兔子朝西,這個人隻能留在原地踏步,一無所獲。如果兔子再多一點,這個人恐怕連怎麼抓兔子都忘了,光顧著想究竟追哪隻,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空想家。大千世界,機會無處不在,誘惑無時不有,如果不能認定一個,而是四麵出擊,不論是精力還是頭腦都會不夠用。

人們常說做事要重視過程,不要過分看重結果。其實這句話應該加一個前提,不論什麼過程,都需要投入百分百的心力,否則就不叫過程,叫路過。路過的人看看路邊的好風景,欣賞一下別人的勞作,還能指點一下哪一塊地長得好、哪一片莊稼收成差。當然,收獲這件事與這樣的人無關。三心二意的人經常處於“路過”狀態,他們做什麼事都是三天新鮮,很快又有了新的目標、新的計劃,而且他們還會找很多理由說服自己、說服別人:“現在這個比以前那個更好。”這樣的人抓不牢自己的人生,隻能“被路過”。

一隻狐狸住在一座大山裏,經常為食物發愁。這一天,它的好運來了。山腳下的一個農民開了一個養雞場,狐狸每天都溜下山,偷偷叼走一隻雞。農民每天清點雞的數目,發現每天都要缺一隻。可狐狸跑得太快,農民沒有辦法。

漸漸地,狐狸覺得每天一隻雞不夠吃,它想要吃更多的雞,它每天叼一隻大個兒的雞。還要帶上一隻小雞。又過了半個月,一隻大雞和一隻小雞也不能滿足狐狸的胃口,它開始叼兩隻大雞。可是,叼了兩隻大雞後,狐狸逃跑的速度明顯地慢了下來,終於在一天晚上,被埋伏在雞棚外的農夫抓個正著。直到被捆住,狐狸的嘴還緊緊咬住一隻雞。農夫歎息說:“你真是到死都不知道悔悟!要不是你太貪心,又怎麼會被我抓到!”

一隻饑餓的狐狸發現一個養雞場,從此,它的胃口越來越大,這個過程形象地反映了欲望的膨脹。一旦欲望超過一定限度,災難就會降臨。狐狸被養雞的農夫抓住,更讓人感歎的是,這隻狐狸到死也擺脫不了自己的貪欲,被抓的時候它還緊緊地咬住剛剛偷來的雞,貪欲的毀滅力量可見一斑。

就算有一座金山擺在眼前,我們能拿的也隻是自己拿得動的那一部分,不然不是在半路暈倒,就是在金山裏餓死。不得不承認,以我們有限的生命和能力,追求不了那麼多的東西,承擔不了那麼重的負擔。

一個人的能力決定了他能獲得什麼,努力程度決定他能獲得多少,貪心就成了一種自我折磨。就像小時候我們吃著糖果,如果總是想著沒吃到的餅幹,或者想著明天吃的蛋糕,目標太多,最後吃到嘴裏的都不香甜。還有的時候,我們顧此失彼,不看自己手裏的,而是緊盯著別人手裏的,最後兩邊落空,自己難過。不如簡單一點,專一一點,把握住自己眼前的東西,因為抓得住的永遠比抓不住的重要,自己手裏的總比別人手裏的安全。

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不隻有一個選擇,哪個方向都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哪個方向都是一種誘惑,我們必須下定決心選擇一個,才能用最短的時間到達目的地。選擇也需要智慧,我們選擇的地方不應該是虛幻的海市蜃樓,而應該是那些自己有足夠能力到達的地方。一個人不能追逐兩個理想,任何時候,專一的人比左顧右盼的人擁有更多把握成功的時間、珍貴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