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物質的主人,而不是被它駕馭的奴仆。
眾弟子請禪師講解貪欲。禪師說:“與其我來講,不如讓你們看看實際的例子。”
禪師帶著弟子們到了一個城鎮,他對一個乞丐說:“這位施主,我會問你一些問題,如果你如實回答,我會送給你500錢作為答謝。”乞丐高興地答應了禪師。
“請你回答我,如果你有了這500錢,你會用來做什麼?”禪師問。
“我要去對麵街的飯店好好吃上一頓,然後再去美美地睡上一覺。”乞丐對禪師說。
“那麼,如果你身上有3串錢,你會做什麼呢?”禪師繼續問。
“那麼我就要找個旅館,買一堆美味食物,歡歡喜喜過上一天。”
“如果你有一兩銀子,你會做什麼?”
“我要買幾件好的衣服,幹幹淨淨地走在大街上。”
“那如果你有100兩銀子呢?”
“那我就要買幾間房子,再也不做乞丐。”
“如果你有1萬兩銀子呢?”
“我就去做大生意,住最好的房子,再找個美女做老婆。”說到這裏,乞丐已經樂得手舞足蹈了。
禪師說:“多謝,我的問題問完了,這是500錢,請你拿好。”
回去的路上,徒弟們感歎:“人的欲望果然不能滿足,難怪人們都說欲壑難填。”
貪如野火,名利害人。智者知欲壑難填,所以遠離欲望,而世間凡俗之人卻總是利欲熏心,不知滿足為何物。就像故事裏的乞丐,最初的願望不過是一碗飯,到了最後就想功名利祿、事事齊全。他最後得到的也不過是一碗飯,名利富貴如南柯一夢,隻能讓人感歎。
我們隻是凡人,做不到無欲無求。我們需要滿足自己的生存需求。需要更好的生活條件讓自己和家人身心愉悅,需要更高的地位證明自己的能力。適度的欲望對人有激勵作用,這些都是正常的、應該的。但要知道滿足欲望不是人生的全部,一旦欲望過了度,就會造成內心的極度不滿足。如此,人們會希望自己能夠獲得更多,為此苦心孤詣,再也不去想其他事。
過度的欲望是一把懸在頭上的利劍,有人明知它的危險,卻為了自己的享受鋌而走險;有人無視它的存在,紅著眼隻想抓住名與利,直到被這把劍弄得遍體鱗傷。生活的快樂早已遠離了他們,名利的火焰時時灼燒著他們,他們備受煎熬,卻再也不能掙脫。
徐華是一位普通的都市白領。這一年生日,她收到一份昂貴的禮物——一個品牌的手提包。這個手提包抵得上徐華大半年的薪水,她十分開心地將禮物捧回家。
沒想到,煩惱接踵而來,有了這個手提包,徐華認為自己不能穿太舊或質地不好的衣服來搭配,她隻好動用存款買了一批衣服。她看著自己使用的物品也覺得不順眼,隻好依次提高物品的檔次。漸漸地,她開始羨慕奢華的生活,幾乎把全部的工資都用來滿足她的物質需求。她痛苦地發現,一個手提包竟然完全改變了她的生活。
心懷貪欲的人永不滿足,他們的貪欲一旦被某個小事物觸及,就會一發不可收拾。虛榮心在膨脹,被得不到的空虛感折磨,盡一切可能滿足自己的欲望,卻發現欲望是個黑洞,越填越深,越想越痛苦。所以就像故事中所說的那樣,一個手提包就能毀掉快樂的心情,甚至原本安好的生活狀態。人一旦虛榮,就會陷入物質的泥沼,無法脫身。
被欲望捆綁的人就如同著了魔一般,每天都想著得到更多的東西,但他們隻得到表麵上的熱鬧,而不是真正的生活。他們追求的僅僅是生活的那個外殼,總想著讓它漂亮一點兒,更漂亮一點兒,卻逐漸掏空了它的內質。終有一天,他們會發現這個漂亮的殼子如此空洞,如海市蜃樓般隻適合遠遠看一眼,根本不能居住;他們才會發覺長久地努力換來的隻有疲憊與麻木,人生至此了無生趣,卻還要守著黃金屋子繼續過活。
有禪心的人懂得主動遠離欲望,他們認為凡事適度就好,不會貪得無厭。就像一頓宴席,他們不會緊盯著一道菜不放,而是酸甜苦辣都嚐嚐,這樣一來,五味俱全,營養豐富,自然就有好的身心狀態。永遠要記住虛榮不是自尊,要做物質的主人,而不是被它駕馭的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