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心血管係統(3 / 3)

4.腹主動脈(abdominal aorta)是腹部的動脈主幹,亦分為壁支和髒支,其中髒支較粗大。

(1)壁支主要有腰動脈和膈下動脈。

1)腰動脈有4對,發自腹主動脈的後壁,橫行向兩側,分布於腹後壁和脊髓。

2)膈下動脈從腹主動脈的上端發出,向外上方分布於膈,並發出細小的腎上腺上動脈至腎上腺。

(2)成對的髒支有腎上腺中動脈、腎動脈、睾丸(卵巢)動脈。

①腎上腺中動脈在平第1腰椎高度發自腹主動脈,分布到腎上腺中部,並與腎上腺上、下動脈吻合。

②腎動脈(renal artery)約平第1、2腰椎體之間的高度起於腹主動脈側壁,橫行向外至腎門附近,分為前、後兩幹,經腎門入腎。在入腎前發出腎上腺下動脈至腎上腺。左側腎動脈較右側腎動脈短,故左腎手術在腎蒂結紮時,難度較大。

③睾丸動脈細而長,在腎動脈起始處的稍下方起自腹主動脈前壁,沿腰大肌前麵斜向外下,跨過輸尿管前麵,入腹股溝管至陰囊,參與精索的組成,故又稱精索內動脈,分支布於睾丸和附睾。在女性為卵巢動脈,經卵巢懸韌帶下行入盆腔,分布於卵巢和輸卵管。

(3)不成對的髒支有腹腔幹、腸係膜上動脈和腸係膜下動脈。

1)腹腔幹(celiac trunk)為一粗短的動脈幹,在主動脈裂孔的稍下方起自腹主動脈前壁,並立即分為:

①胃左動脈(left gastric artery)向左上方行至胃賁門附近,沿胃小彎向右行於小網膜兩層之間,並與胃右動脈吻合。沿途分支布於食管腹段、賁門和胃小彎附近的胃壁。)

②肝總動脈(common hepatic artery)向右行至十二指腸上部,進入肝十二指腸韌帶內,分為肝固有動脈和胃十二指腸動脈。肝固有動脈行於肝十二指腸韌帶內,在肝門靜脈的右前方、膽總管的左側上行至肝門,分為左、右支入肝。右支在入肝前發出膽囊動脈,經膽囊三角分布於膽囊。肝固有動脈還在起始段發出胃右動脈,在小網膜內行至幽門上緣,再沿胃小彎向左,與胃左動脈吻合,沿途分支布於十二指腸上部和胃小彎附近的胃壁。胃十二指腸動脈經十二指腸上部後方下降,在幽門下緣分為胃網膜右動脈和胰十二指腸上動脈。前者行於大網膜內沿胃大彎向左,沿途分支布於胃大彎和大網膜,其終支與胃網膜左動脈吻合;後者在胰頭與十二指腸降部之間下降,分支布於胰頭和十二指腸,並與胰十二指腸下動脈吻合。

③脾動脈(splenic artery)為腹腔幹最粗大的分支,沿胰的上緣向左行至脾門,分為數支入脾。沿途發出胰支分布於胰體和胰尾;胃短動脈在脾門附近發出,有3~5支,經脾胃韌帶布於胃底;胃網膜左動脈沿胃大彎向右行走,其終支與胃網膜右動脈吻合,分支布於胃大彎和大網膜。

2)腸係膜上動脈(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在腹腔幹稍下方,約平第1腰椎高度起自腹主動脈前壁,經胰頭後方下行,越過十二指腸水平部的前麵進入小腸係膜根,向右髂窩方向走行,主要分布於十二指腸至結腸左曲之間的消化管。其主要分支有:

①胰十二指腸下動脈行於胰頭與十二指腸之間,分支布於胰和十二指腸,並與胰十二指腸上動脈吻合。

②空腸動脈和回腸動脈共有13~18支,由腸係膜上動脈的左側壁發出,行於小腸係膜內,並反複分支吻合形成多級動脈弓(空腸為1~2級,回腸為2~5級),由最後一級動脈弓發出直行小動脈進入空、回腸腸壁。

③回結腸動脈自腸係膜上動脈右側壁發出,斜向右下至右髂窩,分支布於回腸末端、盲腸、闌尾和升結腸。回結腸動脈發出闌尾動脈(appendicular artery),經回腸末端的後方進入闌尾係膜,分支布於闌尾。

④右結腸動脈在回結腸動脈上方發出,向右行,分支布於升結腸,並有升、降支與中結腸動脈和回結腸動脈吻合。

⑤中結腸動脈在胰下緣附近起於腸係膜上動脈,向前進入橫結腸係膜,分支布於橫結腸,並以左、右支與左、右結腸動脈吻合。

3)腸係膜下動脈(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約平第3腰椎高度起於腹主動脈前壁,在腹後壁腹膜的後麵向左下方行走,分支布於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上部。

①左結腸動脈沿腹後壁向左行走,分支布於降結腸,有升、降支與中結腸動脈和乙狀結腸動脈吻合。

②乙狀結腸動脈常為2~3支,斜向左下方進入乙狀結腸係膜內,各支間互相吻合成動脈弓,分支布於乙狀結腸。

③直腸上動脈為腸係膜下動脈的直接延續,在乙狀結腸係膜內下行,至第3骶椎處分為2支,沿直腸上部的兩側下降進入直腸上部,並與直腸下動脈和肛動脈吻合。

5.髂總動脈(common iliac artery)左右各一,自第4腰椎體下緣處由腹主動脈發出,沿腰大肌內側走向外下方,至骶髂關節前方分為髂內動脈和髂外動脈。

(1)髂內動脈(internal iliac artery)是盆部動脈的主幹,沿盆腔側壁下行,發出壁支和髒支。

1)壁支主要有

①閉孔動脈伴閉孔神經沿骨盆側壁行向前下,穿閉膜管至大腿內側,分支布於大腿內側肌群和髖關節;

②臀上動脈經梨狀肌上孔穿出盆腔至臀部,分支布於臀中肌、臀小肌和髖關節;

③臀下動脈經梨狀肌下孔穿出盆腔至臀部,分支布於臀大肌、臀部和股後部皮膚。

2)髒支分布於盆腔髒器和生殖器,主要有:

①臍動脈為胎兒時期的動脈幹,出生後其遠側段閉鎖形成臍內側韌帶,近側段管腔未閉,發出2~3支膀胱上動脈(superior vesical artery)分布於膀胱尖和膀胱體;

②膀胱下動脈沿骨盆側壁下行,分支布於膀胱底、精囊、前列腺和輸尿管下段。女性還發出小支至陰道;

③直腸下動脈行向內下方,分支布於直腸下部、前列腺或陰道等處,並與直腸上動脈和肛動脈吻合;

④子宮動脈(uterine artery)沿骨盆側壁下行,進入子宮闊韌帶內,在子宮頸外側約1~2cm處向內越過輸尿管的前上麵,再沿子宮頸迂曲上行至子宮底,分支布於子宮、陰道、輸卵管和卵巢。在行子宮切除術結紮子宮動脈時,要注意該動脈與輸尿管的交叉關係,以免誤傷輸尿管;

⑤陰部內動脈穿梨狀肌下孔出盆腔,再經坐骨小孔入坐骨肛門窩,並發出肛動脈、會陰動脈及陰莖(蒂)背動脈分布於相應區域。

(2)髂外動脈(external iliac artery)沿腰大肌內側緣下行,經腹股溝韌帶中點深麵,移行為股動脈。

髂外動脈在腹股溝韌帶稍上方發出腹壁下動脈,經腹股溝管深環內側上行,進入腹直肌鞘,分布於腹直肌,並與腹壁上動脈吻合。

(3)股動脈(femoral artery)是髂外動脈的直接延續,在股三角內下行,穿收肌管,經收肌腱裂孔至膕窩,移行為膕動脈。在腹股溝韌帶稍下方,股動脈位置表淺,可摸到其搏動。當下肢出血時,可將股動脈壓向恥骨支行急救止血。股動脈的主要分支有:

①股深動脈在腹股溝韌帶下方2~5cm處分出,走向後內下方,沿途發出旋股內側動脈和旋股外側動脈;

②穿動脈有3~4支,分布於大腿後肌群、內側肌群和股骨。

(4)膕動脈在收肌腱裂孔處續於股動脈,在膕窩深部下行,至小腿骨間膜的上方,分為脛前動脈和脛後動脈。膕動脈發出分支布於膝關節及鄰近肌肉。

(5)脛後動脈由膕動脈發出後,沿小腿後麵淺、深層肌之間下行,經內踝後方轉至足底,分為足底內側動脈和足底外側動脈。脛後動脈的主要分支有:

①腓動脈起於脛後動脈上部,沿腓骨內側下行,分支布於脛、腓骨和鄰近肌肉;

②足底內側動脈沿足底內側前行,分支布於足底內側肌肉和皮膚;

③足底外側動脈沿足底外側向前斜行,至第5蹠骨底處轉向內側至第1蹠骨間隙,與足背動脈的足底深支吻合,構成足底深弓,由弓發出四條蹠足底總動脈,向前至蹠趾關節附近,又各分為2支趾足底固有動脈,分布於各相鄰足趾的相對緣。

(6)脛前動脈由膕動脈發出後,穿小腿骨間膜,進入小腿前群肌之間下行,至踝關節前方移行為足背動脈。沿途發出分支布於小腿前群肌和附近皮膚。

(7)足背動脈(dorsal artery of foot)是脛前動脈的直接延續,經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前行,至第1蹠骨間隙近側,分為第1趾背動脈和足底深支。沿途分支布於足背和足趾等處。

足背動脈在第1蹠骨間隙、長伸肌腱的外側位置表淺,可觸及其搏動。當下肢患脈管炎時足背動脈的搏動減弱或消失。股動脈穿刺術後,以足背動脈搏動強弱,來調整股動脈壓迫止血時砂袋捆綁的鬆緊度。

(二)體循環的靜脈

體循環的靜脈與動脈比較,在結構和配布上有以下特點:

1.體循環的靜脈起始於毛細血管,止於右心房。靜脈的數量比動脈多,管徑較粗,管腔較大。與伴行的動脈相比,體循環的靜脈管壁薄而柔軟,彈性小。

2.富於靜脈瓣靜脈瓣(venous valve)成對,呈半月形,遊離緣朝向心。靜脈瓣是保證血液向心流動和防止血液逆流的重要結構。受重力影響大、血液回流比較困難的部位如四肢,靜脈瓣較多,而較大靜脈,如肝門靜脈及頭頸部的靜脈等一般缺少靜脈瓣。

3.體循環的靜脈分為淺、深兩類淺靜脈位於淺筋膜內,又稱皮下靜脈。淺靜脈不與動脈伴行,最後注入深靜脈。臨床上常經淺靜脈進行注射、輸液、輸血等。深靜脈位於深筋膜深麵或體腔內,多與同名動脈伴行,又稱伴行靜脈,名稱和行程也多與伴行動脈相同,引流範圍與伴行動脈的分布範圍大體一致。

4.靜脈的吻合比較豐富淺靜脈之間、深靜脈之間以及淺、深靜脈之間,都存在著豐富的吻合。淺靜脈在手、足等部位吻合成靜脈網。深靜脈在一些空腔器官(如膀胱、子宮和直腸等)周圍常形成靜脈叢,在髒器擴張或受壓的情況下,靜脈叢仍能保持血流的暢通。

5.幾種特殊結構的靜脈板障靜脈(diploic vein)位於顱頂扁骨的板障內,壁薄沒有靜脈瓣,借導靜脈與頭皮靜脈和硬腦膜竇相通;硬腦膜竇(sinus of dura mater)為顱內硬腦膜兩層之間形成的管腔,沒有平滑肌和靜脈瓣,故外傷時止血困難。

體循環的靜脈包括上腔靜脈係、下腔靜脈係和心靜脈係(前已述)。

1.上腔靜脈係上腔靜脈係由上腔靜脈及其屬支構成,收集頭頸部、上肢、胸部(心除外)等上半身的靜脈血,其主幹為上腔靜脈。

上腔靜脈(superior vena cana)是一粗大的靜脈幹,由左、右頭臂靜脈在右側第1胸肋結合處的後方彙合而成,沿升主動脈的右側垂直下行,注入右心房。上腔靜脈在注入右心房之前還有奇靜脈(弓)注入。

頭臂靜脈(brachiocephalic vein)又稱無名靜脈,左、右各一,由同側的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在胸鎖關節的後方彙合而成。彙合處的夾角稱靜脈角(venous angle),為淋巴導管的注入部位。頭臂靜脈主要收集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的血液,還接受椎靜脈、甲狀腺下靜脈、胸廓內靜脈等屬支。

(1)頭頸部的靜脈頭頸部主要的靜脈有頸內靜脈、頸外靜脈和鎖骨下靜脈。

1)頸內靜脈(internal jugular vein)於頸靜脈孔處與顱內的乙狀竇相續,行於頸動脈鞘內,先後沿頸內動脈和頸總動脈的外側下行,到胸鎖關節的後方與鎖骨下靜脈彙合成頭臂靜脈。

頸內靜脈的屬支有顱內支和顱外支兩種。

①顱內支通過顱內靜脈和硬腦膜竇收集腦膜、腦、視器、前庭蝸器和顱骨等處的靜脈血,經乙狀竇注入頸內靜脈。

②顱外支麵靜脈(facial vein)起自內眥靜脈,與麵動脈伴行斜向外下,到下頜角下方接受下頜後靜脈前支,繼續下行,到舌骨平麵注入頸內靜脈。麵靜脈借內眥靜脈、眼靜脈與顱內的海綿竇交通,也可經麵深靜脈、翼靜脈叢等與海綿竇相通,而且麵靜脈在口角平麵以上缺乏靜脈瓣,因此麵部尤其是鼻根到兩側口角之間的三角形區域(危險三角)內發生感染時,若處理不當(如擠壓),病菌可隨血流經上述途徑逆流進入顱內,引起顱內感染。下頜後靜脈由顳淺靜脈和上頜靜脈在腮腺內彙合而成,收集顳淺動脈和上頜動脈分布區的靜脈血。此靜脈在腮腺下端分為前、後兩支,前支注入麵靜脈,後支彙入頸外靜脈。

2)頸外靜脈(external jugular vein)是頸部最大的淺靜脈,在下頜角處由下頜後靜脈的後支和耳後靜脈及枕靜脈彙合而成,沿胸鎖乳突肌的表麵下行,注入鎖骨下靜脈。頸外靜脈皮下易見,常用於靜脈穿刺和插管。

3)鎖骨下靜脈(subclavian vein)在第1肋的外緣續於腋靜脈,伴鎖骨下動脈走行,與頸內靜脈在胸鎖關節後方合成頭臂靜脈。

(2)上肢的靜脈上肢的靜脈分淺靜脈和深靜脈。

1)上肢的深靜脈上肢各部的深靜脈都與同名動脈伴行,收集同名動脈分布區域的靜脈血,彙入腋靜脈。前臂的伴行靜脈為雙條。

2)上肢的淺靜脈主要有頭靜脈、貴要靜脈和肘正中靜脈。

①頭靜脈(cephalic vein)起於手背靜脈網的橈側,逐漸轉至前臂的前麵,經肘部,在肱二頭肌的外側上行,再經三角肌胸大肌間溝,穿深筋膜注入腋靜脈或鎖骨下靜脈。在肘窩處頭靜脈借肘正中靜脈與貴要靜脈相交通。

②貴要靜脈(basilic vein)起於手背靜脈網的尺側,沿前臂尺側上行,在肘部轉到前麵,在肘窩處接受肘正中靜脈後,再經肱二頭肌內側溝到臂的中點平麵,穿深筋膜注入肱靜脈,或與肱靜脈伴行彙入腋靜脈。由於此靜脈較粗,位置恒定、表淺,其注入處與肱靜脈方向一致,臨床常用此靜脈作穿刺或插管等。

③肘正中靜脈(media cubital vein)位於肘窩的前方,變異較多,連接頭靜脈和貴要靜脈,常接受前臂正中靜脈,是臨床常用的注射、輸液或抽血部位。

3)胸部的靜脈

①奇靜脈(azygos vein)起自右腰升靜脈,穿膈沿脊柱右側上行,在平第4腰椎高度呈弓形向前跨過右肺根上方,注入上腔靜脈。奇靜脈沿途收集右側肋間後靜脈、支氣管靜脈、食管靜脈和半奇靜脈的血液。

②半奇靜脈起於左腰升靜脈,穿膈沿脊柱左側上升,約在第8胸椎高度向右跨過脊柱注入奇靜脈。半奇靜脈收集左側食管靜脈、下部肋間後靜脈和副半奇靜脈的血液。

③副半奇靜脈沿胸椎體左側下行,注入半奇靜脈或奇靜脈。副半奇靜脈收集左側中、上部肋間後靜脈的血液。

奇靜脈是上腔靜脈的屬支,但奇靜脈和半奇靜脈的下端分別借腰升靜脈、腰靜脈與髂總靜脈、下腔靜脈相連,因而奇靜脈是溝通上腔靜脈係與下腔靜脈係的重要吻合途徑之一。

④椎靜脈叢(vertebral venous plexus)位於椎管內、外,縱慣脊柱的全長,分椎內靜脈叢和椎外靜脈叢,兩者之間具有豐富的吻合。椎靜脈叢收集椎骨、附近肌、脊髓及其被膜的靜脈血。椎靜脈叢分別與椎靜脈、肋間後靜脈、腰靜脈及骶外側靜脈等交通;向上與顱內硬腦膜竇相通;向下與盆腔靜脈叢相連。因此椎靜脈叢是溝通上、下腔靜脈係和顱內、外靜脈的重要通道。

2.下腔靜脈係下腔靜脈係由下腔靜脈及其各級屬支構成,收集下肢、盆部及腹部的靜脈血。

下腔靜脈(inferior vena cava)是全身最大的靜脈幹,於第5腰椎右前方由左、右髂總靜脈彙合而成,沿腹主動脈的右側上行,穿膈的腔靜脈裂孔進入胸腔,注入右心房。

(1)下肢的靜脈

1)下肢的深靜脈下肢的深靜脈都與同名動脈伴行,收集同名動脈分布區域的靜脈血,其中小腿具有雙條的伴行靜脈。

2)下肢的淺靜脈包括小隱靜脈和大隱靜脈。

①小隱靜脈(small saphenous vein)在足外側緣起自足背靜脈弓,經外踝後方,沿小腿後麵上行,到膕窩處穿深筋膜注入膕靜脈。

②大隱靜脈(great saphenous vein)是全身最長的淺靜脈,在足內側緣起自足背靜脈弓,經內踝前方,沿小腿內側麵、膝關節後內側、大腿前內側麵上行,在恥骨結節外下方3~4cm處,穿闊筋膜的隱靜脈裂孔注入股靜脈,並在注入股靜脈前接受腹壁淺靜脈、陰部外靜脈、旋髂淺靜脈、股內側淺靜脈和股外側淺靜脈等五條屬支。大隱靜脈主要收集足內緣、小腿前內側、大腿以及腹壁下部、外陰等處的靜脈血。大隱靜脈行於內踝的前方,位置表淺而恒定,臨床上常用作注射、輸液及靜脈切開的部位。大隱靜脈同時也是下肢靜脈曲張的好發血管。

(2)盆部的靜脈

1)髂內靜脈(internal iliac vein)與髂內動脈伴行,其屬支分為壁支和髒支。壁支收集同名動脈分布區的靜脈血。髒支包括直腸下靜脈、陰部內靜脈和子宮靜脈等。這些靜脈都起自盆腔髒器周圍的靜脈叢(如直腸靜脈叢、膀胱靜脈叢和子宮靜脈叢等),各叢間相互交通。直腸靜脈叢位於直腸和肛管的壁內及其周圍。叢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分別合成直腸上靜脈、直腸下靜脈和肛靜脈。

2)髂外靜脈(external iliac vein)是股靜脈的直接延續,伴同名動脈,收集同名動脈分布區的靜脈血。

3)髂總靜脈(common iliac vein)由髂內靜脈和髂外靜脈在骶髂關節的前方彙合而成,斜向內上,在第5腰椎體的右前方左、右彙合成下腔靜脈。

(3)腹部的靜脈可分為壁支和髒支兩種,多數與同名動脈伴行。成對的壁支和髒支直接或間接注入下腔靜脈;不成對的髒支(肝靜脈除外)彙合成肝門靜脈。

1)壁支包括1對膈下靜脈和4對腰靜脈。同側各腰靜脈之間的縱支連成腰升靜脈。左、右腰升靜脈向上分別移行為半奇靜脈和奇靜脈,向下連於同側的髂總靜脈。

2)髒支

①腎上腺靜脈成對,右側直接注入下腔靜脈,左側注入左腎靜脈。

②腎靜脈(renal vein)自腎門穿出,在腎動脈的前方橫行向內,注入下腔靜脈。左腎靜脈長於右腎靜脈,跨過腹主動脈的前方,並接受左睾丸(卵巢)靜脈與左腎上腺靜脈。

③睾丸靜脈起自睾丸和附睾的小靜脈,在精索內相互吻合成蔓狀靜脈叢,在腹股溝管深環處合成睾丸靜脈,伴睾丸動脈上行。左側以直角注入左腎靜脈,右側以銳角注入下腔靜脈。由於睾丸靜脈細長,左側又以直角彙入,所以睾丸靜脈曲張以左側多見。

④肝靜脈(hepatic vein)由肝內小靜脈彙合而成,有3支,分別稱肝左靜脈、肝中靜脈和肝右靜脈,收集肝血竇回流的靜脈血,在腔靜脈溝處注入下腔靜脈。

3)肝門靜脈係由門靜脈及其屬支構成,收集腹腔內不成對髒器(肝除外)的靜脈血。

①肝門靜脈的組成肝門靜脈(hepatic portal vein)由腸係膜上靜脈和脾靜脈在胰頭後方彙合而成,向右上進入肝十二指腸韌帶內,在肝固有動脈和膽總管的後方上行達肝門,分為左、右兩支,進入肝左、右葉。肝門靜脈在肝內反複分支,最後注入肝血竇。

②肝門靜脈係的結構特點肝門靜脈係的管道,其始端和末端都連接毛細血管,而且一般沒有靜脈瓣,所以當肝門靜脈內壓力升高時,血液可發生逆流。

③肝門靜脈的主要屬支腸係膜上靜脈在腸係膜內伴行於同名動脈的右側,在胰頭的後方與脾靜脈合成肝門靜脈,收集同名動脈分布區域的靜脈血;脾靜脈在脾門處由數條脾支彙合而成,伴脾動脈下行於胰的後方,向右與腸係膜上靜脈彙合成肝門靜脈,收集同名動脈分布區域的血液;腸係膜下靜脈在胰的後方多數注入脾靜脈,有的注入腸係膜上靜脈,有的注入脾靜脈和腸係膜上靜脈彙合的夾角處;胃左靜脈(胃冠狀靜脈)伴胃左動脈沿胃小彎右行,注入肝門靜脈;胃右靜脈與胃右動脈伴行,向右注入肝門靜脈,注入前接受位於幽門前方的幽門前靜脈,是手術時辨別幽門的標誌;膽囊靜脈收集膽囊壁的血液,與膽囊動脈伴行,注入肝門靜脈或其右支;附臍靜脈起自臍周靜脈網,沿肝圓韌帶上行,注入肝門靜脈。

④肝門靜脈係與上、下腔靜脈係之間的吻合肝門靜脈係與上、下腔靜脈係的吻合主要有三處。

經食管靜脈叢與上腔靜脈係的吻合:肝門靜脈→胃左靜脈→食管靜脈叢→食管靜脈→奇靜脈→上腔靜脈;

經直腸靜脈叢與下腔靜脈係的吻合:肝門靜脈→脾靜脈→腸係膜下靜脈→直腸上靜脈→直腸靜脈叢→直腸下靜脈和肛靜脈→髂內靜脈→髂總靜脈→下腔靜脈;

經臍周靜脈網分別與上、下腔靜脈係的吻合:臍周靜脈網位於臍周圍的皮下組織內,經胸、腹壁的淺靜脈分別注入腋靜脈和股靜脈。臍周靜脈網同時也與附臍靜脈相交通,從而構成肝門靜脈係與上、下腔靜脈係之間的吻合。

在正常情況下,肝門靜脈係與上、下腔靜脈係之間的吻合支都比較細小,血流量也較少。當肝門靜脈回流受阻時(如肝硬化),肝門靜脈係的血液經上述交通途徑形成的側支循環,逆流注入上、下腔靜脈係。隨著血流量的增多,吻合支變得粗大而彎曲,出現靜脈曲張,如食管靜脈叢、直腸靜脈叢曲張等。一旦曲張的靜脈破裂,則引起嘔血和便血等症狀。當肝門靜脈的側支循環失代償時,可導致胃腸和脾等器官淤血而出現腹水和脾腫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