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心血管係統(2 / 3)

前部向右前方突出的部分稱左心耳,內壁也有與右心耳相似的梳狀肌,因其與二尖瓣鄰近,是心外科常用的手術入路之一;右心功能障礙時,左心耳內血栓脫落,會導致體循環遠端動脈的栓塞。左心房腔麵光滑,其後壁兩側有左上肺靜脈、左下肺靜脈、右上肺靜脈和右下肺靜脈的開口,導入由肺回流的動脈血。左心房有一個出口是前下方的左房室口(left atrioventricular orifice),通向左心室。

4.左心室左心室(left ventricle)大部分位於右心室的左後方,呈圓錐形,構成心尖及心的左緣。左室壁厚約為9~12mm,是右室壁厚度的3倍。左心室以二尖瓣前尖為界,分為流入道(竇部)和流出道(主動脈前庭)兩部分。

(1)流入道是左心室的主要部分,室壁上的肉柱發達。入口是左房室口,口周圍的纖維環上有兩片三角形瓣膜,即二尖瓣(mitral valve),分為前尖和後尖。二尖瓣的遊離緣借多條腱索連於乳頭肌。左心室的乳頭肌較右心室強大,有前後兩組,位於前後壁上。纖維環、二尖瓣、腱索、乳頭肌合稱二尖瓣複合體。

(2)流出道位於室腔的前內側部,室壁光滑,其出口是主動脈口(aortic orifice),通主動脈。口周圍的纖維環上也有與肺動脈瓣相似的瓣膜,稱為主動脈瓣(aortic valve),瓣膜大而堅韌,半月瓣小結節明顯。每個瓣膜與主動脈壁之間形成的衣袋狀的空間,稱為主動脈竇(aortic sinus),可分為左、右、後三個竇。在左、右竇的動脈壁上有左、右冠狀動脈的開口。

心如一個“血泵”,而瓣膜就像泵的閘門,控製著心內血液的定向流動。心房和心室的收縮與舒張在心傳導係統的調控下,交錯進行。心室收縮時,二尖瓣和三尖瓣關閉,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開放,血液射入動脈;心室舒張時,二尖瓣和三尖瓣開放,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關閉,血液由心房射入心室。

(三)心的構造

1.心壁的構造心壁由內向外依次有心內膜、心肌膜和心外膜三層構成。

(1)心內膜(endocardium)依次由內皮、內皮下層和心內膜下層構成。內皮與血管內皮相連;內皮下層由細密的結締組織和少量平滑肌纖維組成;心內膜下層由較疏鬆的結締組織組成,內含小血管和神經。在心室壁的心內膜下層有心髒傳導係的分支,即浦肯野纖維。心瓣膜(cardiac value)是心內膜突向心腔而成的薄片狀結構,向心室開放。瓣膜內部為致密結締組織,表麵覆蓋內皮,功能是阻止血液逆流。

(2)心肌膜(myocardium)是構成心壁的主體,主要由心肌纖維構成。心肌纖維呈螺旋狀排列,可分為內縱、中環和外斜三層。在兩個肺動脈口和房室口周圍有致密結締組織構成心骨骼(cardiac skeleton),心房肌和心室肌分別附著於心骨骼,因此,心房肌和心室肌可以分別收縮。

(3)心外膜(epicardium)即漿膜性心包膜的髒層,由間皮和薄層結締組織構成。心外膜中有冠狀動脈主幹及其分支、靜脈、神經和脂肪組織等。

2.房間隔和室間隔

(1)房間隔(interatrial septum)位於左、右心房之間,由兩層心內膜夾心房肌纖維和結締組織構成,厚度為1~4mm,卵圓窩處最薄。

(2)室間隔(interventricular septum)位於左、右心室之間,可分為上方的膜部和下方的肌部,膜部位於主動脈口的下方,區域較小,麵積約為0.8cm2,此處缺乏肌質,是室間隔缺損的好發部位。

(四)心的傳導係統

心的傳導係統主要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細胞構成,具有自律性和傳導性,其主要功能是產生興奮和傳導衝動,維持心正常節律性活動,包括竇房結、房室結、房室束、左、右束支和Purkinje(浦肯耶)纖維網。

1.竇房結(sinuatrial node)是心的正常起搏點,呈長橢圓形,位於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處界溝上部的心外膜深麵,其大小約為15mm×5mm×1.5mm。

2.結間束竇房結的衝動經何種途徑傳至左、右心房和房室結的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未有定論。有學者提出竇房結和房室結之間有結間束相連,但迄今尚無充分的形態學證據。按這種理論,結間束有三條,即前結間束、中結間束和後結間束,分別經心房達房室結。

3.房室結(atrioventricular node)位於冠狀竇口與右房室口之間的心內膜的深麵,呈扁橢圓形,其大小約為6mm×3mm×1mm。它將竇房結傳來的衝動傳向心室,從而保證心房收縮後即開始心室的收縮。房室結在前下方續為房室束。

4.房室束(atrioventricular bundle)又稱His束,是衝動傳向心室肌的唯一通路,起於房室結的前端,在室間隔膜部後下緣內下降,至肌部的上緣,分為左、右束支。

5.左、右束支

(1)左束支(left bundle branch)呈扁帶狀起自房室束,在室間隔左側心內膜下走行,於室間隔上、中1/3交界處分為兩支,分別至前、後乳頭肌根部,分散為Purkinje纖維,與左室前、後乳頭肌和室壁的普通心肌細胞相連。

(2)右束支(right bundle branch)呈細長圓索狀,起於房室束分叉處的末端沿室間隔右側心內膜內下行,經節製索至右心室前乳頭肌根部分散為Purkinje纖維,與右心室乳頭肌和心肌細胞相連。

6.Purkinje纖維網左、右束支的分支在心內膜深麵交織成心內膜下Purkinje纖維網,進而構成心肌內Purkinje纖維網,最後與心肌細胞相連。

竇房結自身興奮的頻率最高,這種興奮的衝動迅速依次傳至心房肌、結間束、房室結、房室束、左、右束支、Purkinje纖維和心室肌,從而引起心房、心室肌的交替收縮,產生心跳的節律。

(五)心的血管

1.心的動脈心的營養血管來源於左、右冠狀動脈。它們發自升主動脈根部的主動脈左、右竇。

(1)左冠狀動脈(left coronary artery)起於主動脈左竇,向左行於左心耳與肺動脈幹之間,然後分為前室間支和旋支。

1)前室間支(anterior interventricular branch)也稱前降支,沿前室間溝下行,其末梢繞過心尖切跡與後室間支吻合。前室間支及其分支分布於左室前壁、心尖、右室前壁一小部分及室間隔前2/3等部位,其分出的左圓錐支與右冠狀動脈的右圓錐支互相吻合形成動脈環,稱為Vieussens環,共同分布於動脈圓錐,是常見的側支循環。

2)旋支(cicumflex branch)亦稱左旋支,沿冠狀溝左行,繞心左緣至左心室膈麵,多在心左緣與後室間溝之間的中點附近分支而終。旋支及其分支分布於左心房、左心室側壁、左心室前壁一小部分、左心室膈麵大部,約40%的人分布於竇房結。

(2)右冠狀動脈(right coronary artery)起於主動脈右竇,行於右心耳與肺動脈幹根部之間,入冠狀溝後向右行,在房室交點附近分為後室間支和左室後支。右冠狀動脈主要分布於右心房、右心室、左心室膈壁的一部分、室間隔後1/3、竇房結和房室結。

1)後室間支沿後室間溝下行,分支布於後室間溝兩側的心室壁和室間隔後1/3。

2)左室後支也稱右旋支,發出後向左行,分支布於左心室膈壁的右側部分和後乳頭肌。

3)竇房結支約60%的人起於右冠狀動脈,沿右心耳的內側麵向上腔靜脈口的方向走行,分布於竇房結。

(3)冠狀動脈的分布類型左、右冠狀動脈在胸肋麵的分布相對恒定,但在膈麵的分布範圍變化較大。根據左、右冠狀動脈在心膈麵分布區域的大小可分為三型。

1)右優勢型右冠狀動脈除分布於右室膈麵外,還越過房室交點和後室間溝,分布於左心室膈麵的一部分,此型占65.7%。

2)均衡型左、右冠狀動脈在膈麵的分布,互不越過房室交點和後室間溝,占28.7%。

3)左優勢型左冠狀動脈除分布於左室膈麵外,還越過房室交點和後室間溝,布於右心室膈麵的一部分,此型占5.6%。

2.心的靜脈心壁的靜脈血由冠狀竇收集,經冠狀竇口注入右心房。冠狀竇的主要屬支有心大、中、小靜脈,還有一些小靜脈屬支。

冠狀竇(coronary sinus)位於心膈麵,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冠狀溝內,其右端開口於右心房,主要屬支有:

(1)心大靜脈在前室間溝內與前室間支伴行,斜向左上進入冠狀溝,繞心左緣至心膈麵,注入冠狀竇左端。

(2)心中靜脈起於心尖部與後室間支伴行,注入冠狀竇右端。

(3)心小靜脈在冠狀溝內,與右冠狀動脈伴行,向左注入冠狀竇右端。

此外,還有位於心壁內的心最小靜脈,直接開口於心腔(主要是右心房);起於右心室前壁的心前靜脈,向上越過冠狀溝直接注入右心房。

(六)心包

心包(pericardium)是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圓錐形纖維漿膜囊,分內、外兩層,外層為纖維心包,內層為漿膜心包。

纖維心包是堅韌的結締組織囊,位於心包的外層,向上與大血管的外膜相續,下方與膈中心腱愈著。

漿膜心包薄而光滑,分髒、壁兩層。壁層襯貼於纖維心包的內麵,與纖維心包緊密相貼。髒層包於心和大血管根部的表麵,構成心壁的外膜。髒、壁兩層在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互相移行,兩層之間的潛在腔隙稱心包腔(pericardial cavity),內含少量漿液,起潤滑作用。

在心包腔內,漿膜心包髒、壁兩層返折以及壁層在某些部位相互移行形成的間隙,稱為心包竇。位於升主動脈、肺動脈幹後壁與上腔靜脈、左心房前壁之間為心包橫竇;位於左心房後壁、左、右肺靜脈、下腔靜脈與心包後壁之間為心包斜竇;位於心包腔前下部,心包前壁與膈上心包壁層返折移行形成的間隙稱為心包前下竇。該處位置最低,心包積液常存於此處,是心包穿刺比較安全的部位。

心包的主要功能:減少摩擦,防止心過度擴張,以保持血容量相對恒定,同時也是一種屏障,可防止鄰近部位的感染波及心。

(七)心的體表投影

心的體表投影個體差異較大,也可因體位而變化。一般采用4點連線來確定心界。

1.左上點在左側第2肋軟骨的下緣,距胸骨左緣約為1.2cm;

2.右上點在右側第3肋軟骨的上緣,距胸骨右緣1cm;

3.左下點即心尖的位置;

4.右下點在右側第6胸肋關節處。

左、右上點連線為心的上界;左、右下點連線為心的下界;右上點與右下點之間微向右凸的弧形連線為心的右界;左上點與左下點之間微向左凸的弧形連線為心的左界。了解心在胸前壁的投影,對臨床上判斷心界的大小及心音聽診等具有實際意義。

四、肺循環的血管

(一)肺循環的動脈

肺動脈幹(pulmonary trunk)是一粗短的動脈幹,起自右心室,在升主動脈前方向左後上方斜行,至主動脈弓的下方分為左、右肺動脈。

左肺動脈(left pulmonary artery)較短,向左橫行,經食管、胸主動脈的前方至左肺門,分2支進入左肺上、下葉。

右肺動脈(right pulmonary artery)較長而粗,向右橫行,經升主動脈和上腔靜脈後方至右肺門處,分3支進入右肺上、中、下葉。

在肺動脈分叉處稍左側與主動脈弓下緣之間連有一結締組織索,稱動脈韌帶(arterial ligament),是胚胎時期動脈導管閉鎖後的遺跡。動脈導管若在生後六個月尚未閉合,則稱動脈導管未閉,是常見的先天性心髒病之一。

(二)肺循環的靜脈

肺靜脈(pulmonary veins)每側兩條,即左上肺靜脈、左下肺靜脈和右上肺靜脈、右下肺靜脈。它們途經肺門,向內穿過纖維心包,注入左心房後部的兩側。

五、體循環的血管

(一)體循環的動脈

體循環的動脈是將血液由心運送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由左心室發出的主動脈及各級分支組成。動脈的分支進入器官前的一段稱為器官外動脈,進入器官後的分支稱器官內動脈。器官外動脈分布的一般規律是:①人體左右對稱,動脈分支亦有對稱性;②軀幹部的動脈有壁支和髒支之分,其中壁支有明顯的節段性(肋間後動脈和腰動脈);③人體每一大局部(頭頸、軀幹、四肢)都有1~2條動脈幹;④動脈常與靜脈、神經和淋巴管伴行;⑤動脈在行程中,多居於身體的屈側、深部或安全隱蔽的部位;⑥動脈常以最短的距離到達所分布的器官;⑦動脈分布的形式與器官的形態和功能相一致;⑧動脈管徑的粗細、分支多少與器官的形態、大小和功能密切相關。

器官內動脈分布的一般規律是:①實質性器官(肝、腎等)的動脈,自器官的門進入,呈放射狀分布,常作為器官分葉或分段的基礎;②空腔性器官(腸、胃、等)的動脈,呈縱行、橫行或放射狀分布。

主動脈(aorta)是人體內最粗大的動脈,也是體循環動脈的主幹。主動脈由左心室發出,先向右上行繼而呈弓形彎向左後方至第四胸椎體下緣水平,沿脊柱的左前方下行,經膈的主動脈裂孔入腹腔,至第四腰椎體下緣平麵分為左、右髂總動脈。以胸骨角平麵為界,將主動脈分為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

1.升主動脈(ascending aorta)發自左心室,位於上腔靜脈與肺動脈幹之間,向右前上方斜行,達右側第2胸肋關節後方的高度移行為主動脈弓,其根部發出左、右冠狀動脈。

2.主動脈弓(aortic arch)是主動脈自胸骨角平麵上方向左後方彎曲的部分。其前方為胸骨,後方為氣管與食管。在主動脈弓的壁內有壓力感受器,稱主動脈竇,具有調節血壓的作用。在主動脈弓的稍下方靠近動脈韌帶處有2~3個粟粒樣小體,稱主動脈小球,為化學感受器,具有感受血液中CO2濃度變化、調節呼吸的作用。主動脈弓的凸側壁上從右向左依次向上發出頭臂幹、左頸總動脈和左鎖骨下動脈三大分支。頭臂幹為一短幹,向右上方斜行至右側胸鎖關節後方分為右頸總動脈和右鎖骨下動脈。

(1)頸總動脈(common carotid artery)是頭頸部的動脈主幹,左側發自主動脈弓,右側發自頭臂幹。兩側頸總動脈均經胸鎖關節後方進入頸部,沿食管、氣管和喉的外側上行,到甲狀軟骨上緣高度分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頸總動脈的上段位置表淺,在活體上可摸到其搏動。當頭麵部外傷大出血時,可在胸鎖乳突肌前緣,相當於環狀軟骨平麵,向後內將頸總動脈壓向第6頸椎的橫突前結節(頸動脈結節),進行急救止血。在頸總動脈分叉處有頸動脈竇和頸動脈小球兩個重要結構。

頸動脈竇(carotid sinus)是頸總動脈末端和頸內動脈起始處管腔稍膨大的部分。竇壁內有壓力感受器,當血壓增高時,竇壁擴張,刺激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心跳減慢、血管擴張,使血壓下降。

頸動脈小球(carotid glomus)為一扁橢圓形的小體,連於頸總動脈分叉處的後方,為化學感受器,具有與主動脈小球同等的作用。當血液中CO2濃度增高時,可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

1)頸外動脈(extemal carotid artery)起自頸總動脈,初始位於頸內動脈的前內側,然後經頸內動脈的前方轉至外側上行,穿腮腺至下頜頸高度分為顳淺動脈和上頜動脈兩個終支。其主要分支有:

①甲狀腺上動脈在頸外動脈的起始部發出,行向前下方,分支布於甲狀腺上部和喉。

②舌動脈在甲狀腺上動脈的稍上方發出,分支布於舌、舌下腺和齶扁桃體。

③麵動脈在舌動脈稍上方發出,經下頜下腺深麵向前行,在靠近咬肌前緣處,繞過下頜體至麵部,經口角和鼻翼的外側,迂曲向上內至眼內眥,移行為內眥動脈。麵動脈的分支布於齶扁桃體、下頜下腺和麵前部等處。麵動脈在咬肌前緣繞下頜體下緣處位置表淺,可摸到動脈的搏動。當麵部外傷出血時,可在該處將麵動脈壓迫在下頜骨體上進行急救止血。

④顳淺動脈在外耳門前方上行,越過顴弓根部至顳部皮下,分支布於腮腺和額、顳和頂部軟組織。在外耳門前方、顴弓根部上方的凹窩內可摸到動脈搏動。

⑤上頜動脈經下頜頸深麵進入顳下窩,在翼內肌和翼外肌之間向前內行走至翼齶窩,沿途分支較多布於外耳道、中耳、牙及牙齦、鼻腔、齶、咀嚼肌和硬腦膜等處,其中,腦膜中動脈(middle meningeal artery)在下頜頸深麵發出向上穿棘孔入顱腔,分前、後兩支,緊貼顱骨內麵走行,分布於硬腦膜。前支較大,行經顱骨翼點的內麵。顳部骨折時此支易受損傷,引起硬膜外血腫。另有下牙槽動脈、眶下動脈等分支到達上、下頜及牙齒等鄰近部位。

此外,頸外動脈還發出枕動脈、耳後動脈和咽升動脈,分別布於枕部、耳後和咽。

2)頸內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由頸總動脈發出後,在咽的外側垂直上行至顱底,再經頸動脈管入顱腔。頸內動脈在顱外無分支,在顱內發出分支主要分布於腦和視器等處。

(2)鎖骨下動脈(subclavian artery)左側直接起自主動脈弓,右側起自頭臂幹。起始後,從胸鎖關節後方斜向外至頸根部,呈弓狀經胸膜頂的前方,穿斜角肌間隙,到第1肋外緣移行為腋動脈。當上肢外傷出血時,可於鎖骨中點上方的鎖骨上窩處向後下方將該動脈壓向第1肋進行止血。鎖骨下動脈的主要分支有:

1)椎動脈(vertebral artery)在前斜角肌內側起始,向上穿第6~1頸椎橫突孔,經枕骨大孔入顱腔,分支布於腦和脊髓。

2)胸廓內動脈在椎動脈起點的相對側發出,向下入胸腔,沿第1~6肋軟骨(約距胸骨外側緣1.5cm)的後麵下降。其主要分支為肌膈動脈和腹壁上動脈,後者穿膈肌入腹直肌鞘內,並與腹壁下動脈吻合。胸廓內動脈沿途分支布於胸前壁、心包、乳房和膈等處。

3)甲狀頸幹在椎動脈的外側起始,為一短幹,立即分為數支:

①甲狀腺下動脈向上內經頸動脈鞘後方至甲狀腺下端,分支布於甲狀腺、咽、喉、氣管和食管等處;

②肩胛上動脈從甲狀頸幹發出後,至岡上窩和岡下窩,分支布於岡上肌、岡下肌和肩胛骨;

③肋頸幹從鎖骨下動脈起始後經胸膜頂的上方,向後行至第一肋頸處,分支布於頸深肌和第1、2肋間隙。

(3)腋動脈(axillary artery)為鎖骨下動脈的直接延續,是上肢動脈的主幹,行至腋窩深部,在大圓肌下緣處移行為肱動脈。其主要分支有:

①胸肩峰動脈在胸小肌上緣處起於腋動脈,分為數支布於三角肌、胸大肌、胸小肌和肩關節;

②胸外側動脈沿胸外側壁下行,分支布於乳房、胸大肌和前鋸肌;

③肩胛下動脈在肩胛下肌下緣附近發出,向後下行,分為胸背動脈和旋肩胛動脈,前者分支布於背闊肌和前鋸肌,後者至岡下窩分支布於其附近諸肌,並與肩胛上動脈吻合;

④旋肱後動脈伴腋神經繞肱骨外科頸,分支布於肩關節和三角肌。此外還發出胸上動脈和旋肱前動脈。

(4)肱動脈(brachial artery)向下沿肱二頭肌內側緣與正中神經伴行,至肘窩橈骨頸平麵,分為橈動脈和尺動脈兩個終支。在肘窩的內上方,肱二頭肌的內側,肱動脈位置表淺,可觸及搏動,是測量血壓的聽診部位。當前臂和手部外傷出血時,可在臂中部將該動脈壓向肱骨,進行止血。肱動脈的主要分支是肱深動脈,其發出後,斜向後外方,伴橈神經下行,分支布於肱三頭肌和肱骨。此外還發出分支布於臂部和肘關節。

(5)橈動脈(radial artery)從肱動脈發出後,向下先經肱橈肌和旋前圓肌之間,然後在肱橈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下行,此處位置表淺,是觸摸脈搏的部位。橈動脈繞橈骨莖突至手背,穿第一掌骨間隙到手掌,其末端與尺動脈掌深支吻合構成掌深弓。沿途分支布於前臂肌橈側,並參與肘、腕關節網的構成,其主要分支有掌淺支和拇主要動脈等。

(6)尺動脈(ulnar artery)在尺側腕屈肌與指淺屈肌之間伴尺神經下行,經屈肌支持帶的淺麵,豌豆骨的橈側至手掌,末端與橈動脈的掌淺支吻合成掌淺弓。沿途分支布於前臂肌尺側,並參與肘、腕關節網的構成,其主要分支有骨間總動脈和掌深支等。

(7)掌淺弓和掌深弓

1)掌淺弓(superficial palmar arch)位於掌腱膜深麵,從弓上發出三支指掌側總動脈和一支小指尺掌側動脈。指掌側總動脈行至掌指關節附近,每支再分為二支指掌側固有動脈,分別布於第2~5指的相對緣。小指尺掌側動脈布於小指尺側緣。當手指出血時可在手指兩側壓迫止血。

2)掌深弓(deep palmar arch)位於屈指肌腱的深麵,約平腕掌關節高度自弓的凸側發出三支掌心動脈,行至掌指關節附近,分別與相應的指掌側總動脈吻合。

3.胸主動脈(thoracic aorta)是胸部動脈的主幹,其分支有壁支和髒支兩種。

(1)壁支有肋間後動脈和肋下動脈。第1、2對肋間後動脈發自肋頸幹。第3~11對肋間後動脈和肋下動脈發自胸主動脈的後外側壁。分支布於胸壁、腹壁上部、背部和脊髓等處。

(2)髒支有支氣管支、食管支和心包支等,是分布於氣管及其分支、肺、食管和心包的一些細小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