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骨骼肌(3 / 3)

4)第四層旋前方肌(pronator quadratus)是呈扁平四方形的小肌,貼在橈、尺骨遠側段的前麵。作用於橈尺近、遠側關節,使前臂旋前。

(2)後群位於前臂的後麵,有10塊,分淺、深兩層。

1)淺層有5塊,以伸肌總腱起自肱骨外上髁,自橈側向尺側依次排列為:橈側腕長伸肌(extensor carpi radialis longus)、橈側腕短伸肌(extensor carpi radialis brevis)、指伸肌(extensor digitorum)、小指伸肌(extensor digiti minimi)、尺側腕伸肌(extensor carpi ulnaris)。其中指伸肌向下移行為4條肌腱,經手背分別到第2~5指,止於中節和遠節指骨底背側。

2)深層也有5塊,自上外向下內依次是旋後肌(supinator)、拇長展肌(abductor pollicis longus)、拇短伸肌(extensor pollicis brevis)、拇長伸肌(extensor pollicis longus)和示指伸肌(extensor indicis)。

前臂肌後群主要有伸腕、伸指和使前臂旋後的作用,腕伸肌還可使腕外展或內收。

4.手肌手肌主要集中在手的掌側麵,可分為外側、內側和中間三群。

(1)外側群較為發達,在手掌橈側形成一隆起,稱魚際(thenar),故外側群肌又稱魚際肌。共有4塊,分淺、深兩層,淺層有拇短屈肌和拇短展肌,分別居內、外側;深層是拇對掌肌(opponeus pollicis)和拇收肌(adductor pollicis),拇對掌肌位於拇短展肌的深麵,拇收肌位於拇對掌肌的內側,主要作用是使拇指屈、內收、外展和對掌等。

(2)內側群在手掌尺側也形成一個隆起,稱小魚際(hypothenar),故內側群肌又稱小魚際肌。主要有3塊,淺層有小指展肌和小指短屈肌,分別居內、外側;深層是小指對掌肌,位於淺層肌深麵。可以使小指屈、外展和對掌等。

(3)中間群位於掌心,包括4塊蚓狀肌和7塊骨間肌。

1)蚓狀肌(lumbricales)位於指深屈肌腱的橈側,止於指背腱膜。可以屈第2~5指的掌指關節和伸指間關節。

2)骨間肌位於掌骨間隙內,骨間掌側肌(palmar interossei)有3塊,其作用是使第2、4、5指向中指靠攏(內收)。骨間背側肌(dorsal interossei)有4塊,其作用是以中指為中線外展第2、3、4指。由於骨間肌也止於指背腱膜,故能協同蚓狀肌屈掌指關節和伸指間關節。

(二)上肢的局部結構

1.腋腔(axillary cavity)是位於胸外側壁與臂上部內側之間的錐形腔隙,內有血管、神經、淋巴結和脂肪等。

2.三邊孔和四邊孔是由小圓肌、大圓肌、肱二頭肌長頭和肱骨上端之間形成的兩個間隙。肱二頭肌長頭內側的間隙為三邊孔,有旋肩胛動脈通過;肱二頭肌長頭外側的間隙為四邊孔,有旋肱後動脈和腋神經通過。

3.肘窩(cubital fossa)位於肘關節前麵,為三角形淺凹。外側界為肱橈肌,內側界為旋前圓肌,上界為肱骨內、外上髁之間的連線,窩內有血管和神經通過。

4.腕管(carpal canal)位於腕部掌側,由腕骨溝和屈肌支持帶圍成,有屈指肌腱和正中神經從管內通過。

(三)下肢肌

下肢肌按部位可分為髖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1.髖肌髖肌主要起自骨盆的內麵和外麵,跨越髖關節止於股骨上部。按所在的部位和作用,可分為前、後兩群。

(1)前群包括髂腰肌和闊筋膜張肌等。

髂腰肌(iliopsoas)由腰大肌和髂肌組成。腰大肌起自腰椎體側麵和橫突;髂肌起自髂窩,兩肌向下會合後,經腹股溝韌帶深麵,止於股骨小轉子。髂腰筋膜覆蓋在髂腰肌表麵,並形成腰大肌鞘,腰大肌與髂肌之間留有筋膜間隙,當發生腰椎結核時,結核性膿液可向側方擴散進入腰大肌鞘,並沿該鞘向下蔓延至大腿內側上部。髂腰肌的主要作用是使髖關節前屈和旋外;當下肢固定時,可使軀幹前屈。

(2)後群主要位於臀部,故又稱臀肌,有臀大、中、小肌和梨狀肌等。

1)臀大肌(gluteus maximus)位於臀部皮下,形成臀部膨隆。起自髂骨翼外麵和骶骨背麵,向下外方止於股骨的臀肌粗隆。可使髖關節後伸和旋外;當下肢固定時,可防止軀幹前傾,是維持人體直立的重要肌肉。

2)臀中肌和臀小肌臀中肌(gluteus medius)在臀大肌外上部的深麵,臀小肌(gluteus minimus)在臀中肌深麵。兩肌都呈扇形,起自髂骨翼外麵,止於股骨大轉子。兩肌同時收縮,可使髖關節外展。

3)梨狀肌(piriformis)位於臀中肌內下方,臀大肌深麵,起自骶骨前麵的外側部,肌束向外經坐骨大孔出骨盆腔,止於股骨大轉子。收縮可使髖關節旋外。

坐骨大孔經梨狀肌穿越被分隔成梨狀肌上孔和梨狀肌下孔。梨狀肌上孔有臀上血管和神經通過,梨狀肌下孔有坐骨神經、臀下血管和神經、陰部血管和神經等通過。

2.大腿肌大腿肌位於股骨周圍,分前、後和內側三群。

(1)前群有縫匠肌和股四頭肌。

1)縫匠肌(sartorius)是人體最長的肌,呈窄長的帶狀,起自髂前上棘,斜向內下方,止於脛骨上端的內側麵。主要作用是屈髖關節和膝關節,並可協助屈曲的膝關節旋內。

2)股四頭肌(quadriceps femoris)是人體內體積最大的一塊肌。它有四個頭,分別稱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和股中間肌,除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外,其餘均起自股骨,股內、外側肌分居股直肌兩側,股中間肌位於股直肌深麵,四個頭向下形成一肌腱,包繞髕骨的前麵和兩側,繼而向下延續為髕韌帶,止於脛骨粗隆。股四頭肌的主要作用是伸膝關節,股直肌還有屈髖關節的作用。

(2)內側群位於大腿的內側,共5塊,分淺、深層排列。

淺層自外側向內側依次為恥骨肌(pectinus)、長收肌(adductor longus)和股薄肌(gracilis),深層有恥骨肌和長收肌深麵的短收肌(adductor bsrevis)及上述諸肌深麵的大收肌(adductor magnus)。內側群肌的主要作用是內收大腿。

(3)後群位於大腿的後麵,共有3塊。

1)股二頭肌(biceps femoris)位於股後部外側,有長、短兩個頭,長頭起自坐骨結節,短頭起自股骨粗線,兩頭合並成肌腹後,以長腱止於腓骨頭。

2)半腱肌(semitendinosus)和半膜肌(semimembranosus)兩肌均位於股後部的內側,半膜肌在半腱肌的深麵,起自坐骨結節,止於脛骨上端的內側麵和後麵。半腱肌的肌腱細長,幾乎占肌的一半,是一塊良好的供應皮瓣的肌。

後群肌的主要作用是屈膝關節、伸髖關節;半屈位時,股二頭肌可使小腿旋外,半腱肌和半膜肌可使小腿旋內。

3.小腿肌小腿肌比前臂肌數目少,但比較粗壯,與維持人體的直立姿勢和行走、跑跳等動作有關。小腿肌可分前、後和外側三群。

(1)前群位於小腿骨間膜和脛、腓骨的前麵,有3塊,從內側向外側依次為脛骨前肌(ltibialisanterior)、長伸肌和趾長伸肌。三肌下行至足背,脛骨前肌止於內側楔骨和第1蹠骨底,使足背屈和內翻。長伸肌止於趾遠節趾骨,趾長伸肌分4條長腱止於第2~5趾。兩肌的作用伸趾,並可使足背屈。

(2)外側群位於腓骨外側,有2塊。腓骨長肌(peroneus longus)在外側,腓骨短肌(peroneus brevis)在內側,兩肌的肌腱均經外踝後方繞到足底,長肌腱止於內側楔骨和第1蹠骨底,短肌腱止於第5蹠骨粗隆。二肌收縮可使足外翻和足蹠屈,並有維持足弓的作用。

(3)後群主要有5塊,分淺、深兩層。

1)淺層有強大的小腿三頭肌(triceps surae),包括淺層的腓腸肌和深層的比目魚肌。腓腸肌(gastrocnemius)以內、外側頭分別起自股骨內、外側髁的後麵,在小腿中部互相融合成一個肌腹;比目魚肌(soleus)位於腓腸肌深麵,起自脛、腓骨上部的後麵,二肌的肌腹向下移行合成粗大的跟腱(tendo calcaneus),止於跟骨結節。其主要作用是屈(蹠屈)距小腿關節和膝關節。此外,腓腸肌對於行走、跑、跳和維持站立姿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深層與前群肌相對應,也有3塊肌,自內側向外側依次為趾長屈肌(flexor digitorum longus)、脛骨後肌(tibialis posterior)和長屈肌(flexo rhallucis longus),三肌均起自脛、腓骨後麵和骨間膜,向下移行為肌腱,經內踝後方轉至足底或足趾。脛骨後肌可使足蹠屈和內翻。趾長屈肌腱分成4條,分別止於第2~5趾,長屈肌止於趾。兩肌的作用是屈趾,並可使足蹠屈。

4.足肌足肌可分足背肌和足底肌。足背肌較弱小,足底肌的配布情況和作用與手肌相似。其主要作用是運動足趾或維持足弓。

(四)下肢的局部結構

1.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位於大腿前麵的上部,呈倒置的三角形,其上界為腹股溝韌帶,內側界為長收肌的內側緣,外側界為縫匠肌的內側緣。股三角內從外側向內側依次有股神經、股動脈、股靜脈和股管及淋巴結等。

2.收肌管(adductor canal)位於大腿中部,在縫匠肌深麵、大收肌與股內側肌之間。管的上口通股三角尖,下口為收肌腱裂孔,通至膕窩。管內有股血管、隱神經通過。

3.膕窩(popliteal fossa)為一菱形窩,位於膝關節後麵。膕窩的上內側界為半腱肌和半膜肌,上外側界為股二頭肌,下內、外側界分別為腓腸肌內、外側頭。膕窩內有膕血管和脛神經、腓總神經通過,並含有脂肪和淋巴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