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總理非常尊重別人的風俗習慣,不是以我為主,而是以禮相待。有一次,周總理陪同伊斯蘭教的外賓吃飯,接待人員了解周總理不大愛吃牛羊肉,就幾次想給總理另外做點什麼別的菜。總理知道後,嚴肅地說,對待外賓這樣做是不禮貌的,是不尊重的。
十六、尊老敬賢理應當
1959年6月,毛澤東主席回到闊別三十多年的故鄉——湖南省湘潭縣韶山衝。
在韶山,毛主席特意去看望了父母的合葬墓。在墓前,他獻了幾束青翠的鬆枝,深深地鞠了一躬,感慨地說:“前人辛苦,後人幸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回到綠樹成蔭的住所,當陪同前來的羅瑞卿在午後看望他時,毛主席還說:“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迷信什麼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黨、同誌、老師、朋友也,還得承認。”並說:“我下一次回來,還要去看看他們兩位。”
毛主席離開韶山的前夕,邀請了幾十位當年老地下黨員、老農民自衛隊員、老貧農和烈士家屬,以及當地的主要幹部一起到招待所敘談。
晚上七點鍾,邀請的老人先後到齊,毛主席站起來招呼大家到屋裏吃飯,一間不大的客廳裏,擺著四張圓桌,桌上放著剛做好的飯菜。待老人們坐好,毛主席說:“離開韶山幾十年了,今天請大家來吃餐便飯,敬大家一杯酒。”毛主席一邊說一邊離開餐桌,來到各位老人麵前,親自給各位老人敬酒。當他走到一位70多歲的老人麵前時,這位老人連忙站起來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
毛主席舉起酒杯,謙虛地說:“尊老敬賢,應該應該!”
十七、無信不立
孔子是中國的文化巨人,他的一生致力於教學育人,執著追求仁政德治,其學說和思想對中國及世界都有深刻影響。在教育方麵以道德教育為中心,涉及道德、知識、美育、體育諸方麵。
孔子以“博學”、“知禮”聞名,他經常強調做人要“忠信篤敬”,即說話要忠誠守信,行為要厚道恭敬。他曾對學生子路說:
“一個人,如果說話忠誠老實,行為厚道莊重,即使到貧困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也能行得通。反之,說話不誠實守信,行為不敦厚恭敬,即使在本鄉本土,也是行不通的。”
有一次,他的學生子貢問:“怎樣才能幹好國家的政事?”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黎民百姓就會信任政府。”並強調指出,足食、足兵、民信這三項抓好了,就能幹好國家的政事。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取掉一項,這三項中取那一項?”孔子堅定地指出:“先取掉軍備!”子貢還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取一項,在這兩項中又取哪一項呢?”
這時,孔子又堅定地回答說:“去掉糧食這一項。因為,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就是說,自古以來,人總有一死,沒有糧食,至多不過是餓死罷了。但政府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那就什麼都無法建立。說得嚴肅一些,一個國家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就會垮掉。”他的學生認為:“‘無信不立’,這四個字有普遍意義,大至政府、國家如此,小至一個團體、一個人也是如此。一個人不誠實守信,就站不住腳,就立不起功業。”
孔子對學生的理解表示讚許,希望大家牢記“無信不立”這句話,做誠信之人,立德興業!
十八、曾參殺豬
曾參(公元前505-前436)是孔子的學生。他是以孝著稱的。
孔子曾授他作《孝經》。他的修養原則是“吾日三省吾身”。以強調做人要誠實,與人共事要忠誠,與朋友交往要講信用,他也用這個原則來對待和教育自己的孩子。
有一天,曾參的妻子要上街。他的小兒子拉著她的襟,又哭又鬧,要求跟著去。曾參的妻子被鬧得沒有辦法,就對孩子說:“你留在家裏,媽媽回來殺豬給你吃!”孩子就這樣被哄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