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門立雪
宋代的楊時(1053-1135),四十歲那年到了洛陽。這城裏住著個程頤,是當時著名的學問家。雖然楊時已到中年,學問事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卻還是好學不倦。他為了繼續深造,便拜程頤為師。
有一天,天氣很冷,楊時為了弄懂一個問題,便和同學遊酢一道去求教老師。當他們到達程頤家時,看到程頤正在午睡。他們為了不影響老師的休息,就不聲不響地站在大門外等候。剛巧這天下著鵝毛大雪,程頤一覺醒來,看見楊時和遊酢靜悄悄地、恭恭敬敬地侍立在門外,連忙說道:“你們二位有什麼事?快進來吧!”這時,門外的積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楊時和遊酢站立過的地方,留下了兩對深深的腳印。從此,“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就被人們作為尊師敬長的典故流傳下來。
二、冒雨訪師
著名漫畫家張樂平(1901-1992)是人們熟知的《三毛流浪記》的作者。他原名叫張升,早年學畫曾得到一位名叫陸寅生老師的指導,此後師生分散,斷了聯係。五十四年後,張樂平得知自己的啟蒙老師在上海的詳細地址。一個春雨霏霏的日子,張樂平格外興奮,他一手撐傘,一手拎蛋糕,去看望幾十年沒有見過麵的小學老師。
到了老師家,叩了門,師母應聲而出;“你是誰呀?”“我是張升,來看陸寅生老師。”師母一聽,樂嗬嗬地嚷進去:“張升來了,張升來了!”八十歲的陸寅生先生把七十二歲的張樂平打量了一下,連說:“像的,像的。”師生敘談了久別之情後,張樂平說:“我的第一幅漫畫是你教給我的。我一直沒有忘記你。原來不知你在哪裏,聽說你每天到複興公園吃茶。我到複興公園茶室找了你三次。現在有了地址,當然要來拜望老師。”張樂平的尊師之情使陸寅生熱淚盈眶。
三、回到母校
1982年4月,廈門大學60周年校慶的時候,著名數學家陳景潤(1933-1996)風塵仆仆從北京乘車回母校來了。他走下車廂,向歡迎的人們說的第一句話是:“我非常高興回到我的母校來。”
陳景潤非常懷念教過他的老師。校慶大會那天上午,他和大家一起前往會場。當人們匆匆走過數學館的時候,忽然間,陳景潤在一大群人中發現了李文清教授。“是他!”陳景潤衝過人群,三步並作兩步向李教授奔去,緊緊握住李教授的手,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半分鍾左右,才說:“先生,我一定來看您!”兩天之後,陳景潤果然出現在李教授家中。李教授曾經是陳景潤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的啟蒙老師,陳景潤非常敬重和感激他。陳景潤推心置腹地說:“我到北京後,一直想著老師的培養教育。現在搞科研工作,總覺得以前老師的指導和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是老師幫我打下的。”他還把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拿出來請李教授審閱,並在論文的扉頁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非常感謝我師的長期指導和培養——您的學生陳景潤。”
四、尊敬師長
上個世紀40年代,江澤民在上海交通大學讀書時,嚴睃、沈尚賢、鍾光琳、趙富鑫、蔣大宗、顧毓等教授,曾做過江澤民的老師。之後,江澤民一直眷念著哺育過自己的母校和敬愛的老師。
1989年9月13日,江澤民在西安考察工作,專程到西安交大看望在家養病的嚴睃教授。嚴教授十分興奮,拄著拐杖,來到了校行政辦公樓。此時,江澤民剛好到達。在三樓樓梯口,他一眼就認出了前邊拄著拐杖走路的就是多年未見麵的嚴老師。他立即搶上幾步,緊緊握住嚴教授的手說:“嚴老師,您好嗎?”嚴教授看到站在麵前的就是自己當年的學生江澤民時,心情非常激動,忙答道:“我好我好,您也好嗎!”江澤民邊答話邊攙扶嚴老師上樓。
在西安交大辦公樓會議室,江澤民和師生們親切交談,他充滿感情地說,嚴教授是我的老師,他教我“電機設計”,沈尚賢教授教我“照明學”,蔣大宗教授當時是助教,輔導我的無線電學的試驗,也是我的老師。我應該來看望母校,看望我的老師。
江澤民回憶起以前在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當總工程師的時候,嚴睃、沈尚賢、蔣大宗三位老師曾去找過他。當江澤民見到闊別多年的老師時,非常高興,請他們到長春飯店吃飯,還合影留念,這些照片一直珍藏著。
對於旅居海外的顧毓教授,江澤民也非常惦念和敬重。
1997年10月30日訪問美國期間,專程從華盛頓到費城,登門看望95歲高齡的顧毓教授。他一看到顧教授就緊緊握住他的手,以學生的身份首先問候老師健康。這次會見師生敘談了40分鍾,最後才依依惜別,表達了對老師的一片深情。
五、謙遜待人
孫中山(1866-1925)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武昌起義後就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舉行盛大的就任典禮後,孫中山親自目送代表們到大堂階沿,代表們請孫先生留步。孫中山說:
“我是人民的公仆,諸位是人民的代表,所以就是主人,我應當送你們到大堂階下。”
有一次,孫中山去國民黨黨部演講,門口的衛兵攔住不讓進去,說是“今天孫大總統來,別人不讓進去。”孫中山說:“孫大總統不也是個普通的人嗎?他不過是百姓的公仆,”然後,孫中山把名片拿出來,那個衛兵看後,不勝驚慌,但孫中山微笑著走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