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給關注細節者的七大忠告(1)(2 / 3)

想問題,訂計劃,往往忘記大處,缺乏戰略,沒有全局觀念。——是大處“沒著想”;

執行工作,實施任務,往往粗心大意, “因事小而不為”,忘記細節。——是小處“沒著手”。

這已經是中國企業及職業人士的通病。多少企業及個人,對於全局把握以及細節執行,要麼缺其一,要麼兩缺,最後致敗,令人抱憾!

事實上,無論經營企業,還是個人職業生涯經營,既要從大處想起,又要注重細節,同時大處重在著想,先著想;細處重點著手,多著手,要——“大處先著想,細處多著手”。

麵對事物,先從大處著想,搭框架,做地基,然後層層思考,因大到細,做到麵麵俱到,才不致失誤,故應“先著想”;麵對執行,不因小小事情而不為,應知大事情由無數個小事情組成,精細生產與貼身服務在於三個字:“多著手”。而有的人麵對事物卻不這樣,缺乏從大處想起的習慣,缺乏規劃意識,往往一件事單獨一件事來計劃,而不計劃到戰略性問題,因而會形成“單打獨鬥”的局麵,即使實施能力很強,往往也是局部的勝利,對長遠來說,起的作用不大。另外,對於一些瑣碎的事情,往往是多謀而少斷,或者幹脆不幹,不屑於幹。這就形成了凡事不先從大處規劃好,同時又不屑於做細節的壞習慣。這種習性將是導致失敗的根源。

成功的企業與企業家,都是“大處先著想,細處多著手”的典型。全球著名的GE集團,是戰略眼光與執行力俱佳的領先世界的大企業。GE投資幾乎涉及各行各業,但其管理卻是全球所有企業的學習榜樣。其提出的四大戰略管理目標:全球化、服務、電子商務和六個西格瑪,至今為世人所樂道。而其在精細工程管理中提出的六個西格瑪管理,是全球“細節管理”的典範。而GE之所以長盛不衰,很大的原因應歸功於其前CEO——傑克·韋爾奇,其製定戰略計劃,戰略思考,帶領巨大企業一步一步改革實施。都是先從大處著手,再而向細。不但如此,他又經常親臨一線,聽取廣大員工與顧客的意見,同時嚴格要求員工管理。可算是“大處先著想,細處多著手”典範。

而在國內,如海爾、美的……都是此觀念的成功實施者。

我對此觀點也深有體會。

記得當時剛畢業,誌向高大,想應聘做企業策劃,有一次有位考官問我:您對您的人生規劃好了沒有?如果沒有規劃自己的人生規劃,何必規劃他人?這令我怦然心驚。我怎麼從而沒想到我要對自己做一個全麵的職業生涯規劃呢?這正如和尚數人頭,老是點少一個,原來他忘了自己。未策劃自身,何以策劃別人。這是大處沒著想的典型。

經過幾年的工作經驗,我深刻體會“大處規劃,細處多著手”的重要性。正如平時幫市場總監撰寫策劃方案或工作計劃一樣,先想大處,搭好框架,再層層深入,從大處到小,一層一層地深入分析,做全麵且有效。而在實施之上,要多動手,不能因為一個小小的事情而不為或不屑於為。

沒有大處規劃和細節深入著手,是定敗無疑;單有細節,隻可以決定一個戰術的成敗,而大處與細節兼顧,卻是一個企業長盛不衰或者個人職業通暢向上的基石!

第三節 細節需要眼光

當日本人把縫衣服針出口到中國時,中困的廠商憤憤不平,認為是中國人的崇洋心態在作怪。然而看過人家的產品,敬佩之心油然麵生。我們的針孔是圓的,而日本人的針孔是長的,人家針孔比咱們大得多,對於經常需要穿針線的老太太來說,這一細節是至關重要的。

當上海規定內環以內不準1噸以上的貨車通行後的半個月裏,日本廠商開始向上海供應0.9噸的客貨兩用車,遺憾的是中國汽車廠家半年以後才反應過來,這絕非技術問題,而是對細節的關注問題。

當中國人平均身高急速增長時,我們的毛毯廠依然在生產著按照當時男性平均身高1.65米而確定的規格標準的產品,我們的服裝廠依然將褲子的長度定格為十幾年前的標準,我們的公共汽車依然故我的內空高度,我們的中小學生依舊的課桌椅高度,這一切是如此的顯而易見,隻是不夠用心關注罷了。

早在我國開發大慶油田時,日本人就特別能夠從細節上發現問題。1966年7月,《中國畫報》有王鐵人頭戴瓜皮帽的照片,日本人就推斷出此地為零下30度的東北地區;又根據運原油的列車上灰層的厚度,測出油田與北京的距離,認定油田應在哈爾濱與齊齊哈爾之間;1966年10月,《人民中國》刊登出宣傳王進喜的文章中,透露出一個“馬家窯”的地名,日本人便推出大慶在安達車站附近;王進喜原在玉門油田,1959年參加聞慶觀禮後就銷聲匿跡了,推斷出大慶開發時間為1959年9月。這次調查的成功,使日本後來在中國石油工業進口設備的談判中占據主動,大獲全勝,幾乎壟斷了我國石油設備進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