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受到新老師的幾句鼓勵後,這位同學就有了脫胎換骨的轉變。從第二天起,不但每天打掃時更認真,最大的改變是他的衣服不再像從前那麼髒,每天上學時臉上也幹淨多了,而且還理了頭發。和從前比起來,簡直不敢讓人相信那就是從前的他。接下去的期中考試,他的成績也有了改變,不再是最後一名,到小學畢業典禮時,他功課進步到可以上台領獎的地步了。
用稱讚來當開場白,會受到對方的歡迎,如果你再在後麵加上一些告誡或警示的語句,這種開場白就更加重要了。就像理發師在替人修麵之前,要先塗上肥皂一樣。
當然,看了上麵那個故事,也許有人會這樣說:“因為這老師天生就是個性溫和,再加上對學生充滿了愛心,所以才會說這些話。”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其實越是脾氣直爽,或是喜歡教訓別人的人,這種稱讚的開場白就越更為重要。
李傑才二十歲出頭,就當上了家庭企業中某家公司的總經理。他在公司裏位居要職,他可說是少年得誌,所以養成了喜歡罵人、吹毛求疵的壞習慣。可是盡管他個性上缺陷很大,卻不會惹人討厭,就是因為他懂得訓人的方法。
這天有人聽見他對著一位剛來的年輕的員工說:“剛才你交來的廣告計劃,封麵上文案那幾個宋體字,寫得漂亮極了。”
在那名員工被稱讚得不知所措時,他又接著說:“不要難為情,剛才說的隻是你的字寫得很好看,從現在起,我要對那份計劃的內容,一項項的指出缺點所在。”他說話的方式也許尖酸露骨了些,但所用的心理學卻極巧妙。當人們聽到對方的稱讚之後,即使再聽到一些指責,甚至是責罵,也還是較容易接受。對那些心直口快的人而言,這正是非學不可的絕招。
三思而後言
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商人臨死前告誡自己的兒子:“你要想在生意上成功,一定要記住兩點:守信和聰明。”
“那麼什麼叫守信呢?”焦急的兒子問道。
“如果你與別人簽訂了一份合同,而簽字之後你才發現你將因為這份合同而傾家蕩產,那麼你也得照約履行。”“那麼什麼叫聰明呢?”
“不要簽訂這份合同!”
這位商人指明的道理不僅僅適用於商業領域。既然你已經許下諾言,那麼不管是什麼樣的事情,你都不能反悔。假如你已經作了某個承諾,尤其是關於人們的未來及前途方麵的承諾,你就必須履行諾言而不能失信。你的話將被人們一字不清地牢記在心裏,直至它被履行的那一天。
但是怎樣才能做到不失信於人呢?“不要簽訂這份合同!”那位商人說。
這是精明的商人留給兒子的第二份遺產:雖說為人,是要言而有信,然而卻並不是毫無原則的事事都答應,言出必是。
一個老成持重的人對於別人總是很少許諾。他往往等到事情成功的時候才宣布自己當初的計劃。對於這樣的人,由於他在自己心裏已經有了一個確定的主見,所以不管是什麼人,也難以勸說他接受一個相反的意見。由於對“許諾”相當看重,所以,自己在考慮對別人有所保證時,也總是三思而後言。俗話說:“言多必失”,很有道理。多說鼓勵話
1922年,有個加利福尼亞的年輕人,落魄得連照顧妻子的生活都感到非常吃力。
禮拜天他去教會唱詩班賣唱,偶爾也在人家的婚禮中唱歌,這樣可以有5塊錢的收入。
他窮得在城裏住不下去,就搬到鄉下,在人家的葡萄園租了一間破房子,每月租金15元5角。即使是這麼低的租金,他依然沒有能力負擔,還拖欠了人家10個月的租金。
他不得已隻得替房東工作,在葡萄園裏摘葡萄以抵付房租。窮得沒有東西吃的時骸,就拿葡萄來填飽肚子。他被貧困所逼,幾乎準備要放棄唱歌的愛好,去推銷貨車過活。在這個時骸,有個叫休士的對他說:“你的嗓音很好,將來會有所發展,你應該去紐約學唱歌才對呀!”休士讚美他,也鼓舞了他。那年輕人對我說,就是因為得到這份讚賞,改變了他的決定,成了他終身事業上的轉折點。
於是,他想辦法向朋友借錢,他要到東部學唱。你或許聽過他的名字,他後來成為一位有名的歌唱肌,叫鐵貝德。
說到改變一個人的意誌,如果我們能鼓勵對方,讓他知道自己潛在的能力,好好地去發揮所長。那麼,我們所做的,就不隻是改變人們的意誌而已……很可能因此就改變了他的命運!
這話似乎有點過頭了吧!
讓我們來看看已故哈佛大學名教授,美國最負盛譽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所留下的名言:“通常與應有的成就相比,我們隻能算是‘半醒者’,大家往往隻利用了自己原有智慧的一小部分。也可以說,在一貫延續的傳統裏,遠在應有的極限內,人們總希望能充分利用所長,卻總是不得其所。”
是的,這就是我們前麵所說的,人們具有各種潛在的能力,卻不知如何去利用。而其中的一項不為人知的潛能,就是稱讚別人,鼓勵別人,讓人們了解自己所擁有的寶藏,善加利用,發揮它最大的神奇效用。
由此你可以知道,要想改變人們的意誌而不引起對方反感的規則就是:
要真誠地讚賞,以鼓勵他人去成功;間接地指出別人的過錯,旁敲側擊是最好的提示方法。
不要指責別人
在與人交往尤其是與陌生人初次交住時千萬不要指責別人,甚至是批評、抱怨、責罵,那會給你的人際關係造成極惡劣的影響。
林肯在當過見習律師後,仍然喜歡在報上公開抨擊反對者,不過隻是偶爾而已。
其中,有封信所導致的後果,使他刻骨銘心,永生難忘。
1842年秋天,他又寫文章諷刺一位自視甚高的政客詹姆士·席爾斯。他在 《春田日報》 上發表了一封匿名信嘲弄席爾斯,全鎮哄然引為笑料。自負而敏感的席爾斯當然憤怒不已,終於查出寫信的人。他躍馬追蹤林肯,下戰書要求決鬥,林肯本不喜歡決鬥,但迫於情勢和為了維持榮譽,隻好接受挑戰。他有選擇武器的權利,由於臂長,他選擇了騎兵的腰刀,並且向一位西點軍校畢業生學習劍術。到了約定日期,林肯和席爾斯在密西西比河岸碰麵,準備一決生死。幸好在最後一刻有人阻止他們,才終止了決鬥。
這是林肯終生最驚心動魄的一樁事,也讓他懂得了如何與人相處的藝術。從此以後,他不再寫信罵人,也不再任意嘲弄人了。也正是從那時起,他不再為任何事指責任何人。
隻有不夠聰明的人才批評、指責和抱怨別人,的確,很多愚蠢的人都這麼做。但是,善解人意和寬恕他人,需要有修養自製的功夫。
托馬斯·卡萊爾說過:“偉人是從對待小人物的行為中顯示其偉大的。”
鮑勃·胡佛是個有名的試飛駕駛員,時常表演空中特技。一次,他從聖地亞哥表演完後,準備飛回洛杉磯。根據 《飛行作業》 雜誌的描述,胡佛在三百尺高的地方時,剛好有兩個引擎同時出現故障。幸虧他反應靈敏,控製得當,飛機才得以降落。雖然無人傷亡,飛機卻已麵目全非。
胡佛在緊急降落之後,第一個工作是檢查飛機用油。不出所料,那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螺旋飛機,裝的是噴射機用油。
回到機場,胡佛求見那位負責保養的機械工。年輕的機械工早為自己犯下的錯誤痛苦不堪,一見到胡佛,眼淚便沿著麵頰流下。他不但毀了一架昂貴的飛機,甚至差點造成三人死亡。你可以想象胡佛當時的憤怒。這位自負、嚴格的飛行員,顯然要對不慎的修護工作大發雷霆,痛責一番。但是,胡佛並沒有責備那個機械工人,隻是伸出手臂,圍住工人的肩膀說:“為了證明你不會再犯錯,我要你明天幫我修護我的F-51飛機。”
讓我們盡量去了解別人,而不要用責罵的方式! 讓我們盡量設身處地去想———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比起批評責怪還要有益、有趣得多,而且讓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了解就是寬恕。”約翰博士也說過:“上帝本身也不願論斷人,直到末日審判的來臨。”
讓對方多說話
很多人在與人初識談話時,總喜歡喋喋不休,讓對方在大多數時間內聽自己說,其實這是錯識的。推銷員常犯這種劃不來的錯誤。讓對方盡情地說話! 他對自己的事業和自己的問題了解得比你多,所以向他提出問題吧,讓他把一切都告訴你。
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話,你也許很想打斷他。不要那樣做,那樣做很危險。當他有許多話急著要說的時骸,他不會理你的。因此,你要耐心地聽著,抱著一種開闊的心胸,誠懇地鼓勵他充分地說出自己的看法。
弗拉達爾電氣公司的約瑟夫·韋伯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富饒的荷蘭移民地區作一次視察。
“為什麼這些人不使用電器呢?”經過一家管理良好的農莊時,他問該區的代表。
“他們一毛不拔,你無法賣給他們任何東西,”那位代表厭惡地回答,“此外,他們對公司火氣很大。我試過了,一點希望也沒有。”
也許真是一點希望也沒有,但韋伯決定無論如何也要嚐試一下,因此他敲敲那家農舍的門。門打開了一條小縫,屈根堡太太探出頭來。
“一看到那位公司的代表”,韋伯先生開始敘述事情的經過,“她立即就當著我們的麵,把門砰地一聲關起來。我又敲門,她又打開來,而這次,她把反對公司和我們的不滿一股腦兒地說出來。
“屈根堡太太”,我說,“很抱歉打擾了您,但我們來不是向您推銷電器的,我隻是要買一些雞蛋罷了。”“她把門又開大一點,懷疑地瞧著我們。”
“‘我注意到您那些可愛的多明尼克雞,我想買一打鮮蛋。’”
“門又開大了一點,‘你怎麼知道我的雞是多明尼克種?’”她好奇地問。
“‘我自己也養雞,而巍必須承認,我從沒見過這麼棒的多明尼克雞。’”
“‘那你為什麼不吃自己的雞蛋呢?’她仍然有點懷疑。”
“‘因為我的來亨雞下的是白殼蛋。當然,你知道,做蛋糕的時骸,白殼蛋是比不上紅殼蛋的,而我妻子以她的蛋糕為自豪。’”
“到這時骸,屈根堡太太放心地走出來,溫和多了。同時,我的眼睛四處打量,發現這家農舍有一間修得很好看的牛奶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