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線帶麵,從抽象到具體。彙報工作要講究一定的邏輯層次,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講到哪兒算到哪兒。一般來說,彙報要抓住一條線,即本單位工作的整體思路和中心工作;展開一個方麵,即分頭敘述相關工作的作法、措施、關鍵環節,遇到的問題、解決方法、收到的成效等內容。
(3)突出中心,拋出“王牌”。泛泛而談,毫無重點地彙報顯得很膚淺。通常,彙報者可把自己主管的或較為熟悉的、情況掌握全麵的某項工作作為突破口,抓住工作過程和典型事例加以分析、總結和提高。彙報中的這張“王牌”最能反映本單位工作特色。
(4)彌補缺憾,力求完美。下屬彙報工作時,往往會出現一些失誤,比如對一些情況把握不準,或漏掉部分內容,歸納總結不夠,貼切等等。對於失誤,可采取給領導提供一些背景資料的方法。組織參觀活動、利用其他接觸機會與領導交流等方法對彙報的內容進行補充和修正,使其更加周密和圓滿。
3. 向上司彙報自己的工作要把握好分寸作為下屬,要不要經常找上司談談,彙報自己的工作呢?這也常常是人們在工作中難以把握的一件事。如果經常找領導或上司聊聊,固然可以使其了解自己的工作情況,了解自己的能力,熟悉自己的情況,加深對自己的印象。但是,找多了,有時也常常會招惹領導的煩心,以致討厭自己。而恰,也容易給同事們一個愛拍馬屁,或喜歡走上層路線的壞印象。因此,這裏有一個“度”的把握。也就是說,找多了不好,但完全不與上司接觸,也並不是明智之舉。應當適度,不過分,那麼,這個“度”在哪兒呢?
首先,這個“度”在於自己的工作狀況和進程上。當自己的工作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績,達到了一定的階段,並有了新的開始,這時,向上司彙報自己前一階段的工作和下一步的打算,這是十分必要的。從而使上司能夠了解你的工作成績和將來的發展,並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其次,這個“度”也在於你的工作性質。如果你的工作性質本身決定了你必須經常找上司聯係,彙報工作,那麼,你切不可因其他顧慮而不去彙報,否浴,隻會讓上司覺得你不稱職。如果你的工作性質與上司不是直接聯係的,沒必要經常找上司彙報,否則容易招惹人們的猜測懷疑,以及領導本人的一些想法。
再次,這個“度”還在於你與上司的私交如何。如果你們之間私交很深,那麼,不妨把這個“度”放寬一些。如果僅僅是泛泛之交,則不要太隨便。
實際上,讓上司過於了解自己也並非是一件好事。接觸多了,固然可以知道你的長處和優點,但同時也更清楚你的缺點和不足。所以,保持適當的距離,往往可以起到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明智的領導和上司完全可以,而且能夠及時地、客觀地了解其下屬的種種情況。對這樣的上司,與其說依靠彙報去加強他對你的了解,還不如更好地工作,用你的成績去贏得上司的賞識。彙報隻是一種形式,更重要的是你所彙報的內容如何,是不是真正讓上司感興趣,是不是真正有意義,這才是關鍵。
4. 彙報工作要選擇時機
聰明的下屬不僅善於向領導彙報工作,而且還會把握恰當的時機。
某個機關有位科長工作很認真又能幹,但是處長卻對他牢騷滿腹,原因是這位科長常常向處長提出下屬或自己的計劃,而時機總是不湊巧。比如:處長準備外出時;
處長心情不好時;
處長正忙時。
就常識而言,這些時候應盡力避免向上司提出繁瑣、麻煩的問題。但這位科長不知是運氣不好,還是其他什麼原搖,他總是碰上這種時候和處長談工作,最後處長終於忍不住了,沉下臉對他說:“非要現在說嗎?你沒看到我現在正忙嗎?”自此以後,這位科長在要給處長談工作時,總會先確定一下處長是否有空。在進處長辦公室時,還會問一句:“您現在是否有空?”說完,他就說:“有……”這個時候處長忍不住說:“有什麼事,快說,我還有事,別這麼羅嗦”。如此這位科長真有點不知所措了。要成為上司的好助手,應該耳聰目明,手腳靈活,能夠關心自己周圍和整體的事情。尤其要用心觀察周圍的動態,正確地掌握對方的心理,然後再采取行動,如果那位科長能事先掌握處長的情況,再說“現在是否方便”,就不會弄錯談工作的時機。
巧給領導戴高帽
絕大多數領導,都想表現出自己“優越”於下屬的地方,但他們不會把這些“優越”掛在嘴邊,以免被人說成“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如果這種“優越”從你口中說出來,領導就會十分高興,即使這種“優越”並不存在,也會博得領導的歡心的。這種“優越”,民間俗稱“戴高帽子”。
“戴高帽子”是一句俗語,源出唐代李延壽 《北史·熊安生傳》。北朝有個儒生叫宗道暉,這個人喜歡戴高翎大帽子,穿厚底大鞋子。當州官或州將第一次到來時,他就這樣穿戴著去謁見,謁見時仰著頭舉起肘,在厚底鞋上拜了又拜,拜時還自言自語地說:“學士可以比得上三公。”後人據《通俗篇·服飾》記載:“今謂虛自張大冀人譽己者,曰‘好戴高帽子’,蓋因乎此。”即是說,自此以後,凡是受人恭維或恭維別人,都稱之為“戴高帽子”。“戴高帽子”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論,要作具體分析。日本有句格言:“如果給豬戴高帽,豬也會爬樹。”這話聽起來不雅,不過多少也能證明這樣一個道理:當一個人的才能得到他人的讚揚、鼓勵的時骸,他就會產生一種發揮更大才能的欲望和力量。人為了錢而工作,為了名譽而死;男人靠表揚發達,女人靠表揚生活。如果你想使自己在某些方麵有所提高,那你就要表現得好像已具有這種優秀素質似的。莎士比亞說:“假如你不具有這種美德,那就假設你已具有。”如果你希望別人具有某種美德,那就假設並公開說他已經具備。
據日本著名女作家佐藤愛子講,她少女時代,幾乎沒讀過什麼小說。她二十七歲和丈夫離婚後,有一次,她那當作家的父親讀她的信時說:“這孩子可以寫書。”後來正是這句話,竟成了鼓舞佐藤在逆境中涉足文壇的精神支柱,使她發奮寫作,獲得了“直木獎”。所以美國著名社會活動家推出這條原浴:“給人一個好名聲。”讓他們去達到,他們寧願做出驚人的努力,也不會使你失望。這大概也是一種“戴高帽子”吧?
“戴高帽子”具有善意和惡意之分,但自古被當作陰謀來使用更普遍些,似乎成了古往今來阿諛奉承的拿手好戲。不幸的是,對“讚美”、“恭維”、“奉承”這些形形色色的高帽子,人們不僅失去應有的警覺,反而樂滋滋、昏昏然、暈乎乎,身不由己地戴上了。
據說古時有一個說客,當眾誇口說:“小人雖不才,但極能奉承。平生有一願,要將一千頂高帽子戴給我最先遇到的一千個人,現在已送出九百九十九頂,隻剩下最後一頂了。”一長者聽了搖頭,說道:“巍便不信,你那最後一頂用什麼方法也戴不到我的頭上。”說客一聽,忙拱手作拜道:“先生說得極是。不才從南到北,闖了大半輩子,但像先生這樣秉性剛直、不喜奉承的人,難得有第二者!”長者頓時直捋胡須,洋洋自得地說:“你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聽了這話,那位說客立即哈哈大笑:“恭喜恭喜,我這最後一頂帽子剛剛送給先生你了!”誠然,這是清朝《一笑》裏記載的一個笑話。不過詼諧之中寓含著嚴肅的真理:抵製戴高帽子,要有清醒的頭腦,要有自知之明。心底隱私,貪圖虛榮,遲早會戴上一頂高帽子。
有人問馬克思:“你最厭惡的缺點是什麼?”馬克思回答:“逢迎。”又有人問:“你最喜愛的座右銘是什麼?”馬克思回答:“懷疑一切。”人的愚蠢,常常就是蠢在“少思”、“無思”。如果形形色色的高帽子也能遵照“懷疑一切”的法浴,那麼我們就能看清哪些是善意的“高帽子”,哪些是惡意的“高帽子”。
怎樣與不同類型的上司說話
工作上,你會碰上很多的領導,這些領導的性格和脾氣不可能一樣,有很多可能還是不容易接近的領導。與這些領導說話,就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投其所好了。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不容易接近的領導者有哪些。(1)暴躁型。這些上司常常為了一些小事而大發脾氣,甚至公開斥責下屬,叫人難受。
(2)優柔寡斷型。這類上司經常朝令夕改,使人不知所措。
(3)積極型。這類上司除了對下屬的工作吹毛求疵外,最叫人討厭的是連你的私事也過問。如,不準你跟其他同事交往等。
(4)其身不正型。經常上班遲到早退,有時遇到決策未能及時由他批出而被背“黑鍋”,苦不堪言。(5) 不體諒下屬型。做事缺乏責任心,不會體諒下屬,又疑心大,讓你滿腔怨言。
(6)愛戴高帽型。有的上司,最愛別人給他戴高帽子,一聽了讚美之詞,就眉開眼笑,什麼都好辦。(7) 公私不分型。有的上司常常叫你替他做私事,叫你十分氣憤。
(8)工作狂型。你一定終日大皺眉頭,因為工作狂的心目中,認為不斷工作才是一種生活方式,每個人都應該如此。
上司也有情緒、脾氣、偏好等等與凡人無異的性格特點。作為聰明的你,想必不難找準上司的這些特點,從而說出對方滿意的話。
(1)當上司大發雷霆,不要推卸責任或試圖解釋,冷靜地說:“我會注意這情況的。”或“讓我立刻去調查!”然後離開辦公地方。
(2)你遵照上司的指示,做妥了一個計劃書,呈給上司時,他竟然力指計劃書之不足,不妨這樣反問他:“一切都是依您意思去做的呀,還有什麼要改的呢?”(3)禮尚往來是必須的,就由你來做主動吧。要是上司知悉,向你查問,可以直認不諱:“我們一起吃午飯隻屬普通社交。”
(4)盡量記錄下上司不在時發生的事和找他的電話,一但他出現,立刻如數家珍般逐一向他報告,讓他知道,他的公務是如何繁重。
(5)對思想保守,自尊心強的人,切勿開門見山地大數不落,隻能婉轉相告,若對方比較開放,胸襟較寬廣,不妨相約一個時間,將你的心中話一一坦言,相信不難找出一個解決辦法。
(6)每個人都必有其長短處,隻需“隱惡揚善”,加一絲善意,用詞誇張一點就可以了,這樣,既不違背良心,又能令對方高興,何樂而不為呢?
(7)如果他在下班後讓你去做事,事情好辦,搬出這樣的理由:“因為我今天晚上有約會,不能遲走!”一而再再而三,他就會知難而退,又奈何不得。
(8)不要提及工作量過大,或你已完全失去私人生活這兩點,而是向他解釋,多添一個臨時員工,有助任務的進行,對公司絕對有好處。
領導提拔,注意說話
當領導提拔你時,你就要注意你的說話了。現給你以下建議:
1.要讓領導提升就不能過分謙讓在通向金字塔頂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是競爭的足跡。因此,當你了解到某一職位或更高職位出現空缺而自己完全有能力勝任這一職位時,保持沉默,絕非良策,而是要學會爭取,主動出擊,把自己的想法或請求告訴上級,往往能使自己如願以償。戰國時期趙國的毛遂、秦王嬴政時的甘羅已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證明。特別是上級已經有了指定候選人,而這位候選人在各方麵條件都不如你時,本著對國家、對人民、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應該積極主動爭取,過分的謙讓隻會堵死你的晉升之路。
要取得期望中的成就,就應勇於為自己創造機會,不要相信“機會隻有一次”的格言,機會是在不斷出現,問題是它瞬間即逝,就看我們如何去抓住它。你心裏可能會暗自說:“我真的不行,現在都已經很吃力了,怎麼還能承擔新任務呢?”這種想法對將要承擔新任務的人來說很正常,但隻要有勇氣去承擔,很快就能適應其新工作。它就像學遊泳一樣,壯膽跳進水裏,兩腿狗爬式地蹬水,很快就能學會蛙泳。
一個好的職員隻能提建議往往是不夠的,他還有責任以自己的工作成就、技能、才幹和潛力來吸引老板,隻要自己有能力,就應大膽地向老板毛遂自薦,願意承擔更多的工作和責任。
年輕的下屬安德拉約見老板,要求商談一個對於他和老板以及公司三方麵都至關重要的問題。
他信心十足地對老板說:“先生,直言不諱,我覺得自己有才華,有能力勝任更多的工作和承擔更大的責任,現在我一切都準備好了。”
言簡意賅,直截了當,隻用三句話,就恰到好處地強調自己願意承擔更多的工作,這也正是老板所期待的。安德拉就是借助這種毛遂自薦法,一步步升到公司副總裁職位,現在又有了自己的公司。
當下級向上級提出請求時應講究方式,不能簡單化。宜明則明,宜暗浴暗,宜迂則迂,這要根據你上級的性格、你與上級以及同事的關係、你的知名度等因素而定。“明示法”即通過口頭或書麵形式直接明確地向上級提出自己的請求。“暗示法”即在與領導溝通 (包括談話弧報告時) 過程中做出某種暗示,如“我要是擔任某職會怎樣,會比某某更恰當”等;“迂回法”即由他人轉達自己的請求,而這個人最好是上級的知己。究竟采用哪種方法更有效,則應視情況而定。
2.預先提醒上司
在正式提出問題和初步討論之前,做出一兩個暗示,表明你正在考慮這件事,這樣就不會在商量的時候發現他毫無準備了。你可能會認為這隻會給他時間搜羅理由拒絕你的要求,但是請記住,你的目的並不在於要去贏得一場辯論,而是要使上級確信給予你提升是出於對大局利益的考慮。假如上級有所保留的話,你應該了解其中原搖,在了解以後,你也許會發現,你選擇了錯誤的職業或這家公司並不適合你。
3.選擇適當時機
通常,應該在上級情緒好的時候這樣做。如果他的異常愉快是由於你的成績引起的,那就更妙。選擇時機非常重要,把你的要求作為工作日中的第一份報告呈獻給上級往往很難奏效。
4.用事實證明你的成績
與其告訴上級你工作怎麼努力,不如告訴他你究竟做了些什麼。可以試著用一些具體的數字,尤其是百分比來證明你的實績。同時,要避免用描述性的形容詞或副詞。譬如,不要說:“我同某某公司做成了一筆生意。”而說:“我與某某公司做成了多少萬元的生意。”這也就是說,盡可能地讓事實替你說話。
把最後一點擴展開去,你也許會發現最好什麼也不說,而是簡單地把寫的報告呈給上司,總結一下你的工作。如果你這麼做,白紙黑字,詳盡成績,就使他能及時了解你的成績,而且日後也能查閱,同時,也就用不著去說那番聽起來使人覺得你自吹自擂的話了。
5.向領導指明提拔你的好處
不可否認,這並非那麼容易做的,因為你是申請人,上級則是決策者,而有關你各方麵的資料又有限,因而是否滿足你的請求需要考慮。然而,如果再仔細地想想,還可以拿出理由,說明你所期望的提升對於授予者不無裨益。
假如要謀求提升,還可以指出權力的擴大會使你為上級完成更多的工作,更有效地處理你手頭上的事情,而如果想得到加薪而別無他求,那麼你告訴他這可以讓別人認識到出色的工作是會得到獎勵的。要使人信服地證明你的提拔使他得到好處,你確實需要動一番腦筋,但是努力多半是不會白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