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不要放棄任何機會(1)(2 / 3)

困境中成長起來的中國企業家,向來不缺乏勤奮和勇敢。但很多人缺少的是遠見和決斷。陶新康最精彩之處,不是他獨闖林海雪原的勇氣,而在於及時抽身的遠見。順應大勢,與時俱進,他總能在時代的轉折中把握機遇。激發潛能:隻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

在我們的人生曆程中,我們不要再感慨命運對我們不公平。事實上,命運對我們是非常公平的,它公正地對待每個人,你付出多少,它就回報多少你。如果你希望成功的機會早早到來,就趕快做好準備,我們一定要相信: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如果你想到了,從現在就趕快開始去做吧。

美國密蘇裏州最大的城市聖路易斯,有一個非常傑出的腦科大夫叫歐內斯特·塞克斯。他是華盛頓大學腦科手術室的主任,他所做的手術幾乎就是奇跡,有許多人千裏迢迢趕來,慕名來找他求醫。但是,他在開始時並不是這樣的。

多年以前,當他還是一個實習醫生的時候,曾親眼看到一位醫師因為無法拯救病人而感到痛心,那時大多數的腦瘤患者都是無法治愈的,但他相信有一天,一定會有一些醫生有勇氣去挑戰病魔,去拯救那些苦苦掙紮的生命。

歐內斯特·塞克斯就是這樣一個有勇氣去挑戰病魔的人,他有勇氣去嚐試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時,在美國從來沒有過成功治愈腦瘤的先例,唯一能給這個年輕人一些指導的人是一位在英國的大夫——維克多·霍斯利爵士,他對腦的解剖結構的了解超過任何人,是英國腦科醫學界的一位先鋒人物。

塞克斯獲準跟隨這位英國醫學家工作學習,在這位著名醫學家手下工作。他為了打好基礎,又花了6個月的時間到德國求教於那裏最有能力的醫師,這是許多年輕人不願花時間去做的事情。維克多·霍斯利爵士對這個美國年輕人的認真和勤奮感到非常驚訝,因為他僅僅為做準備工作就花了6個月時間,爵士為此很感動,所以直接就把他帶回自己的家裏。

他們用了兩年時間一起對猴子進行了多項實驗,這為塞克斯未來的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塞克斯回到美國以後主動提出治療腦瘤的要求,正是靠著這種堅韌的求索精神,才使大多數的腦瘤患者在今天得以治療。他通過大量實踐所著的《腦瘤的診斷和治療》一書,已經成為治療腦瘤的權威著作。他還通過培訓年輕的醫師來繼承和發揚他的醫術,並在全國各地成立了這樣的機構,使不同地域的腦瘤患者得到了及時的治療。

處在大幹世界中的我們,總會對一些事情感到驚奇,認為自己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解決的,直到有一天發現別人竟然創造了奇跡。我們可以反過來想一下,別人能做到,而我們自己為什麼做不到呢?

宗申集團的創始人左宗申從1982年初創始的一個摩托車修配鋪開始,如今左宗申的宗申集團已經是世界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廠家之一,年產量達100萬輛,有員工18000名。宗申集團與尹明善的力帆集團同樣來自重慶這個中國摩托車工業的基地,宗申集團如今已經擁有國內第一支國際摩托車隊。

左宗申1952年出生在上海。1958年中國的“大躍進”運動中,他全家遷往重慶。“文化大革命”中,左宗申和無數中國青年一樣響應毛澤東的號召上山下鄉,在農村接受勞動鍛煉。“文革”結束後,他返城在重慶瓷廠當燒窯工。80年代初期,下海經商的熱潮席卷中國大地,不甘人後的左宗申毅然辭去了當時被視為“鐵飯碗”的正式工作,開始了他從商生涯的第一步。

萬事開頭難。剛剛下海的左宗申缺少經商的經驗,也沒有大量的資金支持,他先是到河北、山東等地去販賣武俠小說,做水果生意,倒賣服裝,但時運不佳。做水果生意遇到壞天氣,水果爛在了運輸途中,倒賣服裝又被騙個精光,甚至連回家的路費也沒有了。

在妻子的再三勸說下,左宗申跟大舅子學起了修摩托車。從第一次修車打開車廂後無法再裝回的尷尬,到一聽發動機的轟鳴聲就能判斷車有沒有毛病,這個過程他吃了許多苦。1982年,妻子把娘家一間臨街的住房騰出來,在外麵搭了一個小棚。就這樣,左宗申開始了他的摩托車維修生意。未來的路也從這裏開始延伸了。

199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朋友托他到重慶南岸五中校辦工廠買1輛三輪摩托車。在那裏,左宗申發現校辦工廠的生意很好,許多人等著提車。一打聽,才知道供不應求的原因是發動機的貨源很緊俏。左宗申想:修理摩托車發動機自己輕車熟路,何不自己搞組裝呢?於是他與校辦工廠交換意見。幾天後廠長親自上門,向他訂購100台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