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裏有失敗,哪裏就有機會機遇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但機遇隻會垂青於那些經曆了失敗而不放棄的人,隻會垂青於那些有思想、有準備、有能力的人。一個人是否能走”向成功,就要看他是否能在失敗中有效地把握好能使自己轉敗為勝的機會。
1.機會藏在失敗中
人生隻是短暫一瞬。生命的弓弦應該是緊繃的。而不是放鬆的。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應該是每個人要具備的精神。戰勝了失敗。便是戰勝了自己。我們也就有了成功的機會。也就有了擁有幸福的機會。 很多人都有一種失敗主義的態度。其原因就是他們一直都看不起自己,在這種意念的支持下,他們便認為自己被看輕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了。我們沒有辦法成功是因為我們都是上天注定不可能成功的。
事實上,果真是這樣嗎,正是因為我們有了這種“我是一個失敗者”的定論,當機會到來時,我們就會麻木不仁地去對待,就會和機會失之交臂。被動等待或守株待兔,根本是浪費時間、錯失良機的舉動,而這亦無異於把自己的命運交付給未知的外力來決定。這樣,我們就失去了成功的可能性,那我們怎麼還會成功呢?曾經失敗過並不是問題的所在,而是我們怎麼來看待我們的失敗,一個樂觀的人可能會說:“我還沒成功。”
下麵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故事足以代表我在這裏所要闡述的原則。
有一人畢業於某商學院,後在一家礦業公司連續幹了5年的速記員工作。由於“任勞任怨,不計酬勞”,他很受青睞,很快被提升為該公司的總經理。然而不久,因他的老板宣告破產,他失去了工作。
他的第二個工作是在一家木材廠擔任銷售經理。盡管他對木材生意一無所知,但憑著他的處世良方“任勞任怨,不計報酬”,很快使銷售業績上升,他本人也晉升得很快。他又感覺到了處在“世界最高峰”的舒暢。然而命運之神再次捉弄了他。1907年的經濟大恐慌,一夜之間,使他的事業成為空中樓閣,分文未剩。
但是他沒有喪失信心。轉而一邊研究法律,一邊當一名汽車推銷員。銷售木材的經驗使他的銷售業績很快飛躍起來,他獲得了進入汽車製造業的良好機會。他開設了一個汽車技術工人訓練班,把一般的工人訓練成專業技術工,極有成效,這使他每月有1000多美元的純收益。他再度覺得自己又“功成名就”了。當時他依舊認為,所謂的成功就是金錢和權勢而已。然而好景不長,由於債台高築,他的事業被銀行接管了。他從一個享有1000美元收入的人,突然問又成了不值一文的人。
這幾個短暫的挫折在他的一生中是一筆最大的財富。因為它們迫使他不斷地擴充自己的知識,從一個行業到另一個行業積累了更豐富的經驗。
他的第四個工作是到一家世界上最大的煤礦公司當首席法律顧問的助手。但過了一段時間,他提出辭職,原因是那項工作太容易了。太容易的工作容易導致養成懶惰的習慣。隻有經過不斷努力和奮鬥才能產生力量才能迅速成長。
他的新起點選擇在競爭異常激烈的芝加哥。一個人是否具備真正創業的潛能,可以讓他到芝加哥試一試。他在芝加哥打響的第一炮是任一所函授學校的廣告經理。他對廣告所知不多,但憑著前幾次創業的經驗,他很快又東山再起:兩年賺了5200美元。
在這家函授學校擔任廣告經理時,他出色的表現很令校長佩服,校長鼓動他與自己聯手幹糖果製造業。他們成立了“貝絲·洛絲糖果公司”,他出任該公司的第一任總裁。他們的事業擴展極為迅速,利潤也相當豐富。他認為自己又接近成功了。
然而,就在他自我陶醉的時候,他的合夥人卻因偽造罪而被起訴牽連,使他很快賠光了在這家公司所有的股份。他隻有再次轉行,到芝加哥中西部一家專科學校教授廣告與推銷技巧。
教學事業搞得很成功。他在這所學校裏開了門課,同時主持了一所函授學校,幾乎在世界上每個講英語國家中,都有他的學生存在。盡管其間經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破壞,但他的教學事業仍蓬勃發展。他再度認為自己又接近了成功的終點。
接著,來了一次大征兵,學校中的大部分學生都被征召入伍了,他也投入到了為國家服務的行列。
這是他生命中的第六個轉折點。
戰爭結束後,他思緒萬千,很有感觸。1918年12月11日,他又走上了另一條道路:從事寫作。這對他來說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的事。很奇怪的是他在進入這一行業時,從來沒有想到去探求它的盡頭是否存在著重大的權力,以及無數的金錢。他第一次明白了生命中還有一些比黃金更值得追求的東西,那就是:對這個世界提供力所能及的最佳服務,不管你的努力將來是否隻為自己帶來一分錢的報酬,甚至可能連一分錢的報酬也沒有。
他用了20年的時間潛心研究世界500位成功名人成功的經驗,完成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八卷本《成功規律》。該書成為激勵千百萬人獲得財富、獲得成功的教科書,他同時也成為在美國社會享有盛譽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