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為人圓融之道(2)(2 / 3)

曾國藩認為,要想使官做得長久,就必須得人心,而是否得人心全取決於當地父母官是否賢能。他時常告誡部下要以安徽為教訓,因為安徽的官員昏庸無道,不體恤民眾,失去民心,致使政令在安徽難以實行。

身在官場,在很多事情麵前,你都會麵臨著選擇。但是對於皇帝的命令,你唯一的抉擇就是執行,如果不執行,不但會落下“抗旨不遵”的罪名,還會被殺頭。但是曾國藩為了能保住自己手下的一員虎將,卻不惜冒殺頭的危險。

自鹹豐六年九月英法聯軍進攻廣州,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時戰時停,先後延續了四年。鹹豐十年六月,英法聯軍又將戰火燒到了天津、北京。鹹豐帝驚慌失措,留下弟弟恭親王奕在京應付局麵,自己則率領大小老婆、文武大臣倉皇逃到了熱河的避暑山莊。在逃亡的過程中,鹹豐皇帝接受了勝保的建議,調令各地督撫派兵“勤王”。

第一道諭令就發給了曾國藩,點名要湘軍驍將鮑超率軍入京,由勝保指揮。

鮑超是奉節人,鹹豐初年跟隨向榮在廣西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後來湘軍組建水師,曾國藩就把他招募到湘軍中任水師哨長。鮑超英勇善戰,為湘軍立下了汗馬功勞,曾國藩很是喜愛這員虎將。

鹹豐皇帝一連下了四道諭旨要曾國藩派鮑超歸勝保統領“勤王”。而此時,曾國藩手中也沒有多少士兵可以調遣了。但是對於皇帝的諭旨他也不能違抗啊。曾國藩大罵勝保太損,湘軍的大將不少,為什麼就單單向皇帝推薦鮑超?

其實勝保指名要鮑超是有他自己的目的的。

勝保是一個野心勃勃、心懷叵測的家夥。他在直隸僥幸打敗了太平軍北伐軍林鳳祥的殘軍,得到了鹹豐皇帝的信任,授予他欽差大臣的頭銜;後來勝保在圍剿太平軍李開芳部於高唐的時候,打了好幾個月也沒有剿滅李開芳,鹹豐很生氣就罷了他的官,將他發遣新疆。鹹豐六年又把他召回,發往安徽軍營。勝保雖有野心,但手中卻無軍隊。所以,他到處抓軍隊,甚至不惜招降納叛,收買皖北撚軍叛徒李昭壽,接納安徽團練首領苗沛霖,企圖把他們的軍隊拉為己有。這一次點名要鮑超,也是想統帶鮑超五千“霆軍”。

曾國藩實在無計可施,決定聽聽幕僚的意見,就應不應當派兵北援,讓每個人都談談自己的看法。大家說來說去最終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意見。

正在這時,李鴻章推門進來,給曾國藩出了個兩全其美的好主意。他的意思是說:進京“勤王”一事本是空話,對皇帝沒有一點好處。指名要鮑超也是勝保從中搞鬼想收編鮑超。現在英法聯軍已經打到了京城,但是皇帝已經去了熱河,還勤什麼王?

李鴻章接著說,洋人進攻京師,絕沒有占據京城和加害皇帝的意思,他們不過是借戰爭給皇帝施加壓力,多占中國的便宜罷了。三國聯合,不過要的是銀子,絕對沒有其他的意思。

當曾國藩知道了要鮑超北上“勤王”是勝保從中搞鬼之後,就更是氣憤了,但對於四道諭旨他也不能不顧。

他心想:絕不能讓勝保的野心得逞。然而,怎樣才能拒絕“勤王”?

李鴻章說:皇帝留恭親王在北京與洋人談判呢。恭親王的辦事能力極強,應該可以妥善處理好這件事情的。所以,隻能“按兵請旨,且勿稍動”。李鴻章的意思是,立即給皇帝回奏,說“勤王”事關重大,一個鮑超還沒有能力“勤王”,要求皇帝在曾國藩和胡林翼二人之中選一個帶兵入京。

這自然是表麵應付皇帝的托詞,等到奏折再送到北京,結果早就見分曉了,也就不會再讓湘軍“勤王”了。

曾國藩與胡林翼協商之後,就按李鴻章的主意於九月五日向皇帝送出奏折。當然,曾國藩也沒有絕對的把握,保準皇帝不讓他北上“勤王”,也作了一番北援的準備。

例如:他準備一旦非要北援,就親自率兵一萬前往,糧餉由胡林翼負責供給。如果皇帝下令讓胡林翼帶兵北援,大兵就退湖北,暫不進攻安徽。等奏折發出了半個多月之後,直到九月二十四日忽然接到廷寄,說恭親王已經跟洋人達成了和談的協議,無須曾國藩北上了。這件事就這麼處理了,曾國藩不但保住了鮑超也保住了自己的腦袋。

當鮑超知道曾國藩為了保全自己而不惜抗四道諭旨時,他被曾國藩的一片誠心深深感動了。為了報答曾國藩的知遇之恩,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