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為人圓融之道(1)(2 / 3)

曾國藩的“廉矩”思想又是如何得來的呢?

曾國藩出身在一個很普通的地主家庭,與湘鄉農村有著廣泛的聯係,他了解農民的疾苦、願望和要求,這是他“廉矩”思想的基礎。後來在辦團練組建湘軍的時候,他所依靠的就是這些淳樸的鄉民。

在給曾國荃的一封信中,曾國藩這樣寫道:

與百姓或者士兵交往,要真心實意地愛護他們,尊重他們,做到了這樣,你才會獲得他們的尊重與信任,就會得到他們的擁護。我之所以深得民心與軍心,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在與官民和紳士交往時,即使心裏看不起某些人,也不能在語言上、表情上、禮節上表現出來,我曾經在官場上之所以不得誌,就是因為常常表現出來的緣故啊!

曾國藩盡管與官民和紳士之間常常發生矛盾,給他的仕途增加了不少麻煩,但由於他能真心實意愛護軍民,所以還是很受人愛戴的。曾國藩的“廉矩”思想的基礎是他的農民出身,但他的這種思想更得益於他所受的儒家文化的影響:

在《尚書》、《禮記》、《論語》和《國語》中,民本思想已經很重,到了孟子,民本思想獲得了高度的發展。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種以民為本的思想可以說是曆朝曆代明君實行仁政的基礎。孟子還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這是獲得民心的法寶。

曾國藩稱孟子為“真豪傑”,表示願終身向孟子學習,做一個“廉矩”的愛民者。

俗話說“做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做官的目的是為了為民做主,為民請命,造福百姓。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求自己“廉矩”、“勤政”。但現實中很多的為官者卻“斂的是老百姓的錢,勤的是自己的政”。

真正意義上的勤政,是“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子之心,“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奉獻精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惜民心態。

圓融通達不會傷害人

與人相處,總會有意見不合而發生口角的時候,這就有可能傷及他人,輕則遭人嫉恨,重則丟官丟命。那麼為人之技應當是什麼,雖然各家說法不一,但有一點卻是共通的,那就是加強自身修養,圓融通達行世。

曾國藩就是一個很注重品行,以圓融通達行世的人。他曆道光、鹹豐、同治三朝而不倒,其主要原因就是他為人圓融。但是曾國藩的圓融通達並非天生就具備,而是經曆了諸多的苦難之後,逐步磨煉出來的功夫。

下麵我們具體探討一下曾國藩是怎麼逐步學會了圓融通達的,他都經曆了哪些對他影響很大的事。

(1)“閉眼蛇”的由來

一個人的性格在青少年時期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是最深的。在生活富裕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一般會有一種優越感,做事更有主見,任何事情都敢嚐試,這樣的孩子比較喜歡爭強好勝,受不得委屈。曾國藩就是出身於一個地主家庭,他也毫不例外地養成了一些公子哥的愛鬥狠的習氣。

根據史料記載,曾國藩從小就是一個很有心計的孩子,遇事受不了一點委屈,尤好報複。嘉慶二十四年九歲的曾國藩跟著父親到桂花塘一位姓歐陽的人家中就讀。一天,曾國藩與主人家的孩子吵了起來,沒有想到歐陽家的主人處處維護自己的孩子,不問情由,將曾國藩罵了一通。曾國藩非常生氣,將此事暗記在心,到散學時,偷偷把主家的金魚缸給砸了,為了解恨,又掐死了金魚。

十二歲時,曾國藩有一次與小夥伴在神廟裏玩,一不小心就把神王給撞翻了,小夥伴偷偷地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父親,父親狠狠地訓斥了他一頓,還給神王重新裝了金身。曾國藩後來把那個告密的孩子痛打了一頓,還把神王畫了個大花臉。

曾國藩性子粗野,愛惹是生非,又天生一雙三角眼,因此,小夥伴就給他取了個外號,叫“閉眼蛇”。

優越的家庭環境,使曾國藩事事都很霸氣。得理不饒人,無理鬧事對他來說,就像是家常便飯。從以上兩件事中可以看出幼年的曾國藩並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甚至在他的身上還有點痞子氣。

(2)青年時的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