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巍峨的昆侖山脈北麓,浩瀚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之南,落日的斜暉灑照在美麗的胡楊木上。
張遼騎著象龍,佇立在尼雅河畔,遙望蜿蜒的尼雅河消失在沙漠之中。
尼雅河是精絕國的母親河,發源自巍峨的昆侖山脈會塔格冰川,自南向北流淌,上遊猛浪若奔,然而不是注入大海,而是曆經四百裏高溫暴曬,變得平靜清淺,猶如一條美麗的絲帶曲曲折折的落在黃沙之上,時隱時現,漸漸無力,再也衝不過去那些矮矮沙丘,最終消失在茫茫沙海之中。
沒有長河落日圓的壯觀,卻自有一種綺麗。
尼雅河兩岸金黃色、深綠色的胡楊,成為當地人判斷河流的路標,綠色的胡楊表示那裏的地勢稍低,水更充足,黃葉胡楊是地高水少。
如今已經是建安四年,兩年前一舉拿下涼州後,張遼沒有對中原用兵,而是將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經營關涼,打通河西走廊和重建絲綢之路上。
兩漢雖然開通絲綢之路,但這條路並不穩當,尤其是後漢以來,百年羌亂,成為最大的禍患。
張遼擊潰馬騰韓遂,拿下宋建之後,涼州的漢人豪強勢力已經不足為懼,但還有各處羌氐部落,遍布涼州各處,加上益州、並州等地,足有上百萬。
東漢用了百年也沒有平定,主要是因為東漢的重心在關東,對於是否丟棄涼州還多有爭執,自然不會盡力平定,而且兵力本來就弱,黃巾之亂前朝廷兵力極少,黃巾之亂後朝廷兩大主力皇甫嵩加董卓也不過五六萬,還不能全部投到涼州。
如今張遼不同,他的重心就在西北,將精銳步騎投入涼州,四麵橫掃,將羌氐勢力切割的七零八落、
羌氐雖然好戰,但也不是一味劫掠,隻是當初東漢對邊政策不佳,導致連年禍亂,而且自段熲幾次破羌之戰後,羌族元氣大傷,其後作亂的都是馬騰、韓遂、宋建、邊允這一類漢人豪強,羌氐已經變為附從。
張遼施以雷霆之威後,羌族再也沒有抵抗之力,但張遼也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剿撫同施,恩威並濟,他將並北的很多官吏包括曾經的別駕張既等能臣調入涼州。
並北的官吏當初曾安定歸降的匈奴,頗有經驗,如今進入關涼,正當其用。
加上投降的馬騰勸撫,涼州在最短的時間裏安定了下來。
隨後張遼以徐榮、樊稠為前鋒,典韋為護翼,親自走了一趟河西走廊,重建西域都護府。
絲綢之路夾在山與昆侖山之間,又繞著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分為南北兩道,沿途分布西域數十國。
西域都護府將整個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囊括在內,將絲路南北兩道皆控製在轄內。
三百多年前,張騫開通絲綢之路後,漢武帝在西域建立西域都護府,相當於大漢的一個郡,統管著大宛以東、烏孫以南的四十八個西域國家,各國自譯長、域長、君、監、吏、大祿、百長、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以示是大漢的官員。
但因為地域偏遠,又有強大的匈奴勢力在北,西域諸國一直在大漢和匈奴兩大強國之間搖擺,時附時叛,幾百年來絲綢之路並不穩定。
事實上在前漢晚期,大漢就失去了對西域的控製,王莽時,匈奴南下乘機略取西域,焉耆先叛,王莽令擊焉耆,漢軍兵分兩路,一路以王駿為西域大使、五威左率都尉,與西域都護李崇率兵自南道,經鄯善至尉犁,會莎車、龜茲、尉犁等西域諸國兵共七千餘人,趨北擊焉耆;另一路是佐帥何封、戊己校尉郭欽所率五千兵,自北道,經車師趨西南擊焉耆。
焉耆詐降,王駿將兵分數部入焉耆,姑墨、尉犁、危須國兵倒戈,共擊王駿,全軍皆沒,李崇退保龜茲,被同樣反叛的龜茲所殺。何封、郭欽部軍後至,時焉耆兵還未完全撤走,郭欽率兵擊殺其老弱後,還兵退守車師。焉耆與匈奴聯兵攻車師,何封與郭欽孤軍奮戰,終因糧盡不能堅守,遂撤回玉門關塞內。
匈奴完全掌控了被盜諸國,雖然南道之中還有西域諸國中最強大的莎車國率領南道諸國與匈奴對抗,但大漢已經失去了對西域的掌控,西域都護府就此而罷。
後漢初年,駐河西大將軍竇融奉命立莎車王康為“漢莎車建功懷德王、西域大都尉”,莎車國得到大漢支持,便趁機攻略龜茲等西域諸國,西域一片混亂。
與此同時,西域北道諸國皆苦於匈奴斂稅重刻,車師前王庭、鄯善、焉耆等十八個君長遣質子入侍,請求大漢向西域派遣都護,與匈奴對抗。但當時劉秀正在穩定中原局勢,無暇他顧,沒有答應西域諸國請求,厚加賞賜後遣還其侍子。
南道莎車見漢都護不出,便加緊了攻打鄯善、龜茲、於闐等國。於闐王帶領諸國反抗,擒殺莎車王賢並滅其地,於闐國繼莎車國之後稱霸南道。但隨後於闐國被匈奴和附屬於匈奴的北道諸國聯軍所擊敗,被迫接受匈奴使者的監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