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壽春城。
連日來,在霹靂車和車弩的猛攻下,壽春城中守兵損失慘重,士氣低落,拉起吊橋,緊閉城門。若非壽春城門高大堅固,護城河又闊又深,壽春城早已被張遼的兵馬攻破。
不過袁術的守軍行事也頗是狠辣,到了後來,士兵不敢輕易上城,他們便驅趕百姓青壯上城,搬運滾石擂木,架起油鍋,做出防禦架勢。
七月的氣很是悶熱,今年已經是連續第四年大旱了,除了開春下雨外,四月至今下雨極少。
城外大營中,士兵都熱的滿頭大汗,輪流著到淮河中洗澡。
高地之上,張遼看了看空,又看了看不遠處的淮河,對身旁的諸葛亮和郭淮道:“要下雨了。”
他不等兩個弟子詢問,便接著道:“為將者不知時地利,是庸才也,要知時地利,便要於細微處查探異常,暴風雨之前必有征兆,空雲彩,河上飛鳥蜻蜓,地上蟲蟻皆可預示……”
張遼正對兩個弟子講著如何看氣和一些行軍常識,忽然有一個親衛急急趕來:“稟大將軍,有緊急軍情!”
“起來吧。”張遼從親衛手中接過信函,目光一掃,不由麵色微變,看了一眼東麵。
諸葛亮神情一動,問道:“師父,莫非是江東、徐州有變?”
張遼點了點頭,歎道:“陳瑀鼓動山越作亂於江東,孫伯符勉強渡江,或能牽製廬江劉勳,但形勢堪憂,徐州麽……”
張遼聲音頓了頓:“呂奉先手下將領作亂,他已回軍下邳平亂。”
同樣的情況,呂布和孫策不同的選擇,讓張遼心有感慨,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出,呂布的格局和為人處世比孫策差了很多,這還是在呂布和張遼關係更親密的情況下,難怪曆史上呂布最終落個眾叛親離孤家寡人的下場。
諸葛亮皺眉道:“徐州、江東之事,必是江淮世家陰為,推波助瀾,蓋為科舉之事也。”
張遼點了點頭,冷笑一聲:“科舉既起,便是大勢所趨,他們跳出來,正好收拾。”
郭淮道:“師父,徐州、江東既已生變,雒陽恐有不安,弟子以為雒陽為先,如雒陽有變,當先回雒陽,穩定大局。”
張遼沒有話,而是看向諸葛亮,諸葛亮毫不猶豫的道:“當先破袁術!”
兩個弟子,郭淮穩健,諸葛亮多謀,郭淮也知道諸葛亮謀略強於他,不由疑惑的看向諸葛亮,不知他為何要先破袁術,在他看來,雒陽的事情更重要。
諸葛亮看了一眼張遼,毫不猶豫的道:“雒陽之事,師父想必早有預料,必有安排。”
聽了諸葛亮提醒,郭淮這才恍然醒悟,以師父的謀略,出征之前,怎會不安頓好雒陽之事。
張遼沒有回應,麵色如常。
他這兩年低調,但低調不是軟弱,如果有人真把他當弱雞看,那他們就想錯了,張暴虎當初在關東的名聲可止兒夜啼。他更沒有什麼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想法,真惹毛了他敢毫不猶豫的捅破。
當然,即便再好的謀劃也難免有意外,何況雒陽那樣複雜的地方,不過張遼出征前在雒陽留了荀彧和李儒,一正一奇,足以應對,他此時遠離雒陽,考慮的自然先是戰場的事,看了兩個弟子一眼,他又問:“如何破袁術?可要先破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