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子見此時中年和尚與那小和尚正在寺外勞作,又見老和尚語音慈祥,竟似兒時父親那般慈愛的聲音,想必不會過問世事,透露出身份應也無妨,遂坦誠道:“實不相瞞,丁行雲正是家父。”
老和尚頓時大驚,但仍是表現在內心之中,他人仍是一動不動,隻道:“但我寺廟之中,並沒有丁行雲啊。”
李公子道:“可我聽路人所說,有人曾瞧見家父出現在無名山中。”
老和尚此時已數了一轉佛珠,道:“我寺廟雖小,但畢竟也有些許人來上香,想必你所說之人,也許是曾到我寺廟上過香的路人吧,或者是同名同姓,也不無可能。”
李公子心中了然“丁行雲”二字如今豈有人敢冒認,又突發好奇問道:“我見寺廟偶有人來往,方丈何不將寺廟遷至山下,香火必定更加旺盛。”
老和尚道:“廟在山中,上山求佛,方見心誠,心有所誠,才能還願。”
李公子思索一番,卻不想輕易放棄,又問道:“方丈當真不知丁行雲?”
老和尚停下撥動佛珠的手,道:“不知。”
李公子於是猜想老和尚深處山中,隻顧吃齋念佛,丁行雲幾字雖對世人如雷貫耳,但世外之人不曾聽說倒也情有可原,又見老和尚語氣平緩,極為慈祥,並不像在說謊,遂信了老和尚的話,但適才殷切之情頓無,趁興而來,卻並未尋得他的父親,也隻能懊悔而歸。
李公子方跨出佛堂,老和尚又道:“施主既已上山,豈能空手而歸,不如到院中上柱香,也不枉此行。”
李公子心中雖懊悔,但仍然依了老和尚,既為了還願,能夠見上他父親一麵,又為了故人,祭奠他死去的師傅柳青鬆,上過香後,覺得不便再打擾寺中和尚,於是自行下山。
那方丈仍座在佛前,一顆一顆撥動著佛珠,忽然,一滴眼淚掛在眼梢,再看方丈,座如青鬆,更似石佛,麵前的彌勒大佛,一如既往,慈祥的笑著,像是看著方丈,又像看著世間蒼生。
“兒啊,你一定要原諒你的父親,並不是不想和你相認;佛啊,原諒我的誑語,你定知我心中痛楚。”
方丈閉眼念佛,那顆晶瑩的眼淚頓時掉了下來,滴在衣衫上,滲進衣衫裏。
彌勒笑佛,一動未動。
子生根,根出幹,幹出枝,枝生葉,葉中花,花結果,果中子,於是生生不息。
情生愛,愛生癡,癡生恨,於是一生情迷。
何嚐不想見你,但為何又不見?隻因見了,便不能散,也就不能絕情。
難道要如此絕情?
此時花已非花,月也非月,絕情非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