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思考人脈:利義結合知恩圖報(3)(1 / 3)

“過河拆橋”是生意場上的畸形心態,其出發點是:反正河我已經過來了,橋也就沒用了,沒用的東西要它做甚?這種從目的到行為上的個人利益極端至上者,最後的結果隻能是“掉進河裏淹死”。

所以,“過河拆橋”並不是生意場上的妙計,至少不是長久之計。拆了橋,你可能暫時得了利,但是你卻用自己名聲作為代價。為了挽回聲譽,你又得花氣力向人們解釋,為自己辯護,結果得不償失。

在商務交際中,還是要養成“過河不拆橋”的習慣。其實,誠實、知恩圖報、利益共享在生意場上是相互聯係的。人人都趨於利,但是人人都在選擇人。因為這不僅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也是為了使自己的發展更有保障。

過河不拆橋,還要過橋修橋,這樣生意才能越做越大。眾多成功者,人們隻看到他們的生意到處擴展,而往往忽視了他們同時在到處架橋鋪路。對於幫助過自己,曾經給自己架橋鋪路的人,他們從來沒有忘記回報。他們不斷提到這些人的名字,給這些人樹碑立傳。正是因為他們“過河不拆橋”,而且還要“修橋立碑”,所以才在生意場上越走路越寬,越走路越多,處處有發展的機會和空間。

其實,做生意的最高境界就是“架橋鋪路”。既然別人為你這樣做了,你就更應該以此回報社會,最後形成一個大網絡,使金錢和智慧能夠到處流通,四通八達。

四、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中國儒家思想中有“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湧泉相報”的古訓,其意非常容易理解:要想得到別人對自己有利的一麵,就要先做出對別人有益的一麵。

李嘉誠從小便從父母那裏接受了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教育,如“以和為貴”、“和氣生財”等。後來的李嘉誠始終信奉“以和為貴”、“積德行善”的做人準則,這也為他的事業發展開辟了道路。

李嘉誠曾在五金廠做過推銷員,離開五金廠後,仍十分感激五金廠老板的知遇之恩。盡管他為該老板立了不少功,但要走的時候,他依然是心懷愧疚之情。

李嘉誠知恩圖報,臨走的時候,向五金廠的老板提出了自己關於改進經營的想法。他認為,辦企業重要的是審時度勢,五金廠要取得發展,有兩條路可選擇。第一,轉行做前景看好的行業;第二,調整產品門類,盡量避免與塑膠製品衝突,占領塑膠製品不能替代的空當。

但是,五金廠老板在李嘉誠走後,並沒有聽從李嘉誠的建議,仍然堅持生產鐵桶。結果,不久後危機果然降臨,五金廠很快便奄奄一息,瀕臨倒閉了。李嘉誠是個重情重義之人,當他獲知此不幸後,馬上趕往五金廠找到老板,勸老板立即停止生產鍍鋅鐵桶,而轉為生產係列鐵鎖。

原來,李嘉誠一直在關注著五金廠的前途。一來他要證實自己的眼光是否正確;二來他深知五金廠對自己不薄,自己跳了槽,老板對自己也很寬容,心中總有一股歉疚之情,總想找機會報答。因此,他經常抽空了解五金製品的市場行情。經過一番調查分析之後,他發現還沒有哪一家五金廠專門生產鐵鎖,不存在其他行業的競爭。

李嘉誠堅信:生產鐵鎖穩保紅火。李嘉誠進一步指出,為了保證穩步領先,還應製訂計劃,開發係列鐵鎖。否則,隻要一發現有利可圖,其他五金廠就會跟風而上,競爭會很激烈。隻有永遠先人一步推出新產品,才能穩操勝券。

這一次,五金廠老板對李嘉誠言聽計從,馬上根據李嘉誠的建議組織人員開發係列鐵鎖。一年後,危機重重的五金廠果然煥發了勃勃生機,盈利豐厚。

這雖然與整個行業的變化形勢有關,但李嘉誠的一番忠告可以說起到了關鍵作用。後來,五金廠老板再次見到李嘉誠後,欣喜地說:“阿誠,你在我廠子時,我就看出你是個不尋常的後生,你將來準會幹出大事業!”

五、從“飯碗危機”中學會感激

我們每個人都要懷著感恩的心生活,因為生活中幫助過我們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還是來講一個李嘉誠的故事。李嘉誠常常提起小時候在茶館當堂倌的一件事。那時的李嘉誠把茶館當做他了解社會、體察人情世故的好地方。有一次,李嘉誠因為過於用心專注而走神,結果造成了他終生難忘的“飯碗危機”。

那一天,一位茶客坐在桌旁,侃侃而談,大談生意經,那些生意場上的鬥智鬥力,爾虞我詐,令李嘉誠大開眼界。他覺得做生意很神奇也很刺激。李嘉誠一時聽得入了迷,竟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及時給客人衝水。

這時,有一位夥計,看著李嘉誠如癡如醉的樣子,而客人的杯子早空了,便大聲叫他。李嘉誠這才回過神來,慌裏慌張地拿起茶壺為客人衝開水。由於動作匆忙,他一不小心把開水淋到茶客的褲腿上了。李嘉誠嚇壞了,呆呆地站在那裏,一臉煞白,不知該如何向這位茶客賠禮謝罪。

茶客是茶樓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大爺。若遇上蠻橫的茶客,必會甩耳光,而且會找老板鬧個不體。李嘉誠已作好了受罰的準備。這時,老板跑了過來,正要對李嘉誠責罵,想不到的是隻聽見這位茶客說:“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能怪這位小師傅。”茶客為李嘉誠開脫,老板當然樂得順水推舟,也就不再說什麼了,隻是恭恭敬敬地向茶客連聲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