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拓展人脈:積極開發讓人氣更旺(2)(2 / 3)

親戚“不走不新”,“常走常新”,這是中國人一貫的觀點。隻有經常的禮尚往來,才能溝通聯係,深化感情,密切親戚關係。

有人說:“我不缺吃不少穿,親戚間何必要常聯係找麻煩呢?”此話不對,純潔摯密的親戚關係是一種人情味較濃的人脈關係,不能蒙上庸俗的麵紗。隻有在親近、摯密、常聯係的基礎上,才能建立真誠的關係;如果彼此問少了經常性的走動,那就可能會出現“遠親不如近鄰”的局麵了。

“常來常往”,首先表現在一個“往”字。這個意思就是說自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經常到親戚家走走、看看,聊聊家常,聯絡聯絡感情,這樣是非常有益的。

常“往”對於親戚關係非常重要,但有一點,就是千萬不可有貧富貴賤之分,也不要因為自己的地位較高而不常“往”親戚家。否則,親戚就會對你冷眼相待,那時再想搞好親戚關係,就難上加難了。

親戚與親戚來往,除了一個“往”字,還要一個“來”字。它的意思是除了經常到親戚家走動外,自身也要經常性地邀請親戚們到家裏做客。利用自己的空間與親戚聯絡感情,做一回主人,熱情款待他們,讓他們有一種自己家的感覺,那麼時間一久,親戚之間的關係會處得異常融洽。

也許,就是如此平常的“常來常往”,才會在以後的關鍵時刻,得到親戚的一臂之力。所以,不要以為“常來常往”是沒用的,不必要的,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於情、於理都要掌握運用這個技巧。

九、同學關係常聚常新

俗話說:“一輩同學三輩親,三輩同學輩輩親”“十年寒窗半生緣”。可見,同窗之情,如果處得好,在某種程度上要勝過手足之情、朋友之情。能為同窗,在這個世界中,也算是一種緣分。這種緣分因為它純潔、樸實,有可能日後發展為長久、牢固的友誼。

現代社會裏,同學之間互相幫忙、互相提拔的事情,經常可以見到。在一個單位裏,同一個學校裏畢業的同學或校友往往形成“××大學幫”。如果其中有一個晉升到主要的領導崗位,那麼,不出幾年,這些同學或校友便都能得到提升晉職。這就是同學關係的力量。

同學關係有時的確能在關鍵時刻幫自己一個大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平時一定要注意和同學培養、聯絡感情。隻有平時經常聯絡,同學之情才不至於疏遠,同學才會心甘情願地幫助你。如果你與同學分開之後,從來沒有聯絡過,你去托他辦事時,一些比較重要的關乎他的利益的事情,他就不會幫你。

與同學保持聯係的方式有很多。有空給遠在異地的同學們打打電話,通通信,詢問一下對方近來的工作、學習情況,介紹一下自己的情況,互相交流一下,這是很有必要的,這點時間絕對不能節省。碰上同學們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最好親自參加;如果實在脫不開身,至少也得寫信或托人帶點什麼。不然,怎麼算得上同窗情誼?

同學有困難的時候,更應加強聯係。許多人總喜歡向同學彙報自己的喜事,而對一些困難卻不好意思開口,應去掉這些顧慮。

而當聽到同學家有人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應馬上想辦法去看看。平日盡管因工作忙、學習重沒有很多時間來往,但朋友有困難鼎力相助或打聲招呼,才顯出你們之間的深厚情誼來。患難朋友才是真朋友。關鍵時刻拉人一把,別人會銘記在心。

現代社會裏,人們都已經充分認識到同學之間交往的重要性。為了大家經常保持聯絡,加深合作,在一些大或小的城市裏,“同學會”已成為一種時髦,這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一年一小會,五年一中會,十年一大會,關係愈聚愈“鐵”,愈聚愈緊,彼此互相照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種中國所特有的人脈關係,充分說明了同學關係已躍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不受時間所限,不受空間所限,隻要有“聚”,那份關係,那份情,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十、老鄉關係愛屋及烏

中國人有很重的鄉土意識。住在某一地區的人們往往會受那個地區環境的影響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風俗習慣、禮儀人情,從而孕育出絢麗多姿的中國各民族、各地區的特色文化,其中包括語言、服飾、生活方式等等。各地區的文化往往成為那個地區人們生命力、凝聚力、親和力的紐帶。

當你身處異地,忽然發現自己土生土長,縈繞在耳邊十幾年的方言和交往方式失去了交流的功能時,你才會深刻體會到自己處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再也不能用以前的那一套去和周圍的人相處了。這時,你必須“脫胎換骨”。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當我們在異地碰上老鄉時,共同的鄉土文化會立刻把我們靠攏在一起。用自己的方言談起家鄉的山水人物,那是多麼美好的交流時刻!所以,利用“老鄉”關係建立人緣是很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