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者反對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隻有弄清楚,方能對症下藥。有的是思想認識問題,一時轉不過彎來。對於這種反對者切不可操之過急,而應多做說服工作。實在相持不下,一時難以統一,不妨說一句:還是等實踐來下結論吧!有的下屬反對你是因為你的思想工作方法欠妥或主觀武斷,脫離實際;或處事不公,失之偏頗。對於這種反對者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從善如流,在以後的行動中自覺糾正。還有的反對者則是因為其個人目的未達到,或你堅持原則得罪過他。對於這種人一方麵要團結他,一方麵要旗幟鮮明地指出他的問題,給予嚴肅的批評與教育,切不可拿原則做交易,求得一時的安寧和和氣。總之,領導者要冷靜地分析反對者反對自己的原因,做到有的放矢,對症下藥。
3.不計前嫌,處事公道
這是一個正直、成熟的領導者的基本素質,也是取得下屬擁護和愛戴的重要一條。反對者最擔心也最痛恨的是領導者挾嫌報複、處事不公。領導者必須懂得和了解反對者這一心理,對擁護和反對自己的人要一視同仁,切不可因親而賞,因疏而罰,搞那套“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封建官場作風。隻有這樣,反對者才能消除積慮和成見,與你走到一條道上來。
4.關懷下屬,情理並重
下屬總有自身難解決的問題,需要領導去協調、解決。作為領導者理應關心他們的疾苦,決不可袖手旁觀,置之不理,尤其是要主動幫助那些平常反對過自己的人(這是溝通思想的好機會)。隻要符合條件、符合政策,就應毫不猶豫地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哪怕一時沒辦到,但隻要你盡了力,他們也會銘記在心,備受感動。相信隻要你付出真情,自然會得到回報,他們就會變反對為支持。那麼你所領導的群體就一定會出現一個眾誌成城、生機勃勃的局麵。
七、結交良師益友
古言道:“萬兩黃金容易得,知音一個也難求”,“能得一知己,死而無憾”。魯迅先生也發出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都是說明知己朋友難覓。這樣是不是因此就要少交朋友了呢?或者一味強調交友的審慎,認為這個也不可靠,那個也信不過呢?當然不是,人既然生活在大千世界之中。處在各種社會關係之中,交友是必然的,不但要有生死與共、患難不移的朋友,也要善於和有這樣那樣的缺點錯誤甚至是反對自己的人交朋友。
廣泛交友、同心同德、和平共處,是恢複人類本性的具體象征。而談到兄弟般的友誼,則是男性交往中最親密的形式。它經受了嚴峻的考驗之後,便有著堅實的基礎。它具有親密的兄弟之情和友愛的同胞之誼。任何一方都可以己之長,對另一方進行不客氣的指導和批評,也由衷地為對方的進步和成功而歡欣鼓舞。當一方感覺不適,舉止失當,或感情脆弱時,則馬上從另一方得到同情、忠告和鼓勵。對方則立刻會冷靜下來,仿佛注入了新養料和血液。無論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知己朋友都能夠同甘共苦。朋友之間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競爭,一個人的成功,就是兩個人的勝利。
當今為人處世者既要廣泛交友,又要慎重選擇。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正如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我還有不少幾十年的老朋友,要點就在彼此略小節而取其大。”略小節,取其大,就是不斤斤計較,而要從大處著眼。看人首先看大節,不是盯住對方的缺點錯誤不放,而是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看人。如果不能略其小,取其大,就不能與人為善,也就不能全麵地客觀地評價一個人,就可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就可能把朋友推開,就可能得不到真正的友誼。
毛主席胸懷博大,善於結交各種各樣的朋友。青少年時期,一張《二十八劃生征友啟事》,使他和蔡和森、陳潭秋等人組織了新民學會,結交了一大批有誌之友。投身革命後,有朱德、周恩來等一批親密戰友在他身邊。同時,毛澤東還與李淑一、周士釗、柳亞子等許多平民百姓、民主黨派人士交朋友,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通過朋友,他掌握了社會各階層各黨派的情況,為發展統一戰線,製定黨的方針政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見“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結交各式各樣的朋友,對於取長補短,開闊視野,活躍思維,都是有益的。
唐代畫家吳道子出身貧寒,後被唐明皇召入宮中做供奉,與將軍裴曼、長史張旭結交為友。在洛陽,裴曼請吳道子到天宮寺作畫,並厚贈金帛,吳道子婉言謝絕,隻求觀賞裴曼的劍術。於是裴曼拔劍起舞,吳道子“觀其壯氣”奮力揮毫,寫出了絕妙的草書。這真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廣泛結交不同身份、不同職業、不同愛好的朋友,有時也能相得益彰。
朋友間不應以金錢財物為重,而要以道義相交、氣味相投、誌趣相通為重。朋友間還應拋棄庸俗的惡習,不要把友誼沉浸在利己主義的杯水中;讓友誼的春風掃蕩掉那些陰霾汙濁之氣,將清新自然吸進每個人的心田。
八、親戚之間要常來常往
俗話說:“是親三分向”。親戚之間大都是血緣或親緣關係,這種特定的關係決定了彼此之間的關係的親密性。這種親屬關係是提供精神、物質幫助的源頭,是一種長期持續、永久性的美係,是一種客觀存在。因此,人們都具有與親屬保持聯係的義務。在平常保持好親戚關係密切,在困難時期,求助親戚才最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