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這部《李漁美學心解》,我一生學術活動中關於李漁研究(主要是李漁美學思想的研究)的工作,大概暫時可以告一段落,畫上一個句號了。今後一段時間,我將把主要精力放在“從詩文評到文藝學”的項目上。
我早就對朋友們說過,我的李漁研究,或者確切一點說,主要是李漁美學思想研究,野狐禪而已。其始,實屬偶然。1979年,我的老師蔡儀先生要辦《美學論叢》,需要有研究中國古典美學的文章,我便自告奮勇,因以往對李漁還有點兒興趣,不知深淺地承擔下撰寫李漁劇論的任務。一進入實際操作,便發覺困難相當大。於是,有半年多至一年左右的時間,我幾乎天天“泡在”《閑情偶寄》、《一家言全集》(我看的是芥子園本)、《笠翁十種曲》以及有關研究李漁的資料之中。那時,位於王府井北口的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還比較寬鬆,我不但可以隨時在那裏閱讀這些比較珍貴的線裝書(不知它們當時是否定為善本),還可以把書借回家去。一年後,我最初的兩篇研究李漁美學的論文發表在《美學論叢》上。1982年,《論李漁的戲劇美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此後猶如鬼魂附體,我被李漁美學纏上了,即使手頭主要在做別的工作,也神使鬼差般被李漁牽著,斷斷續續同李漁這位三百多年前才氣橫溢、識見卓越而又市井氣十足的老頭兒打了近三十年的交道。期間,我出版了《李漁美學思想研究》,在《文學遺產》、《中國社會科學》、《文藝研究》及全國其他報刊上發表了一些李漁研究的論文,還被誤認為李漁研究專家,應約撰寫了中國大百科全書李漁《閑情偶寄》條目,我的母校山東大學牟世金教授還約我撰寫了他主編的中國古代文論家傳記中的李漁評傳,1992年版浙江古籍出版社《李漁全集》第20卷,還把拙作《李漁論戲劇導演》作為後人研究李漁的代表性作品收入其中。回想起來,在我的李漁研究中,一直得到我的老師蔡儀先生和眾多朋友的指點和鼓勵;尤其是最近幾年,在我校勘、注釋、評點李漁的《閑情偶寄》、《窺詞管見》和《憐香伴》傳奇以及撰寫《李漁美學心解》等各項工作中,更是得到了我的各位同事和好友劉世德、劉揚忠、蔣寅、王學泰、黨聖元、劉躍進、陳祖美、李玫、彭亞非、劉方喜、陳定家研究員以及揚州大學黃強教授等熱情、慷慨而具體的幫助;黃強教授還不辭辛苦仔細審讀了《李漁美學心解》書稿,為我撰寫了一萬七千多字的長篇序言,進行嚴肅認真的學術討論,並糾正了我不少疏漏,使我獲益匪淺。特別是關於笠翁詞集刊刻年代,黃強教授《序》中以確鑿有力的史料予以辨析,糾正了我和其他某些李漁研究者較長時間以來習焉不察的錯誤(參見黃強教授的序言)。在接到黃強教授發給我的電子文本《序》稿後,我立即依他的意見在校改書稿清樣時作了修正,並給他回信表示謝意:“序寫得太好了。這不是因為你對拙著說了許多許多肯定的話(有些我不敢當),而是因為你作為一個嚴肅學者所作的學術討論。我最看重的是你那四點不同意見,其中還指出我有關版本方麵的硬傷。這非常好。衷心感謝你!”。
我還要借此機會對所有幫助和關心我學術研究的老師、同學、朋友和同事們,對大力幫助拙著出版並付出辛勤勞動的各個出版社的編輯同誌們(他們已經成為我多年的摯友),對向來無私支持我工作的妻子和親人們,表示誠摯感謝!
小結一下我有關李漁研究的著作,有以下幾種:
《論李漁的戲劇美學》,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漁美學思想研究》,1998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再版),獲文學研究所優秀科研一等獎、首屆中國文學獎、中國社會科學院二等獎;
《閑情偶寄》評點(“曆代筆記小說小品叢刊”本),1998年,學苑出版社;
《李漁美學思想研究》(增訂本),2007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閑情偶寄》插圖評注本,2007年10月,中華書局;
《閑情偶寄窺詞管見》校注本,2009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評點李漁》,2010年,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
再加上這部再次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李漁美學心解》。
此外,2009年春夏之交,我還應普羅之聲文化公司和林兆華戲劇工作室之約,對李漁第一部傳奇《憐香伴》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注釋,得十萬餘言。
2009年10月底,我借赴金華開會之機,在浙江師範大學劉彥順、黃寶富老師精心安排下,去蘭溪李漁老家參觀,受到蘭溪市委宣傳部部長劉成芝同誌和李漁研究會會長李彩標同誌的熱情接待,遂多年夙願。可惜,真正的李漁遺跡所剩無幾,僅“石坪壩”(現在叫它“李漁壩”)、“且停亭”(李漁曾有一副對聯“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和伊山別業遺址左側一口古井等幾處而已。不過,在李彩標同誌“此處為伊山別業遺址”、“此處為李漁老宅遺址”等等指引下,我在想象中遊曆了李漁故園。李漁當年伊園漫步吟詩和總理鄉黨築壩情形,仿佛現於眼前;我的腳下,我走的這條路和砌在石坪壩上已曆時三百多年頗有些滄桑之感的石條,還有那座招呼“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的“且停亭”裏……應該有當年李漁的足跡。
人去也,精神尚在;精神尚在,就是活著。我在蘭溪人修的李漁紀念館“芥子園”裏,分明看到了李漁的身影;而且,劉成芝部長和李彩標會長告訴我,他們正籌劃一座規模相當大的李漁主題公園,就在蘭溪城的陰陽山坡上。